趣話古代的男裙

發表:2014-08-20 1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說起裙子,現代人肯定都會不假思索地說那是女性的專利。其實,裙子最初是男女同時穿的。

「裙」字,本作「君」,《說文解字》云:「裙,從巾或從衣,君聲。」《辭海》「裙」字條下解釋說:「古謂下裳,男女通用。」也就是說,古時候人們把上衣叫「衣」,把下衣叫「裳」。而「裳」就是裙子,不論男女,大家都是一樣的。
裙子最初的產生應該是在原始社會。那時,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在用樹葉或其他原料做衣服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往身上一圍,最初的裙子就這樣產生了。此時的裙子當然不會是女性的專利,而應該是男女通用的。史書上記載說,上古時代的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意思是說黃帝是身著男裙——「帬」治理天下的。今陝西省黃陵縣的軒轅黃帝陵前的黃帝雕像身上穿的就是裙子。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古代的「上衣下裳」制度,被視為最莊重、最正統的服裝,就像現代人在莊重場合穿西服打領帶一樣。

商代人的服飾。上身的「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的「裳」長到足踝,並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麒」,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人們開始把「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這個小小的改動使「裳」比商代更為漂亮、雅觀。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諸侯爭霸,戰爭頻繁,馬成了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作戰工具。對於騎馬的人來說,裙子就顯得極不方便。為了適應這種情況,人們乾脆把上衣和下裳合在一起,由過去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具體做法是,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其形狀頗有些像我們今天的連衣裙。

漢魏六朝時期,男人穿裙子的風氣極為流行、時尚。《宋書·羊欣傳》裡記載說,羊欣從小就喜歡書法,尤其擅長隸書,深得著名書法家王獻之的喜愛。羊欣l 2歲那一年,其父為烏程(今浙江湖州市)縣令,王獻之為吳興郡(治所在烏程)太守。這年夏天,羊欣「著新絹裙,晝寢」。這時,王獻之來到羊欣家拜訪羊欣的父親。臨走時,王獻之見羊欣穿的新裙子非常好看,一時興起,「書‘裙’數幅而去」。羊欣醒來後,按照王獻之給他書寫的幾幅「裙」字條幅練習書法,書法造詣「因此彌善」。

《南史·儒林傳》裡還記載了一件趣事。有一次,南朝梁武帝在文德殿與張譏、袁定等人一起議論「乾坤」二字的含意。梁武帝讓群臣發表自己的看法,群臣怕自己的觀點和皇帝不同引來殺身之禍,故「諸儒莫敢先」。而張譏卻整容而進,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且辭令溫雅,「帝甚異之,賜蒂、襦、絹等」,並說這是為了「表郷稽古之功」。由此可見,皇帝賞賜男裙在當時是一種較高的榮譽。

在漢魏六朝的上層社會中,「帬屐少年」非常流行,極為時髦。所謂「帬屐少年」,就是貴族子弟以穿裙子和木屐為時尚。以至於後來人們常用「帬屐少年」來比喻那些只注重衣服、裝飾而不注重真才實學的年輕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紈絝子弟」的代名詞。如《北史·刑戀傳》裡記載說:「蕭深藻是帬屐少年,未治政務」等。

隋唐以後,男人開始不再穿裙子,但是,因為黃帝被公認為人文始祖,所以歷代皇帝的服飾仍然採用「上衣下裳」制,只不過外面加了件龍袍而已。普通老百姓則男以「袍」為常服,而女則以「裙」為常服。

来源:中國歷史故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