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驢友」與現代旅遊(圖)

發表:2014-11-11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在這個時代,旅遊算是時尚活動之一。中國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很多人覺得這是挺浪漫的一件事,這證明我們的先人都是早期的驢友——那個時代裡,不成驢友都不行,腐敗游基本是皇帝才能有的特權。

古人出門大致除了討生活之外,文人就只有趕考與遊歷兩種。趕考的目的只有一個:京城,如果很榮幸地成為政府的一員,但又沒有留京的戶口而外放的話,大概算是能增長點兒見識了。運氣不好的話,知府之下的官做來做去的風塵俗吏,倒是飽覽各地勝景,尤其是派到偏遠地方任職,路上就能走個幾個月。不然就是貶官流放,倒是也像個驢友似的遠走蠻荒。只是這些東西與旅遊沒啥相同之處,那些各地一說起來在文人筆下都「山水奇絕」,實際上在現代人看來真不算什麼的小景點大多是這麼來的。

遊歷這件事似乎是文人所專有,實際上確實也是文人以文會友以及打秋風的好方式,只是那往往是在通都大邑進行的活動,真正的山水是比較少見的。當文人遇見真正的山水之時會如何?「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韓退之上華山的時候,腿軟下不來,大哭之下投書於山下,被人拾到後當地縣令組織了救援隊上山才把這位給救下來,現在華山上的「韓退之投書大哭處」就是根據這故事來的。當然,您要說這是最早的野外營救行動也不是不行。順便說一句,有個版本說是用被子把韓愈裹起來抬下去的,這個比較不堪,我們就不細說了。

但作為文化人確實應該出去走走,以便增長見識基本是東西方的共識。美國那地方年輕,也沒啥文化,一說起來殖民時期都不是好詞兒,但在人家那裡,殖民時代建築居然都是某種樓盤廣告詞。主要是這幫人最早來自歐洲,自己就是殖民者的後裔,沒這麼多禁忌的關係。

由於沒啥文化,在美國有個傳統,就是等到孩子大學畢業之後,有條件都要送到歐洲去遊歷一下,看看他們心中真正有文化的地方是個什麼樣,然後再回來工作。說起來這也是歐洲的傳統之一,大概起自文藝復興時代,是個文化人或者自認有點文化的,不遊歷一下都不好意思出來指點江山。說起來的話,這個傳統倒是今天我們這裡驢友以及小資們正根的祖先。

来源:廣州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