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共官場實際無「團派」(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16-08-10 17: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旅美學者何清漣女士認為,中共官場實際沒有「團派」。(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6年08月10日訊】近幾年中國政治的分析框架主要是權力鬥爭,鬥爭的雙方不再是1980年代以來的保守派與改革派,而是江曾一系、團派、包括已經入獄的周薄等派。之所以認定「團派」的存在,是因為60、70後的省部級幹部不少出身共青團系統。

我從不認為這些出身共青團系統的官員在中共政壇構成了一個派系,即使在胡錦濤任總書記的十年內,共青團出身的官員,例如李克強、李源潮、令計畫等都獲大力拔擢,但也不構成「團派」。以下是我的理由,供讀者參考。

從中組部青年幹部局到共青團中央

中共改革以來的政治變遷,只有一事曾經成功,即結束老人政治。江澤民、曾慶紅退而不休,在胡錦濤時期繼續干政,利用的是其多年養成的政治勢力,其餘常委基本上只能利用餘蔭保家族富貴,無法干政。這一點,是鄧小平、陳雲等人在改革初期基於時勢做出的制度安排。

經歷過中國改革初期的人,都會記得「第三梯隊」這個名詞。也許是預感到團中央地位危殆,2014年9月,《中國新聞週刊》發布了《「第三梯隊」名單建立前後:起用一代新人》,後面那句話來自於李銳老先生一篇當年的文章《起用一代新人》,後來這文章發表於《讀書》雜誌上。當時我在復旦大學經濟系就讀,同學們看了都很激動,認為終於可以結束老人政治、半文盲當家的落後政治狀態。

現在的青年人大多不知道文革結束之後,中國的起點有多低。毛澤東教育革命的口號「知識越多越反動」,曾養成以文盲、大老粗為榮的反智政治文化。1976年毛去世之後,江青等「四人幫」入獄,平反的老幹部復歸崗位,突顯了兩個問題:幹部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結構陳舊:中共國家機關、黨群、企事業各級領導幹部81萬人,其中大專文化程度只佔6%,72%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鄧小平提出幹部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提拔使用要「制度化」。後來與鄧小平意見總是相左的陳雲,在這個問題上倒是與鄧小平高度一致。1981年5月,陳雲在杭州寫了《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一文,分送鄧小平、胡耀邦和中組部部長宋任窮,提出要「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接著就在中共中央組織部裡成立了青年幹部局,陳雲親點以開明改革著稱的李銳任青年幹部局局長,負責選拔青年幹部。1982年,「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被當作幹部使用標準,寫入了十二大通過的中共新黨章。1983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決定,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省部級後備幹部名單,胡耀邦形象地稱之為「第三梯隊名單」。多年後,「第三梯隊」名單開花結果。第十七、十八屆政治局常委,除兩位之外,皆在名單之中,習近平、薄熙來這對政壇冤家當時都是青干局拔擢培養的「第三梯隊」人才。

胡耀邦受迫害下臺之後,「青干局」從中組部的內設機構中消失。但中共從80年代確立下來的幹部培養計畫,改由共青團系統接手。中共高層普遍認為,培養幹部是個漫長的歷煉過程,從大學生時代開始培養,沒有人認為不妥。

以上說明,共青團中央團校(後更名為「青年政治學院」),並非胡錦濤的私家園地,其實履行的是封建王朝的「太學」功能。中國自周代開始,就選拔統治集團認為合用的青年人才,置於官學培養,漢代這種官學有了正式名稱,即太學。

政治幫派有什麼特點?

有歷史知識與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僅僅出身一個學校很難構成幫派,因為幫派需要幾個要素:一是思想理念相同,比如明中晚期的東林黨、晚清的前清流、後清流。二是共同的利益,比如中共這個利益集團,對民而言,他們是個利益共同體。但在內部而言,利益分配(官位的高低,職位的肥瘦)必然存在多寡,因此就有幫派之分。不說中共成立以來內部幫派的分分合合及數次路線鬥爭,就以文革時期為例,就有毛系的「四人幫」,還有受打擊的老幹部形成的鬆散政治聯合;三是以同鄉、同一保護傘形成的利益關係。比如封建王朝的科舉考試,及第者可以結成兩種重要關係,一種是與主考官結成門生座主關係,另一種是同榜之人結成同年,今後官場上互相照應。四是有共同尊奉的幫派領袖人物。

幫派政治是中國政治的特點(外國當然也有,但進化為政黨政治了),歷朝歷代都會發生朋黨之爭。北宋中期,朋黨之風甚熾,朝臣互相攻訐,名臣歐陽修為此專門寫過一篇《朋黨論》(慶歷四年,1044年),上呈宋仁宗,力辨朋黨之誣。其中要點是君子與小人都有朋黨,區別在於君子的朋黨以道義為紐帶,以忠信自勵,珍惜名節,並以此提高自身修養,這種志趣一致的聚合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觀點相同、意氣相投就能共同前進,始終如一;小人的朋黨以利益做為紐帶,有利則聚,無利則散。利散時,兄弟、親戚不能相保,反而互相殘害(如檢舉揭發),以求自保。因此,做君主的應該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歐陽修的《朋黨論》以後成為君主、臣子們的必讀名篇,君子之黨與小人之黨成為朝廷辨識忠姦的標準。以此標準判別,中共政壇上的幫派都是以利益作為聯結紐帶,幾乎都可納入小人之黨,尤其是近20年更是如此。

「團派」是有名無實的虛擬政治派系

如前所述,共青團系統與中央團校,一度成為中共培養接班人的基地,是當時的制度安排。團中央對團幹部的關照提拔,往往在他們從團中央轉任地方職務之後就結束了,這些要員一般也不再與團中央保持利益紐帶關係。李克強、李源潮、令計畫三人是共青團系統不同時期培養的團干翹楚,但從公開資料來看,他們三人之間並無橫向聯繫,他們曾經的共主胡錦濤也不是個喜歡拉派結派戀權之人,與他們的關係可說是公誼大於私交。比如十八大交班之時,胡錦濤既未力保李源潮進常委,也未在令計畫兒子出事之後予以保護。這幾位表面上看來與他最有淵源的團干,似乎也很少找過他求援,互相之間也不施以援助,一點也看不出同枝相連的跡象。

習近平近年接連打掉薄熙來、周永康、令計畫等各大勢力,只有薄熙來被抓之後,傳有太子黨成員王軍(中共元老王震之子)等幾十人聯名上書力保。令計畫出事之後,朝廷按慣例查其利益網路,結果與其有瓜葛之人不在團中央,而在中辦一系,最後由現任中辦主任栗戰書發出在中辦「肅清令計畫餘毒」的號召。李克強的國務院班底中,幹員幾乎就是溫家寶時期的主力,沒見他將團中央出身的官員提拔為身邊親信。周強、胡春華、陸昊等「團派干將」2015年8月10日被《北京日報》點名修理,說他們「爬得快,根不深」,缺少基層歷練,這些人既不能利用自己擔任方面大員的媒體反駁,也不能利用《中國青年報》這一「團派輿論陣地」為自己辯護。

綜上所述,任職於共青團中央的官員之間既無共同的利益紐帶,也無一個願意維繫幫派利益的領袖,更無互為奧援的願望,將其稱之為政治幫派,實在有點勉強。

中共建政60多年以來,如何培養接班人始終是個問題。鄧小平時期為結束老人政治實行的是指定與隔代指定制度,在十八大權力交接時這章程已經不靈。幹部年輕化衍生出來的年齡限制,現被習近平改為「老中青結合」。前朝組織路線已廢,一廢必有一興,且看習近平如何續寫這篇文章。

(此文章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看中國》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