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譯趣:詩之精華 吐露至誠至精(圖)

作者:乙欣 發表:2016-09-02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飛瀋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續〈「感遇」譯趣:張九齡高潔不再?〉一文。

兩句三種譯法

接著,在第二、三句的「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中,試著將「謝」解讀為推辭謝絕,「高鳥」則可以試著解讀為幸居高位者或信使的比喻。於是,此兩句與上文合併,可解讀為三種:

一、返回幽林獨自隱居者,駐留在虛靜(或憂慮)中時,洗滌了內心的高潔。被洗滌的更加清明、高潔的隱居者,主張以自己適合居住在幽林中的理由,推辭謝絕了欲請他歸返朝廷或與他商議朝政事務的居高位者或信使,接著隱居者請對方代為轉達自己之所以不肯出林的高遠情懷。

二、(從朝廷)返回到幽林隱居後,隱居者透過思量,發現身處在朝廷的時際,讓自己駐留在虛靜(或憂慮)中,洗滌了內心的高潔後,他即以此為由,推辭謝絕了與他接洽的居高位者或信使,表明自己決意待在幽林中,不願再歸返朝廷的高遠情懷。

三、(從朝廷)返回到幽林隱居後,隱居者發現,身居官職(無論是朝廷上或遠地任官)會讓他駐留在虛靜(或憂慮)中,洗滌了內心的高潔。於是,他當然選擇待在幽林中,並以此為由,推辭謝絕了與他接洽的居高位者或信使,表明不願歸返朝廷這權力核心的高遠情懷。

「高鳥」與「遠情」相映:在朝堂之外的張九齡雖然不再肩扛大任,但他高志不變,直白性格不變,在何處都抱擁高遠的情操,所以遠觀朝廷高位者時,自然不覺矮人一截、自慚形穢。

倘若再搭配最後四句,也就是加上詩之精華,那就更有意思了。因為你將會發現,無論前四句的字義如何選擇,最後這四句都能將人物深沉的心緒烘托而出,成為整首詩的核心!

最後四句映襯至誠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

飛瀋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被貶謫後的人居然能日日夜夜懷抱著願望!那是一種為了某種目標,而內心自覺且持續努力的狀態。白晝暗夜皆如此,堅定的心緒豈不是更加銳利?堅定之虞豈不是更加堅固?莫怪乎張九齡接了句「人誰感至精」,這應是張九齡在朝政數年,甚至是在歷經人生磨練後,所發出的深深感悟與感慨吧!倘若不是在專誠中淬煉出來的,又豈能如此自述?所以,張九齡在綜觀朝野後,才會感嘆是否有地方能慰藉他一片赤誠的?當然,他亦可能真切明瞭,沒有一處地方是能夠真正慰藉他一片真誠真心的!

即使他沒有被貶謫,可是朝堂上,就有能讓他感到撫慰之地嗎?以往的經驗讓他知悉,即使他不斷上諫,不斷提醒帝王,玄宗依舊是看重李林甫、牛仙客、安祿山這些他不屑一顧的小人,甚至是拿他們來與他這位以國家安危為重的忠懇臣子比拚。高潔有傲氣的張九齡再如何忠君,豈能一再容忍自己與這些奸臣被相提並論這樣難堪的侮蔑?他的痛楚難道不是來自他所忠之君不識高潔者的無知嗎?可是,這樣的張九齡清楚,無論如何,他那顆為國為君的心是不變的。他依舊是那個有「孤清」、「遠情」、「至精」、「吾誠」的張九齡。

以上,只是從字義的不同來做個連結、延伸。不過,若是搭配作詩人張九齡的歷程來探看,應有些許道理。張九齡在擔任秘書省校書郎、中書令、宰相等職之際,因為心中胸臆填滿了愛國忠君的意識,在君王、官員面前向來勇於以理論說,不當個唯唯諾諾的退縮臣子。因此,為官多年,怎麼會沒有遭人抨擊的時候,怎麼會缺乏因為不被君王或其他高官同僚理解的時候,怎麼會沒有發生過屈就自己的時候。只是,他心中持續保有高志,總能自我提醒,以行徑來展示。無論他人能否真切明瞭,總不擾他清明。不過,或許在他被貶謫至荊州,因為距離權力風暴更遠之地,而讓他更能看清自己之後而心態開始產生變化了:在幽靜中,他赫然發現自己居處在朝廷那樣的環境上,所謂的高潔終究還是不及被貶謫後,屢經自己日夜反覆思慮的高潔。當然,仍在朝廷上的他,主要理念是不會有大變動的,否則,他還是南天第一人的張曲江嗎?還該是唐玄宗唸唸不忘的風度直臣嗎?只是,在自我審度之下,他才覺察終究還是有所屈就了。所以,他寧可保有高曠遠情,磨礪至誠至精的心緒吧!

現代人看古字

當然,身為現代人如此解讀古詩,純屬趣味,裡面自有誤讀。字本有多義,況且又歷經朝代更迭、朝野用字遣詞的差異……諸多因素,都是造成一個字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解讀,或是在某個朝代又新增了某種意涵。所以,解讀古籍中的字時,從查閱字典中的字義開始,就有可能出了差錯。因為我們有可能在不知道某個字義是近代的產物時,就拿那個字義來解讀唐詩宋詞了。所以,真要探究古詩詞,真得細細考究字義的源初,否則誤讀了古人的詩詞,神韻、意境就大不相同了。

不過,在瞭解字義,組合詞句之意時,真能理解古人與現代人的語法是相差天南地北。所以,由基本元素「字」組成的古文真不是蓋的,那讓習慣閱讀基本構成元素是「詞」的現代文的現代人來探究其意,真得費一番工夫。研究字義都這樣費時了,更甭論尚未綜論的古人的思考路徑與周遭環境等等因素了。古人用字遣詞的精妙與高深意涵,真是能讓我們開了眼界!

 

參考資料

一、網路資料

〈唐詩的味道(1):讀《感遇。一》有感〉(正見網)

〈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卷(唐紀)(12)〉(書摘天下)

《舊唐書》、《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蕭讓〈「風度得如九齡否?」——閒話唐代宰相風度〉(國學網)〉(常德詩詞網)

方遙〈【悅讀唐詩】張九齡.感遇(其七)〉(大紀元)

鐘華人〈我們該怎樣解讀古文?〉(看中國)

二、書籍

邱燮友《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三民,2000)

 

相關文章

「唐詩三百」第一首 之所以是感遇的理由

遭貶的張九齡有何風度 讓玄宗如此難忘?

人生「感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感遇」譯趣:詩之精華 吐露至誠至精

「感遇」譯趣:張九齡高潔不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