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達功:中國科盲作家從「不學有術」走向「不學無術」

發表:2002-07-21 08: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喜歡讀《譯林》,它既是雜誌又是書,說是雜誌,它每月出版一期,是期刊;說是書,是因為它每期都有一部長篇小說。翻譯的小說大都是作者所在國和國際市場上銷量排在前列的作品,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語言修辭優美感人(和翻譯水平有關),讀後常常不由得拍案叫絕,回味無窮。故事情節和語言表達固然重要,但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這些,是作家的思想性和科學知識水平,是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真實的描寫和具有哲理思想的表達。整個小說裡經常貫穿著現代哲學、倫理學、經濟學、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醫學、數學的知識,使我們習慣了中國痞子文學、情感文學、武俠文學、宮廷文學、民間傳說等庸俗文學的中國人,真正感受到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在耳目一新之餘,也攪動了我們的心靈。

2000年9月我寫了一篇題目為《「韓寒現象」與毛澤東的「不學有術」》的文章,對上海中學生韓寒考試七門不及格,卻寫出小說《三重門》和《零下一度》發表了評論,我寫道:「我瞧不起那些只會做文章而對自然科學一竅不通的學者,他們的文章不可能有深刻的思想性。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沒有思想家、哲學家,我倒是相當贊同。沒有物理學和其它自然科學,怎麼會有哲學?哲學是什麼?哲學應該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我的觀點立刻遭到了來自作家圈子裡的批評。有一位新聞專業畢業的女作家給我寫信,說喜歡我的許多文章,就是不喜歡這一篇。我當然理解她為什麼不喜歡,因為在中國的大學裡,許多文科專業根本就不學習自然科學,所以出來的作家、記者、秘書,一個個都是「科盲」。

在中國作家看來,科學與文學藝術不搭界。所以在中國你很難看到有思想性的作品,更難看到與時俱進的現代文學作品。中國始終沒有擺脫傳統文學的模式,只是重複傳統的道德說教或臉譜化的藝術。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的作家是被強姦的群體,是缺少人性和良知的群體。「文藝必須面向工農兵」,「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文學成了專制統治的工具。作品除了戰爭題材以外,其它反映現實生活是為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服務的,而其中塑造的人物典型都是超現實的和精神化的,充滿了迷信和愚忠,沒有任何科學性可言。我不是要否定平民文學,清一色的平民文學不能反映時代科學精神。從《高玉寶》到《歐陽海之歌》,從《艷陽天》、《金光大道》到《廢都》、《編輯部的故事》、《上海寶貝》,故事中的主人翁要麼是英雄人物,要麼是支部書記、勞動模範,要麼是頹廢作家、編輯,要麼是社會痞子和流氓,也難怪,這些與現代科學沒有什麼緊密的關聯。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專門描寫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雖一時引起轟動,但還是曇花一現,後繼無人。

我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專門描寫科學家的故事,只是說很自然的將現代科學知識貫穿於文學作品中,但是沒有。如果大多數作家本身就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在他描述的故事中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運用現代科學的語言、知識或形象比擬。我們知道文學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對事件的描寫,反映深刻的現實生活。那麼現實社會已經是科學飛速發展的社會,已經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懂科學,連日常生活你都不會描寫,如何反映現實。《千龍網》刊登署名小寒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作家何以成為最大的科盲群落》,耐人尋味。文章說,「近年來,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迭出,當一些最令人震驚、最能改變人類命運的科學發現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時,我們那些最強調終極關懷的主流文學家們似乎都銷聲匿跡了。

從載人航天到基因科學,從納米技術到能源革命,從環境改造到大腦認識,從相對論到自組織現象,在這些深刻重塑人類面貌的領域,我們看到了文學家的缺席。」文章嘲笑某些中國知名作家竟然對現代科學知識一竅不通,「一位知名作家是這麼理解克隆的:『克隆技術……似乎比製造原子彈容易。』並以毒品作喻。又說,像希特勒那樣的人,就可以複製惡人,或者創造忠心的『品種』。中國科學報批評說,作家完全不懂科學ABC,作家為這項生物工程技術進展選擇的模擬對象,竟是毒品和原子武器,真讓人悲哀!」

進入鄧小平改革開放時代以來,尤其是江澤民體制下,國家對科學是重視了,文學創作環境相對寬鬆了許多,但是文學作品上的政治自由始終沒有解凍,畢竟共產黨還要維持自己的專制統治,必須牢牢掌握筆桿子。作家沒有政治自由等於沒有創作自由,政治要求你不真實反映生活,或者在政治允許的框框內活動。這就使得作家無法用自然科學成果和社會科學成果真實描寫現實,因為「三個代表」告訴你,共產黨是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當然科學家和作家想不明白,世界上那麼多科技發明和發展與共產黨有什麼必然聯繫?

科盲作家的盛行還是因為培育的土壤,土壤就是讀者群體。作家科學知識貧乏,億萬中國讀者也一樣是科盲。作家從作品的可讀性出發,從功利主義出發,必然寫出受到科盲讀者歡迎的文學作品來;這樣的作品越是受歡迎,作家就更加受到鼓勵,寫出更多無聊的作品來。帝王戲受歡迎,於是作家不惜偽造歷史,為封建皇帝和封建專制制度歌功頌德,《鐵齒銅牙紀曉嵐》就是把許多不相幹的事捏在紀曉嵐、和申(王坤)和皇帝身上,他們的年齡看起來差不多,官階的差距不可能發生那麼多的故事,但是老百姓喜歡,有讀者、有觀眾,誰在乎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回事?共產黨喜歡帝王戲,是因為專制制度和個人崇拜是與封建皇朝一脈相承的,江澤民也是借古喻今,一方面鼓吹專制制度下一樣可以為民請命,宣揚清官治國;另一方面,將國家的命運寄託於偉大、英明領導者個人身上,淡薄民主的意義。

對於作家,習慣做御用文人的中國作家,對於毛澤東時代作家的遭遇,心有餘悸。而寫帝王戲既沒有政治上的風險,又可以得到那麼多觀眾的捧場,從而又能得到豐厚的經濟收入回報,名利雙收,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在社會上盛行的文學作品主要由四大類:

一、武俠類。以港臺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作家的優秀武俠作品為代表,並且大多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在大陸擁有數億計的讀者和觀眾。書店的書架上,不僅武俠類作品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類別,而且如果你注意的話,武俠類書籍在數量上也超出其它類別的書籍。更有甚者,武俠電影《藏龍臥虎》竟然破天荒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榮獲四項大獎。最著名武俠作家金庸(查良鏞)紅遍了祖國大
地,到處邀請他演講,浙江大學聘請他任文學院院長,金庸研究機構也到處出現,還有專門的金庸圖書館,金庸著作中的人物也經常被各界學者頻繁使用,失業工人在貧困和飢餓中依然孜孜不倦地閱讀……,在中國出現了金庸現象,到現在金庸熱和武俠熱還看不到降溫,金庸還在招研究生,要讓武俠精神流芳百世。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排名中,金庸是與魯迅、巴金等一樣齊名的,甚至有人鼓吹金庸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自己也糊塗了,心想,既然武俠電影可以榮獲奧斯卡獎,說不定金庸也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武俠故事有如此眾多的讀者、觀眾,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人內心世界空虛,不僅科盲而且政治盲,追求著虛無縹緲的虛幻世界。

二、言情類。以港臺女作家瓊瑤、三毛、岑凱倫等作品為代表,主要的讀者和觀眾以女性為主。近幾年來,韓國、日本、新加坡的電視劇作品大量湧入中國,也大都迎合中國女觀眾的口味。臺灣電視劇《流星花園》被當局以不健康為名禁止公開播映,這可樂壞了盜版者和商人,這部劇的盜版光碟在中國到處有賣的,你越是禁播,人們就越是好奇,非買來看看不可。結果是政府的禁令不起作用,還讓非法盜版
者美美地撈了一把。

三、帝王戲類。皇帝、娘娘、妃子、太監、皇子(阿哥)、公主(格格)、忠臣、奸臣和弄臣等充斥了中國的螢幕和舞臺,到現在還沒有看到降溫,新的帝王戲還在寫作和拍攝製作之中。《慈禧太后》、《戲說乾隆》、《武則天》、《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劉羅鍋》、《天下糧倉》、《李衛當官》、《環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它們不僅僅鼓吹封建禮教,散佈的是弄權思想、厚黑學,污染人們的心靈。誠信、民主、憲政、人權、科學等現代社會精神,讓社會和作家丟到爪窪國去了。

四、痞子小品類。典型的痞子文學似乎發源於王朔。作品中充滿了迷茫、頹廢的世界觀,反映了犬儒主義在中國盛行,其中名句「我是流氓我怕誰」成了生活中流行的口頭禪。痞子和流氓精神與科學精神背道而弛,自然在其作品中沒有任何現代科學氣息。《我愛我家》的確是個優秀的小品系列劇,裡面的政治諷喻比比皆是,但使用的語言和知識完全還是毛澤東時代遺留物,似乎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群還是毛澤東時代的產物,即便是聯繫到現實,依然看不到現實社會生活真實的影子,嗅不到現代科學和哲理。以趙本山小品為代表的系列小品,生活氣息濃厚,但沒有一點科學精神。科學家怎麼也不能成為小品的主題,科學知識不能融於其中。

科盲作家在中國還可以「不學有術」,但這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倒是讓人感到悲哀。當看到報導說,美國連續劇《X檔案》走過了九年曆程,是美國賣座率最高的電視劇之一,據說五月份大結局,讓人惋惜。在中國有哪一部科學氣味濃厚的文學作品?少年兒童熱衷的卡通片、科幻片竟然幾乎全靠進口。看到「航天員」、「外星人」嘴裡講出的不是「嘰裡咕嚕」的英語就是「哇啦哇啦」的日語,怎麼就沒有中國語言?

美國整個國家從教育到文學創作,人們普遍都有科學意識。政府對科學的重視,全民的科學精神,是我們中國應該認真學習和自我反思。中國科學家難以在科學發明(發現)方面達到世界一流,不知道什麼時候共產黨專制統治下中國科學家有所作為。科學需要寬鬆的民主自由的環境,科學家不僅僅是機械式的科學家,他們往往對政治也關心。他們的科學成果是為人類造福的,不是專制制度拿來炫耀專制制度優秀的工具。

想想過去,科學家有一點發明創造就被當局宣揚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而現在卻一定要與「三個代表」聯繫起來。科學精神是不容摻假的,摻假的中國文學作品怎能有科學精神?如果說過去和現在中國的作家可以「不學有術」,那是封建、專制、愚昧、落後時代的產物;那麼展望未來,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整個社會文化素質日益提高,作家如果跟不上時代的變遷,那一定會從「不學有術」走向「不學無術」。

原載《北京之春》02年7月號

2002年5月6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