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就業綜合症的發作

發表:2002-09-04 01: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很多人都記得,八十年代,「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困擾了整個社會,學校、家長都對此感到非常頭痛。這批1974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隨著他們的成長,現在正開始大規模地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他們的就業,會不會又引來新一輪的問題?

  記者在最近的調查中發現,獨生子女就業綜合症正在悄悄露頭,給管理者們帶來了不少新的挑戰,也給傳統的管理機制帶來了巨大衝擊。


  「驕嬌」二氣依然嚴重

  據廣州一家媒體報導:某媒體去年招了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批生力軍剛被分配到各個部門,新聞部主任就發現了頭疼事。

  一天,主任翻看報紙,發現本地各大媒體都刊登了一則重要報導,唯獨自己的編輯部沒有收到有關稿件,立即追查漏稿原因,結果發現是因為新來的記者睡懶覺,錯過了會議,從而造成無法補救的後果。

  後來將這位記者調回編輯部,結果沒過幾天問題又來了,上班時間過去好幾個鐘頭,都要清樣了,還不見其回來上班,派人不斷呼她,也不見回話,只好臨時找人替班。第二天見著她,主任馬上將其叫到辦公室問詢是不是身體不好,結果發現她是因前晚上上網時間太長,耽擱了休息。

  同樣的問題發生了好幾次,主任們第一次遇見如此漫不經心的新員工,心裏很詫異,一翻檔案,發現她是個獨生子女。

  類似的問題發生在獨生子女身上相當普遍,阿鵑從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經濟管理系畢業才一年,已經跳了兩次槽,現在失業在家裡,卻一點也不著急。她第一次就業是在一家外企管理財務,工資挺高,但她嫌工作太單調;第二次給一傢俬企做總經理助理,又覺得老被人使來喚去沒意思。家裡只有她一個寶貝女兒,父母都不願孩子受委屈,在阿鵑失業時一直提供經濟保障。談起理想的工作,阿鵑侃侃而談:「薪水不必特高,但是要能發揮我的特長和個性,我才不做賺錢的機器呢。」

  日前,本報記者在同廣州某雜誌總編聊天的時候,該總編曾表示,他在招聘的時候,盡量不招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方面他們沒有經驗,另外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管理起來非常困難。「身上有很多的怪習慣,做事很隨意,對工作也缺乏激情,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虛,還不願意學習,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培養和管理,乾脆不用。」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一位教授表示,獨生子女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會給管理者帶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不願意接受公司紀律和體制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沒有組織紀律的觀念和集體的觀念。而且獨生子女都很嬌氣,不願意接受批評,批評稍微重點,就會引起他的反感,產生一種牴觸情緒。以前的大學生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都很謙虛,也肯吃苦,很多都是從基層蹋蹋實實地做起。現在的大學生,很少有人會這麼做,對工作的要求很高,一定要一切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才肯去做,稍微有點不順心,就可能捲起鋪蓋走人。

  廣州應用心理學會會長傅榮教授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顯著差別主要在個性方面,一是獨生子女責任心比較弱,二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明顯。獨生子女工作以後,因為環境對責任心和協作精神的要求比做學生時嚴格,這兩個特徵便更加凸顯出來,不但是獨生子女,就連企業管理者們都會感到嚴重的不適。

  家庭社會都有責任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小余認為,獨生子女從小就很受寵,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家人往往都將他們當成是中心,時間久了,使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沒有想到要去考慮別人的感受,走上工作崗位以後,也依然是這樣。另外,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一般都很優越,沒有生活的壓力,不必為了工作而委曲求全,使他們有條件去追求自己的個性和要求。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孫教授認為,獨生子女與公司的矛盾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待。對於獨生子女來說,除了從小的優越性之外,社會的誤導也有一定的責任,現在的宣傳喜歡側重成功人士,而且很多都是年少有成,這種宣傳使得很多人都不願意再蹋實地從事許多基層的工作,而總是希望找到一個馬上成功的捷徑,一旦在單位感覺沒有馬上可以獲得成功的機會,就可能引發與單位的矛盾。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原來的管理方法的確存在很多的問題,有許多管理的制度都是從維護公司利益和方便公司管理的角度去制訂的,對員工權益的維護考慮得不多,這也是加劇雙方矛盾的一個因素。


21世紀人才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