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遺址:馬路穿腰過地基成窯洞

發表:2003-01-13 04: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阿房宮開始首次搶救性發掘面對「遺址被公路切斷,牆基被燒製成磚」時專家表示--阿房宮遺址令人擔憂。

  秦阿房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近日,考古工作者在對其進行首次大規模發掘時,發現了疑為宮殿牆基的夯土和銅鏃等遺存物。專家稱,這只是整個考古發掘進程中的前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秦阿房宮遺址將撩開神秘的面紗。但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發現,遺址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負責此次發掘的考古專家每談及此,都會用「令人焦心」來形容。

  考古辦設在農民家 發掘方案一年一批

  元月9日,記者到達西安後的當天下午便去阿房宮遺址採訪。記者注意到,大概是為了工作的便利,考古工作隊的辦公室就設在了夯土臺基上的趙家堡村,租用的是一座兩層結構的農家小院。走進辦公室,雖說沒看見什麼現代化的考古儀器,但桌子上擺滿了數據和文字資料,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阿房宮遺址的地形圖,上面標著發掘的範圍、勘探的位置及鑽孔點等。

  項目負責人王自力介紹說,這次對阿房宮的大規模發掘,是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局和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三家來完成。由於阿房宮遺址非同一般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且又屬於有史以來首次對阿房宮進行大規模發掘,儘管西安方面報批的是五年發掘方案,但國家文物局仍採取一年一批的辦法,這也是為便於管理和隨時掌握髮掘動態。

  十三處遺蹟重見天日 為護文物沿用洛陽鏟

  這位負責人還介紹說,由於去年批件下來已經到了8月份,實際上,真正動工日期是11月18日,也就是說,第一年度的發掘只進行了不到兩個月時間。為了不破壞文物,發掘仍沿用了傳統的洛陽鏟鑽孔法,勘探面積達4萬平方米。其間,考古工作隊共發現各種遺蹟13處,其中,最大的收穫是在前殿北邊緣的耕土層發現了一條東西走向凸起的夯土臺基,寬約15米,高出南部夯土70厘米。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每當談到阿房宮遺址保護的話題,專家們都用了「令人焦心」這個詞,說明阿房宮遺址保護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對此,記者通過實地採訪和親眼所見也頗有同感。

  在前殿遺址現場,記者注意到,這裡的地勢明顯是北高南低,夯土呈三層階梯狀,正好印證了阿房宮坐北朝南、皇權至高無上的說法。用手塗抹了一下夯土的斷面,記者發現夯土細如白粉,沒有絲毫的雜質,且隔十幾厘米就是一個層面,可見宮殿夯土之實、地基之堅固。也正是因為居高的地勢、牢固的地基,以後才有了越來越多的人家在這裡安營紮寨,形成了現在的一個個村莊。據瞭解,目前在前殿周圍的村莊有四個,其中有兩個村子就建在前殿夯土之上。

  陪同記者的專家說,頭幾年,有的農民乾脆連房子都不蓋,就在夯土的斷面掏個窯洞住在裡面,現在夯土斷面還留著一個個敞開的洞口。為防止坍塌,文物部門不得不在外圍砌起了水泥護欄加以保護。另外,這裡的黃土也能賣出個好價錢,因為夯土質地好,細膩也柔韌,篩都不用篩,直接可以使用,如蓋房、燒磚、制陶、養花等都能派上用場。聽說,光遺址周圍的磚窯就不下20家。可想而知,亂採亂挖、夯土流失對遺址的破壞是何等嚴重,夯土臺基面積急劇縮減就是例證。

  遺址上曾設垃圾場 墳頭衰草盡顯荒涼

  此外,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區,一些農民琢磨著將來很可能在國家征地時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前殿遺址內私搭亂建之風屢禁不止。而且東西走向1200米長的夯土臺基上,大大小小的墳頭,高低不等的墓碑隨處可見,有的村民竟在墳頭前還蓋起了像小房子一樣的碑亭,姑且不說造成農田耕地的極大浪費,關鍵是與這裡矗立的「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極不協調。

  記者又來到毗鄰的上天臺遺址,這裡雖說已經建起了高聳的仿古圍牆,但僅離上天臺十幾米遠,仍可見到隆起的一片墳地,每個墳頭前都立著一塊墓碑,且周圍長著沒人高的雜草,透著荒涼。遺址不遠處,記者還看到有一個巨大的土堆,走近一瞧,發現竟是一座廢棄的磚窯。據這裡一位挖野菜的老人講,去年遺址內還有十來家磚窯在此燒磚,只不過現在都遷走了。

當地一位老人還告訴記者,遺址四周原來就是亂葬崗子、垃圾場,每到夏天,蒼蠅蚊子滿天飛,垃圾散發著惡臭,附近幾個村子都感到刺鼻。僅距遺址百步之隔,周圍環境如此糟糕,說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際上,遺址並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馬路切斷宮殿遺址 政府曾經因此被罰

  秦阿房宮遺址地處城鄉結合部,從西安市區乘車只需三十來分鐘即可抵達。如今,由於城市的外延,阿房宮遺址早與西安城區連為一體,已看不出城鄉之間有任何的差別。

  然而,毗鄰大都市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是污染對城市的環境質量構成巨大的威脅。尤其是在阿房宮遺址保護區,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在阿房宮上天臺遺址採訪時,記者注意到,遺址的西側緊挨西寶(西安至寶雞)高速公路連接線,把本來融為一體的阿房宮遺址攔腰切斷,而且這條道路屬西安市外環路,是去往咸陽、寶雞等地的必經之路,車流量大,車型複雜,無形中使阿房宮遺址失去了昔日的平靜與安寧,而變得日益喧鬧與嘈雜。當然,西安市政府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據說,國家文物局因此對其罰款8萬元,罰錢多少是小事,但畢竟有了這條路後,阿房宮遺址便大煞風景。

  渣土成堆緊鄰天臺 遊客難找旅遊景點

  記者在上天臺遺址還看到,東側牆外不遠處就是西安熱電廠,兩根巨大的煙囪高聳入雲,弄得周圍一片灰濛濛的,記者在現場就能聞到一種怪怪的氣味。西側緊挨西寶高速公路引線,還有一座比上天臺還要高的巨大的渣土堆,當地人說,這座渣土堆已存在多年,而且位置恰好與上天臺遺址一東一西,弄得慕名而來的遊客竟分不清哪個是上天臺。

  整個阿房宮遺址保護區十多平方公里內,記者發現,已經被當地作為工業開發區分解得支離破碎。可以說,除了上天臺有個山包,前殿有片夯土外,如果不是豎著五六塊文物保護標誌,這地方還真看不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跑馬佔地問題嚴重 遺址要保馬路要修

  一位村幹部說,越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區,「跑馬佔地」問題越嚴重,現在地全被企業擠佔了,什麼塑料廠、造紙廠、化工廠等,儘是一些容易造成污染的廠子。

  當地一位村書記還透露說,上回因修路挨了罰,這回「西寶」連接線馬上還要拓寬,這就意味著上天臺遺址還要被吃掉一大塊。路當然要修,但不能有損遺址保護。

  記者來阿房宮遺址採訪剛一下車,便看到一片紫紅色的建築群,原來這是一家民營企業仿建的一座秦阿房宮,佔地700多畝。因為與遺址處只隔一條馬路,雖說仿造得還比較粗糙,但無疑為阿房宮遺址增添了一個亮點。

園林公園即將建設 發展旅遊保護遺址

  記者得知,另有一家民營企業也在積極運作把上天臺遺址建成生態園林公園,於是,記者採訪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據介紹,西安市文物局、旅遊局等部門已先後開過四次論證會,目前這一規劃已報到市計委等待立項。

  據瞭解,上天臺遺址生態園林公園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承擔設計,古代園林建築是這所大學的專長。按照皇家園林的設計方案,上天臺遺址公園,首先將進行大規模的植樹綠化,大面積地種植梧桐樹,綠化面積要達到70%。其次,參照史料,園內也要有一些仿製宮殿建築,以再現歷史上的秦阿房宮。

  「我們鎖定的時間是三年,用不著政府投資,既要達到保護遺址的目的,又要依托遺址發展旅遊業,況且還可改善這一地區的環境質量,也符合新的《國家文物保護法》,可以說一舉兩得。」公司負責人如是說。

  「磁石門」重見天日 撥打手機常受干擾

  這位負責人還介紹說,上天臺遺址公園佔地600畝,用的都是附近幾個村子的地。租用前,一畝地農民年收入頂多200多元;租用後,公司按每畝地每年900元進行補償,農民也覺得很划算。目前,公司已經和涉及到的所有農民簽了協議。

  在這家公司的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個巨大的上天臺遺址公園的模擬沙盤,除綠化部分外,上面還分別標有上天臺遺址、秦皇大殿、始皇演兵場、九龍池、五朝院等景觀,令記者一飽眼福。由於是生態遺址公園,建築並不是主要的,這與另一家仿建的秦阿房宮相比顯得更富有活力。

  秦阿房宮遺址保護最好的要算是「磁石門」。史載,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現,為保安全,秦王憤怒之餘採取措施,在前殿壘磁石為門,以防刺客再次入宮。20世紀80年代,武警工程學院在西安建院施工時,發現了一處特別明顯的夯土層,後經文物專家考古鑑定,被確認為是秦阿房宮磁石門。

  如今,武警學院已正式向社會開放,一座嶄新而又古老的仿秦磁石門呈現在世人面前。據介紹,這是學院用自籌資金自行設計建造的,整個建築氣宇軒昂,花木繁茂。即使是仿造的磁石門,據說,人們若站在遺址上打手機,收發信息照樣會受到磁場的干擾,這也使磁石門多了幾分神秘色彩。

  關於阿房宮

  西安,曾是13朝古都,稱其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並不為過。尤其是歷經周、秦、漢、唐四個朝代,按其遺址規模和考古價值而言,依次是秦始皇陵及阿房宮遺址、漢代都城遺址、周朝灃鎬遺址和唐大明宮遺址,且上述遺址均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千年來,有關秦阿房宮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源遠流長。

據《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史記》載:秦兼併六國後,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灃,武王都鎬,灃、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秦二世即位後「復作阿房宮」,第二年(公元前208年),陳勝起義軍攻入關中,阿房宮和驪山工程急告停輟。公元前207年,項羽入關,將尚未完工的阿房宮燒為焦土。

  事實上,阿房宮到底是秦代的行宮還是衙屬,多少年來專家一直爭論不休。實際上,阿房宮遺址出土的高奴銅石權(一種官定標準衡器)已做了最好的佐證。該衡器前後兩面刻有三段銘文。第一段為鑄文,註明是秦統一前由朝廷頒發給上郡高奴縣使用的標準衡器;第二段為鐫刻銘文,是秦統一六國後經朝廷重新檢定,仍發給高奴縣使用的記載;第三段同為鐫刻的銘文,是秦二世即位,該衡器再送朝廷檢定的記錄,但尚未發還秦代就滅亡了。足以說明,秦王朝重大國事決策均在新建的朝宮--阿房宮,阿房宮就是秦王朝的政令中心。

  1994年至1995年,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曾組織過一次對阿房宮的大規模普探及現狀調查。初步探明,遺址分布總面積為10.89平方公里,夯土基址總面積為61萬平方米。

  秦阿房宮遺址,主要包括前殿和上天臺兩大部分。前殿遺址是阿房宮的主體建築,儘管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地面仍保留著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410米,面積49.2萬平方米,高於地面7-9米的大片夯土臺基,相當於136個標準的足球場地。上天臺遺址,位於前殿以東400米處,現存高14.98米,周長230.4米,為不規則的圓形夯土臺基。傳說,秦始皇曾派大臣徐福攜童男童女各3000人東覓仙草,以求長生不老,因久去不歸,秦始皇常站在天台上向東眺望,企盼徐福歸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