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外高校的八個「不同」

發表:2003-07-22 00: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外高等教育存在幾個明顯差異。第一個就是學生進校門的途徑。在中國,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考試,分數實在太重要了,差一分也不行。但是,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19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法拉第,13歲在裝訂百科全書的時候,看到「電學」這個條目,就著了迷,從此對電學發生興趣,後來發明瞭發電機。而麥克斯韋青少年時在博物館裡看到法拉第發明的發電機,十分有興趣,從此決心鑽研電磁學,並創立了麥克斯威爾理論--19世紀經典物理的基石之一。很多例子說明,一個人在小時候的興趣和好奇心,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很大影響。然而,今天中國的高考制度已成為學校教育的指揮棒,從某種程度上講扼殺了許多青少年的興趣與愛好。

那麼國外學生是如何進高校呢?以美國名校為例,一般要有五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參加SAT考試,但考試壓力不大,因為一年有7次考試機會,隨你什麼時候去考,也不管考幾次,直到你滿意為止。二是高中實行學分制,至於你是三年學完還是五年學完都可以。三是中學考試的平均成績要達到B。這不是一張考卷所代表的全部分數,即使你全部答對,也只能得50分。平時如果你做一個航天模型,玩一個能夠遙控的風箏,也可以拿25分、30分,甚至對同學的幫助有時也會算分,這樣綜合起來看你是A還是B。四是考大學要有推薦信,特別是要有個性的推薦信。五是學校個別面談。這就是國外很多名牌大學的「五關」。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把國內現有的一套很嚴密的考試制度改掉,最危險的就是「走後門」。


如何才能防止「走後門」呢?這就涉及到中外高教的第二個差異,即有沒有嚴格的淘汰制。要成為一流大學,沒有優勝劣汰制度是不行的。有了嚴格的淘汰制,開多大後門都沒用。


第三個差異是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辦學定位,對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要求。幾年前我參加了美國3688所高等院校的校長大會,會上表揚了五種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都很注重自己的辦學定位,其中相當一批是社區大學和學院。比如,紐約的服裝學院就培養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服裝設計師。加州理工學院是美國西海岸洛杉磯附近的一個小學校,該校成立之初就規定,不管誰做校長,學校的規模不能擴大。該校約有2000學生,佔地也很小。但就是這樣小的學校照樣成了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出了一流的人才,我國航天事業創始人錢學森和遺傳學專家談家楨都是該校培養的。紐約的服裝學院、哈佛大學、牛津、劍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各家的定位卻不一樣。不同學校發不同的音,只有這樣才能夠奏出美妙的樂章。如果我們都往一個方面擠,就不可能奏出動聽的樂曲。同時,不同學科對學位的要求也不一樣。一個好的高等學校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培養多少碩士生和博士生。據統計,我國研究生的絕對數量已居世界第三,但最近某地出年薪16萬聘請高級技工,卻沒人響應。現在高等職業學校常被人看不起。所以,建立一個比較合理的高等學校結構,使之符合教育發展規律,並能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差異是高校的內部結構。這一差異導致了學生培養方法上的根本不同。任何高等院校的內部結構都是縱橫交錯的,縱的方向是本科教學,橫的方向是科學研究。不同的學校其內部結構是不一樣的。國外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縱向簡潔,橫向豐富;但一流的高等職業學校縱向豐富,而橫向簡潔。我國的高校卻趨於雷同。依國際經驗,對復旦、北大這樣的學校來說,本科教學的方向不能多,橫向的交叉學科、研究機構可以多些。但我國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幾十個不同的系、院,像被領到了一個個窄胡同裡面,怎能培養出創新人才?世界上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都把廣博教育放在培養本科生的首位,把專業培訓放在次要位置。比如哈佛大學早就規定,學生入學後都要學七藝,即文化、邏輯、修辭、幾何、天文、數學、音樂,後又加上語文、人文、社會、自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可以具備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明確的判斷能力以及能夠識別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而學生分專業是大學二年級之後的事情。這種寬基礎、寬專業的培養方式帶來了與專業分得太細的培養方式全然不同的結果。


  第五個差異是研究生的培養。在國外,我碰到過很多教授,他們的科研水平與國內清華、北大、復旦等高校的水平相比,也不是高得很多。然而,其中的一個巨大差異是:國外很多教授的手下都有10個、20個研究生在拚命地幹活。在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一流高校,我找一些研究生個別談話,問他們為什麼這麼拚命地幹活。他們回答說如果我不好好幹,明年就要「走路」--被淘汰。如果努力幹活的話,就可以拿到斯坦福大學的文憑,這張文憑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其次是能夠參與世界前沿領域的科研工作。事實上,很多獲諾貝爾獎的依據就是獲獎者的博士論文。反觀我們的研究生,一方面,國家給予的研究生待遇偏低,在不少城市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這對於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究生更顯得不盡合理。另一方面,老師也不敢給他們出難題,三年保證畢業,出一個小題目做做,學生也沒有多大的壓力。這種狀況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第六個差異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不是老的概念,世界上優秀的學校一直把它作為非常重要的一條來考慮的。英國的一些著名高等院校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它們很早實行了導師制,像牛津、劍橋,15世紀開始就實行導師制,使得每個學生都得到關心。牛津大學有句妙語:「導師對學生噴煙,直到點燃學生心中的火苗。」復旦大學物理系過去有個學生書讀得馬虎,玻璃卻磨得很好,老師並不限制他。這個學生畢業後,參加了我國最高級的天文望遠鏡的磨製,他頭腦裡的火種就這樣被點燃了。1998年,劍橋大學的科研經費為1億英鎊,合13億人民幣,復旦大學當時的科研經費是1.3億人民幣,為其1/10。但是劍橋科研經費的90%是用在人員的工資上,僅用10%購買設備,而復旦的全部科研經費幾乎都用在了儀器設備上。兩校的設備費幾乎相等,但劍橋是從世界範圍招聘英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當然就不一樣。如兩校都有一個相似的實驗室,兩者的設備也差不多,但是劍橋大學那裡卻有11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兩者的科研能力之差距就顯而易見了。


  第七個差異是師資的來源。我國高校的師資大多是學術型的,從學校到學校,不少是在同一學校裡從助教做到教授。國外一流大學的教授很少「近親繁殖」。哈佛大學的教授絕大多數是從世界範圍招聘來的。對於社會科學、工學等應用科學,很多教授來自政府機關、企業部門。


  第八個差異是育人的環境。環境對人才培養十分重要。舉一個例子來說,1953年出生的一個英國男孩,叫安德魯.懷爾士,十歲那年,當老師在講商高定理的時候,講到了世界難題費馬大定理,他開始對此著了迷,並立志搞數學。後來他在1985年成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正教授。但是這以後,這個人突然消失了,學術會議也不參加,論文也沒有了,別人說他是江郎才盡了。實際上,他埋頭苦心鑽研了九年,並終於在1994年破解了費馬大定理,轟動了全世界。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教育很大。第一,如果在人小時候總是逼他考100分,不啟發他的好奇心,能有這個人才出現嗎?第二,要有一個寬容的育人環境。一個人能夠九年什麼事情都不做,專攻世界難題,這就是環境給他的寬容!因此,我們不僅要為年輕人創造一個能激發興趣、產生好奇心的環境,還要營造一個能夠使其靜心苦幹十幾年的寬容氛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