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

發表:2004-03-12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個風燭殘年的獨居老人,由於體力不支不能下樓購買食品,不得已只好將每天三餐減為一餐,生命只能苟延殘喘;另一氣若游絲的垂暮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電話問候,以至於死屍體的腐臭四下飄散驚擾了鄰居,其子女才聞訊姍姍而來……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則「有後不孝」,又怎麼樣?他們撇下自己的年邁父母終日忙碌,對年邁的父母不聞不問,更不屬於「常回家看看」,這樣的子女於你又有何益?--你家有老人嗎?如果有,你「常回家看看」嗎?如果沒有,你是否想到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老人?不論你家裡有沒有年邁的父母,請你一定讀一讀下面這篇催人淚下並將為之唏噓感慨的報告文學吧,因為關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關註明天的你自己!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舞臺。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過自己的角色,都從中體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人世滄桑……然而,正是我們經歷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作畫的精彩。不知人們是否想過,所有這些「精彩」-甚至包括痛苦在內,也許有一天都會失去,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會走進你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世界?當時間變得漫長的時候,生命,就變成了一種折磨;就是那一道單元門,或者幾級台階,就使我們同外面那個精彩的世界隔絕開來。

相對於我們的青年或者中年時期來說,老年時期也許是我們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段生命,儘管收於閱歷的豐富,這是我們一生中最睿智的時期,然而,也是我們最無奈的一段生命。

A80多歲的夏大老爺幾乎沒什麼感覺就暈倒在地上,他想站起來……他心裏很明白,或者說他其實很明白自己的處境:如果遠在上海的女兒這時碰巧回來,就有救了,或者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來,可他能清晰地聽到門外我們匆匆的腳步聲,假如有一個腳步聲停在他的門口,也許他就得救了……然而那腳步聲也是由近而遠;一次又一次……他突然感到很悲哀:他的生命就寄託在奇蹟上--奇蹟能發生嗎?也許是心靈感應,那天奇蹟還真發生了,女兒竟然奇蹟般地回來了,於是我們才 有幸知道了這個有關奇蹟的故事。

夏大爺的老伴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去世,惟一的女兒卻遠在上海。他於是便開始了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寂日子。前幾年,身體沒什麼毛病,白天出去走走,有時也和過去的同事、一些老同學聊聊天什麼的,生病後,他就在也走不出這片被禁錮的小天地了。

同樣高齡的陳教授在一所著名大學教書可謂桃李滿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後,老教授卻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隱去了。自從老伴離開他以後,寬綽的三居室裡剩下他一個人與孤燈相伴,忙碌的人們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老人:他每天佝僂著腰,拿著飯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買飯吃--因為他已經無力自己做飯了。

1995年春節,他的一個學生從廣州過來看望恩師,卻怎麼也敲不開門!於是他只好打電話到老師的隔壁人家,隔壁人也說我們這幾天忙著過春節,沒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沒見老先生出來。大家都知道老先生把鑰匙放在過去任教的數學系,就趕緊找數學系辦公室的人取鑰匙來開門,打開門時發現老人躺在地上,人們上去推了推他,發現他竟然還活著,好一會兒才有氣無力地說:「我已經三天沒吃飯,起不來了。」說完就昏了過去,人們七手八腳地把他送到醫院,然而已經錯過了搶救的最佳時期,老人溘然長逝。

當我們從忙碌的中年走過來,終於把孩子撫養大,他們像小鳥一樣飛走之後,我們可以喘一口氣的時候,卻發現,前面是茫然一片,我們不知道去如何面對自己無法自理、也無法掌握的生命最後那一段時光。

B他們也是一對90歲高齡的老兩口,為了下樓這件事,已經商量了好幾個月了。五層的樓梯,對他們就構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於是他們就被禁錮在家中的小天地中,日復一日,只能互相面對,與外界惟一的聯繫就是那台電視。他們太想去晒晒太陽,聽孩子們嬉戲的聲音……這一切對別人來說太平常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奢侈--惟有他們這樣才會感到他們還活著,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他們僅有的一個兒子在國外,因為住在五層樓上,他們平時很少下樓,靠著兒媳姐姐每週為他們買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維持生活。

在一個開氣晴好的冬天,他們終於決定實施蓄謀已久的下樓計畫。對兩位高齡的老人來說,下這五層樓,無異於一次冒險,也許一腳站不穩,就會從樓梯上摔下來,後果不堪設想--他們之間只要一個出了意外,生活就維持不下去了,可他們怎得去晒晒太陽啊!不然骨質會更加疏鬆,會連路也走不了了,於是倆人攙扶著,如履薄冰般一點一點走下來,沒想到他們剛走到陽光下時,兩人同時感到當時剛走到陽光下時,兩人同時感到天旋地轉……

當居委會主任從院內花壇經過時,看到這兩個老人緊緊地擠靠著一起坐在花壇邊上,凍得渾身哆嗦。一問方知,他們坐在花壇邊上不了樓而回不了家,又凍又餓地坐在這裡已經整整一天了!主任連忙叫了幾個年輕人把老人背上了五樓。

高齡的馬老太太住在一棟有電梯的房子中,按說走出家門對她來說應該並不是件難事,但她卻近半年沒出門了,由於高齡導致的骨質疏鬆,她已經骨折過好幾次了,經常來照顧她的女兒工作忙--她知道自己不能出一點兒意外,只要生病,就會耽誤女兒的寶貴時間,影響她的前途。

馬老太太雖然蜷縮在家中,心裏卻很明白,她如果老不走動,走路的功能很快就會喪失了,那就真走不動了,於是她每天都在家裡那巴掌大的地方來回走3000步,每走100步,她就在紙上畫一道兒,真到走滿3000步。她用毅力在與死神作鬥爭一個人如何度過每天這漫長的時間呢?每天吃完早飯,她就坐在窗口看人們上班,等到上班的人們走完了,她就回到床上睡個回籠覺。然後起來做她每天都做的三件事:第一是玩玩具。她把孫子當年玩的玩具都放在一個紙箱裡,每天都挨個兒玩一遍,特別是那個拼圖,一次一次拼上又拆開。第二件事是攢煙頭,她把每天抽剩的煙頭攢起來,五個一組,一遍又一遍數。第三件事是翻看一本舊相冊,每天都翻看一本舊相冊,每天都翻,這本相冊看上去已經髒兮兮的,被翻得角都翹了起來。

開始是60多歲的大兒子照顧她,後來兒子得了腦溢血,來不了,只好由女兒照顧她,女兒每週來一次,給她做一週的飯放在冰箱裡,如果打開她的冰箱,你可以看到,芹菜都已經空了,胡蘿蔔也長了白鬚,看上去起碼放了半個月了。平時她也就是把冰箱裡的菜拌點兒鹽就吃下去了。

人們不會想像到,老人們為走出隔絕--就是為了走出那個單元門,進行了多麼艱苦卓絕的努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紛紛搬進樓房告別了昔日的大雜院。然而,雖然人們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些間的距離卻更遠了。一個個單元給人人們帶來私密空間的同時,也把人們隔絕在一個個防盜門後。

然而,人,畢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與世隔絕的痛苦。

C劉老伯與老伴燕子銜泥一般,養大了一雙兒女。先是將女兒供到大學畢業,又八方努力,幫助她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女兒結婚後生活得也挺美滿。此後,老兩口又傾其所有將大學畢業的兒子送到國外留學。現在,兒子拿到了博士學位,在美國成家立業。

忙完了兒女的一切,老兩口也到了退休年齡。正好接著給女兒帶孩子,直到將外孫送入了小學,他們才算喘口氣,告別了忙碌的日子。

要說周圍的人,沒有不羨慕他們老兩口的:一生的辛勞沒有白費,似乎一切都很美滿,孩子們都挺給他們爭氣。

然而,外孫長大以後,女兒一家回來的時候也越來越少,最後發展到兩三個月才來一次。老人想孩子,時而去女兒家看望。可由於女兒家與他們的住處相隔太遠,大熱的天來回奔波很辛苦,便漸漸很少去了。日子就在寂靜中一天天地耗著,兩位老人時常感到孤獨。不久前的一個週末,劉老伯到菜市場買菜跌傷了腳,老伴一著急犯了心臟病,倆人都起不了床。他們只好向女兒求援,一打電話才知道,女兒一家外出旅遊去了。萬般無奈,劉老伯只好向鄰居求救,鄰居幫著在街上攔出租車,攔了多少輛車都不停,好容易找到一輛車,車主聽說是心臟病人,就怎麼也不肯拉,讓他們要醫院的救護車。折騰了兩個多小時,救護車總算來了。劉老伯拖著傷腳將老伴送到了醫院。可由於耽擱的時間太久,老伴的病情加重,最後發展到半身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從此,劉老伯的日子更難過了,每天干完家務後便看著病床上的老伴發愁。後來女兒花錢給他們雇了一個保姆,劉老伯不用干家務了,但日子卻比原來更艱難了。兩個老人時常思念兒女,回憶他們小時候的種種趣事。每當這時,劉老伯就會無奈地安慰老伴說:「兒女就是長大飛出巢的鳥,老人只能獨守空巢。看看周圍那些老人,不也都像我們這樣寂寞地過著麼?老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要說兒女們有本事是好事,可惜忠孝不能兩全,越有本事,他們也就走得越遠。剩在巢裡的兩隻老鳥,也就只能終日與電視為伴了!

D說說話兒,這對任何人都是太簡單的事兒了,然而對很多老人來說,別說有人聽你說說話兒,就是想聽人說說話兒,也十分不容易。王大爺就是為了想說說話兒,想出了一個絕招--把家裡的馬桶被弄壞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怎麼也不明白,王大爺家的馬桶老壞,按他的經驗這樣修好了起碼能用一年,可兩天之後又壞了。於是再次給王大爺修好馬桶的兩天後,他又敲門來到王大爺家,笑呵呵地問:「大爺,您的馬桶壞了嗎?」

王大爺一愣,隨後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為難你了!」老人隨後抽抽噎噎地哭起來,把真話告訴了這個素不相識的水暖工:「如果不是你來修馬桶,我就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王大爺平時太寂寞了,就希望家裡來個人,如果知道今天該收水電費了,他早早就在門口等著,只要聽到動靜就立刻把門打開。據說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

曾有人寫過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說父親晚年寂寞,很想和兒女們說說話,可是兒女們始終很忙。後來父親去世前對著聚集在床邊的兒女們很興奮地說了許多,兒女們怕他累著,勸他不要說了,好好休息。他最後帶著倦意廝盜艘瘓洌骸昂冒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