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這樣的戲子

發表:2004-03-19 16: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觀察媒體對馬加爵事件的報導。最令人震驚的是:四個受害者,根本沒有人去關心。幾乎所有的媒體對此都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冷漠!馬加爵事件本身已經變成公眾的一場狂歡,它就是一個公眾娛樂節目,這就像美國打伊拉克一樣。它已經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範疇."

------------------------------

朱大可:文化批評家
陳黎:北京青年週刊記者
時間:2004年3月17日晚10點∼11點
地點:北京∼上海

陳黎:你個人感覺大眾傳媒是如何報導馬加爵事件的?表現出一些什麼樣的特質?

朱大可:事實上我非常注意觀察媒體對馬加爵事件的報導。最令人震驚的是:四個受害者,根本沒有人去關心。幾乎所有的媒體對此都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冷漠!馬加爵事件本身已經變成公眾的一場狂歡,它就是一個公眾娛樂節目,這就像美國打伊拉克一樣。它已經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範疇。如果它是一個道德事件,媒體或公眾就會驚呼:「這個人真是壞啊!壞透了!」一定會用這種詞的。可現在,說馬加爵壞透了的人越來越少。就算有人說過,也只是說說而已。大部分人對他的評價,就是覺得這個人很奇怪,很特別,也很好玩。媒體關於被害人的報導,幾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我看到的只有很短的一篇,也只是輕描淡寫而已。被害人的相片,他們的生平情況,他們的父母對孩子被害是什麼感受?我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報導。由於媒體的引導,公眾關心的焦點是:馬加爵究竟為什麼要殺人?他是怎樣殺的?殺人過程中他採用什麼方法?又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和動機?他逃到哪裡去啦?有沒有被抓住啊?怎麼把他抓住的啊?誰舉報他的?他有沒有反抗啊?諸如此類。這裡面充滿了戲劇性和娛樂性的元素。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居然沒有人去關心被害者,關心他們的身世,更沒有人想要去慰藉在痛苦中輾轉反側的死者家人。媒體有時需要裝正經,公眾則早已現出了赤裸裸的狂歡表情,無論如何,他們狂歡的本質是相同的!這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這個社會已經放棄了基本的道德同情心,所有人的關注焦點之集中在殺人犯身上,使整個事件演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

陳黎:這麼說媒體的報導完全是娛樂性的?

朱大可:對啊。如果說有道德心的話,必然要關心被害者。無論如何,在一個比較正常的社會,關心殺人犯和關心被害者最起碼應該是同等的;而在一個更為健康的社會,被害人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中國人的「看客心態」,魯迅早年就揭示過。他的小說《藥》是一個例證。這次「馬加爵狂歡」,是《藥》年代的某種延續,只是主人翁有革命者換成了殺人犯,但它同時也帶有「媒體資本主義」的鮮明特徵。這種把凶殺事件娛樂化的傾向,特別是把極端的死亡事件娛樂化,西方相當普遍。最典型的就是美伊戰爭,人們不管它是正義還是非正義,也不管到底它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受盡苦難;人們只關心發了多少枚導彈,出現了多少個彈坑,新式武器的神奇技術效能,如此等等,完全沉醉於對轟炸現場的美學觀賞之中,從中獲得極大的娛樂快感。薩達姆在地洞裡被捕的過程也是如此。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逐步走向了高潮,接著是獄中書信、審判、死刑,新聞事件迅速轉變成變成了一種不知結局的、跌宕起伏、高潮頻現的電視連續劇。甚至有人說馬加爵怎麼那麼快就被抓住了?怎麼這麼輕易就範?他為什麼沒有進行反抗,就像薩達姆當時沒有反抗一樣,很多人說薩達姆至少應該打死幾個美軍。他們的表現很令人失望,這是共同的看戲邏輯在發揮作用。在晚期的資訊資本主義時代,大眾傳媒扮演了導演的角色,它必然要密謀、組織並參與到公眾的狂歡中去。

陳黎:媒體報導的道德感是如何弱化的?

朱大可:今天的大眾傳媒的道德界限已經非常模糊了。正義性、道德感、是非標準,這些倫理學範疇的東西在這種過程中都被省略了。過去面對一個突發的血腥事件,人們首先是進行道德判斷,媒體報導這類事件用的詞通常是「殘忍的」、「卑劣的」、「下流的」、「無恥的」等等,媒體扮演了正義審判者的角色。現在這種詞用的越來越少了。媒體沒有說馬加爵是殺人魔頭啊,他們用的是比較中性的詞,因為媒體完全懂得公眾的心理。甚至有人問有沒有人給馬加爵寫情書呀?聽起來很「無恥」的問題。老一輩的人會這樣質問說:這樣的人你能給他寫情書嗎?你寫得下去嗎?你的手難道不顫抖嗎?但到了晚期資本主義時代,道德作為社會調節器的功能已經非常弱化了。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

陳黎:這種變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有什麼標誌性事件?

朱大可:在 90年代,如果那個事件和國家利益有關,民族主義者會產生極大的道德義憤,比如美國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或者是海南撞機事件。但「馬加爵事件」與民族主義無關;伊拉克事件肯定是一個全球性標誌,但它沒有發生在國境內,中國人是袖手旁觀的看客,所以它仍然只是非道德性的娛樂事件。中國本土的新聞娛樂化,這個轉折點也就在這一兩年。這可能就是「零年代」的特點。「零年代」是我對21世紀前10年的命名。在「零年代」裡,所有的一切都歸零了,包括道德在內。馬加爵事件使我非常強烈地意識到,對於一個凶殺類的、包含濃烈道德元素的事件,最後被徹底娛樂化了,成了一場集體的狂歡,變成了娛樂性消費的盛大對象,這一切可以說是從馬加爵開始的。後現代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道德感的弱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媒體就是一種溶劑,它把什麼都溶解了──把各種道德化的、堅韌的、有刺的東西,全都溶解成一團模模糊糊、曖昧不清的東西,他必須保證你吃下去無害。有道德感的東西是有害的,它會讓人生氣、痛苦、不快活、以及產生各種反抗和改造的慾念。現在人們要的只是輕鬆快活。經過媒體的無害化加工之後,人們吃著就覺得比較舒服,這也是現代犬儒主義的一種精神特點。

陳黎:你說馬加爵事件是轉折點,你認為以後會不會有更多類似的媒體行為?

朱大可:那當然!媒體會越來越起勁,媒體需要這種突發事件來刺激受眾。甚至有些媒體在蓄意製造這種東西。現在出來馬加爵這麼好的新聞賣點,真是天賜良機,媒體當然會大肆渲染。但無論它怎如何炒作,它都無法擺脫道德歸零的立場,也就是蓄意把凶殺事件中的道德元素下降到最低。只有這樣把它才能變成無害的新聞,公眾也才會以享樂的心態來消費它,媒體的市場才會變得越做越大。馬加爵事件是一個里程碑,我敢預言,此後,如果再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一定會再度成為公眾狂歡的對象。一個反面的例子是,在央視的春晚上,主持人倪萍至今還在孜孜不倦地煽情和擠觀眾的眼淚,結果每次都成了公眾的笑柄。

陳黎:對,你看現在大量的報導都是馬加爵落網過程、他的逃跑路線、舉報人是怎麼發現他的,諸如此類。

朱大可:是啊,這些都是娛樂。這種娛樂化與國家的需要是密切相關的。以前類似的事件也沒有新聞發布會,沒有這樣大肆地張貼通緝令,一直貼到家喻戶曉為止,也沒有這樣動用這麼多的警力,更沒有如此大規模地動用過公共平臺。政府的這種全新的行政手法、事件的高度透明化,為媒體和公眾的資訊狂歡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我認為馬加爵事件也是新聞報導模式的一個轉折點,國家主義話語進行了自我調整,儘管動機與媒體不同,但它也同樣需要降低道德感。因為道德這個東西是雙刃劍,它會觸發人們對國家體制和社會疾病的各種聯想。例如孫志剛和黃靜案件,所以它寧可讓媒體來使它娛樂化,這種無害化的新聞消費,能使極端新聞變得更加安全。娛樂化就是等於給那些惡性事件新聞上了安全套。

陳黎:大眾又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狂歡的?你和張閎一起編過《21世紀文化地圖》,能不能給我們簡單畫一幅大眾的狂歡路線圖?

朱大可:在中國文化的視野裡,最早進入狂歡狀態的是王朔。他利用反諷和戲擬手法,讓大眾通過他的電視連續劇進行了小規模的狂歡。90年代初《編輯部的故事》,是作家以個人話語方式對公眾產生影響的範例。他反諷式話語開始到處氾濫,這種話語原本屬於北京的一個亞文化社群,最後卻變成了全國人民的話語方式。這是公共話語狂歡的第一階段,貫穿了整個90年代,一直到周星弛的《大話西遊》為止。《大話西遊》在98年上映,人們真正看懂它是在2001年,那時就在全國範圍內蔓延,中國開始進入「大話時代」。「大話時代」的標誌是對經典文本進行褻瀆性的解構,手法大都是戲擬,什麼《祥林嫂炒股》啊、《為人民幣服務》啊,就是讓一個嚴肅的經典人物或一種經典政治理論變得滑稽起來。最近不是出了一個李文版的《狂人日記》嘛?這個就是《大話西遊》的延續。大話時代有好幾個階段,最早是文字戲仿,後來出現了「大史記」《分家在十月》,央視的一幫人搞的,屬於活動影像類的戲擬,把電影《列寧在十月》拿出來把玩一番。現在網上流行「酷索」(KUSO),是對平面圖片進行戲擬和改寫,比如把周星弛的圖片截一段,上面放另外一句話,對圖片進行解構,重新建構其語義。去年整整一年就是「酷索年」,網上鋪天蓋地的全是酷索圖。這些都是大眾狂歡的方式,大眾通過這些手法消解了國家主義話語的嚴肅性,從中尋找新的話語樂趣。話語的狂歡從沒有達到過今天這種廣度和深度。網際網路在其間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它為話語的狂歡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平臺。

陳黎:那麼你如何看待馬加爵這樣的狂歡型新聞事件呢?

朱大可:馬加爵事件表明,現在又有第四種狂歡方式,就是新聞追蹤,特別是惡性事件的新聞追蹤。公眾突然發現有了更刺激的狂歡方式,但這種狂歡方式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第一它必須有一個主人翁,這個主人翁必須是一個罪犯,他製造了一場惡性事件;第二是他必須展開逃亡,如果馬上抓住,這個事件就結束了,不好玩了,只有逃亡才能延展戲劇的時間,並由此激發人們的懸念。這其中還應當插入一些細節性的情節,比如途中的抓捕和逃脫、愛情和營救,等等,事後的揭秘也是狂歡所必需的內容,雖然他被抓住了,高潮已經來臨,但戲劇還在繼續上演,真正的結尾應當一直延伸到他的死亡,人們夠峁匭穆砑泳裊偎狼八盜聳裁矗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