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吁揭示六四真相

發表:2004-04-19 02:5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989年6月4號,中國政府派出軍隊和坦克,鎮壓了在北京舉行示威、要求民主改革的學生和平民百姓。「六四」事件已經過去將近15年了,中國境內外一些支持民主化的知識份子認為,如果中國人民沒有表達言論和意見的自由,沒有瞭解信息的自由,「六四」真相將永遠無法大白於天下。

*阻擋坦克青年今何在?*

北京自由撰稿人戴晴星期六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畢洛伊特學院舉行的《文學和藝術:說出真相》的研討會上指出,「六四」事件很快就要過去15年了。當年那個站在坦克前面的白衣青年,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沒有人知道他今天的處境。同樣也沒有人知道那輛坦克里的青年士兵和坦克的現場指揮官,他們當年接到的命令是向前行駛,還是繞過以身體阻擋的那名白衣青年。

戴晴說,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敢於公開說出「六四」真相的只有有數的幾個勇敢無私的人。

*進京部隊 態度各異?*

戴晴說:「最近敢於站出來說出真相的是軍人出身的前301醫院的外科主任蔣彥勇醫生。從他從現場搶救所親身經歷,我們起碼知道了兩個事實,第一個是緊急調進北京城的野戰部隊,對執行軍委的命令是有不同態度的。5月中旬執行戒嚴的部隊,6月3號從西郊開進的部隊,6月3號夜裡從人大會堂地下公路鑽出來的部隊,和留守廣場四君子談判並且達成撤離協議的部隊,還有6月4號在六部口追在撤退學生後邊用坦克碾壓他們的部隊,這些部隊其實並非一個,但是沒有人知道誰是誰,當局至今也不允許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透露當年的真相。」

*戴晴:是誰阻止復課策動絕食?*

戴晴問到,1989年4月28號,尤其是5月4號以來,為了國家,代表民眾抗議官倒和腐敗的學生本來已經回到學校,究竟是誰,出於什麼動機,一次次的以民主運動不能腰斬為理由,阻止復課,最後策動廣場絕食?她說,15年快過去了,到今天對一場改變了中國命運的悲劇,基本事實完全不清。她說,沒有對基本事實的認定,談何重新界定,談何平反,談何賠償,談何向前看。

*余傑批有些流亡者與中共合作發財*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中國獨立作家和撰稿人余傑說,他作為一名「六四」事件以後長大的知識份子,在敬佩以丁子霖、張先玲為代表的天安門母親運動15年來一直為 「六四」事件的遇難者的平反奔走呼籲,以及公開站出來說明「六四」真相的軍醫蔣彥勇的同時,對流亡到海外的某些知識份子和學生運動領袖非但不再從事自己的事業,為「六四」的真相到來那天而奮鬥,反而與中共合作,大發經濟之財,深感失望。

余傑說,那些在「六四」事件中遇難學生的父母,因過度悲痛,精神崩潰,甚至鬱鬱而死,以及因捲入「六四」事件而失去公職,失去醫療保險的人士的生活真相應當讓世人知道。

他說:「我覺得他們更加真實地承擔了天安門事件所帶來的後果,這些痛苦,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命運,應該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無論在國內和國外的跟六四有關這些知識份子和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氣來說出這一代的真相。」

*林培瑞:壓制言論導致禍國殃民*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林培瑞說,「六四」運動象徵著要改善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嘗試。他說,壓制言論自由,不講真話,控制信息,到頭來,結果是禍國殃民。

林培瑞教授說:「壓制人民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意見,就會失去信息來源,其結果會傷害每一個人。去年的薩斯病疫情大規模地爆發,就是一個例證,幾年前隱瞞和控制感染愛滋病傳播的途徑以及防治,以及50年代大躍進發生的大飢荒,更說明瞭控制信息和壓制言論的自由表達所帶來的災難。 」

*戴晴:蓋子越捂 爆炸越烈*

北京自由撰稿人戴晴還表示,當年敢講真話,反對野戰軍調入北京,寧可失去總書記的位置也不同意鎮壓民眾的趙紫陽,已經被禁15年了。她呼籲,在這樣一個處於生命盡頭的老人面前,責任者難道還不肯說出真相嗎?

她說:「 把蓋子捂得嚴嚴的,只能使即將到來的爆炸更為猛烈。」戴晴說,在中國,被謊言包裹著的歷史老帳,已經欠得太多,六四也是其中一個。

(美國之音記者楊明畢洛伊特報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