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豐:強烈要求釋放被拘捕的漢源農民!

發表:2004-11-11 00: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既然張學中修改了補嘗標準,那就證明漢源農民並沒鬧事,漢源事件是暴動又怎樣?那也是衛權。是正大光明、是天經地義!

要縣政府是幹什麼的?它的必要性是服務民眾的,不是借公職來自肥的,各級政府裡的官員必須先做到公正、勤政、必須有公德,而後才有民眾的守法,政府必須傾聽民眾聲音,反映民眾要求、解決民眾疾苦;若它這樣做了,那麼民眾去衝擊它,佔據它的辦公樓責任在民眾一邊,它若是貪污、盜竊,置人民的生死於不顧,該受理的案件不受理,該解決的問題不解決,它對人民的要求、疾苦取了敷衍塞責的態度,人民去找它講理,問它的責任,甚至對之實施討代,都是完全合法的,合法就是事出有因。

像漢源縣的情況,用十四年前的標準來補嘗征地,為什麼不用現在的標準呢?至少要保證動遷民戶不吃虧,不低於現在的條件,要不你別做政府官員,當人民的這種要求已經在走向飽和之時,政府不對自己的工作,對工程建設是否合法,是否侵吞群眾利益做出檢討----一個人自己能不知道自己貪沒貧污,搗沒搗鬼嗎?漢源縣政府在這麼長麼間裡勿視民眾,既不取有效對策,又不如實向上級報告事態,這樣的縣政府受到衝擊那是完全應該的,這樣的縣官被憤怒的民眾所追究,這種事態完全是正義的。

所以說漢源事件中農民一方沒有不法份子,

不法份子全在共產黨隊伍裡,不法份子是那些貪官和污吏。

不法份子就是共產黨。

漢源事件即使是暴動,也不是「鬧事」,農民中沒有「不法份子」,應逮捕的是政府裡、工程中那些貪污枉法的官員,必須釋放全體已捕的上訪清願農民,漢源暴動只是開頭,更強勁的交量還在後頭,如果不借漢源事件縷出一個頭緒,為未來事件奠定可效法的對策,為克服矛盾找出一條可行的道路,確立出社會的公正方向,那麼,將無以應對來勢洶猛的後繼事件,中共將失去求取人民願諒,走向和平解體的最後時機。

現在對於中共,只剩下緩和矛盾這唯一的選擇,即使誠心地爭取這條道路也不是必然能湊效的,時機已從胡錦濤的指縫裡流走了,借漢原事件或許還能傳達出一個信號:那就必須百分之百地站到人民一邊,對漢源人民的英勇鬥爭只可讚揚,不可有那怕絲毫的污蔑,必須全部釋放被拘捕者,治傷,撫恤死者,並同步地逮捕貧官,懲辦惡吏----

我的這一意見是建立在中只已處在戰略守勢這個嚴峻而又真實事實之上的,共產黨有力量能鎮壓了漢源,但無力鎮壓全中國,那就別再鎮壓,而走對話的道路。在對地方事件的處理中,堅決地懲辦中共地頭蛇,處理一個省,潔淨一個省,為全國清算掃清攀根錯節,創造條件,必須讓人民看到中央政府有清算懲辦江賊民及其死黨的打算和勇氣,不給人民傳達出這一信息,中國的全國大騷動就無法避免。

漢源事件是重大事件,重大在它標誌了中國社會矛盾已進入了白刃博鬥的時期:推諉、搪塞、壓制都已經失效,因為共產黨已經把人民逼到了極處;你推諉,塞責,對方得有個後退的地方,你共黨肆無忌憚,就沒給民眾留下後退的餘地,現在你要他們往哪退?人民向上級乃至向中央反映情況,中央政府卻用「越級上訪、違法上訪」來阻塞下情上達,他們再向哪裡反映去?向上帝?上帝在天上,他們沒有上天的路費,人民被迫只有用自己的生命來捍衛自己存在的權利!是共產黨逼著它的國民走上了討伐它的道路。

漢源事件重大在它是中國危機的分水嶺:

它是人民從分散個案走向集體抗爭的分水嶺;

從基本生存的妥脅退讓走上捍衛人格尊嚴的分水嶺;

是普世價值走進中華,也完全適用中華的證明的分水嶺;

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摸式就是人類普遍模式的分水嶺;

是人民的衛權頭爭從被動挨打走上主動出擊的分水嶺;

是人民從戰略的被動勢態奪取主導地位的分水嶺;

當然也是共產黨從此淪為窮於應付的分水嶺;

是唾棄政治改革代之以解體共產黨為唯一路線的分水嶺……

因此,漢源事件要求對地方黨政機關全體官員的財產全面清查,對工程的貪腐徹底曝光,最終明確中國癥結的責任何在?到底誰是不法份子?----做為清查全國吏治的借鑒。漢源事件警告胡錦濤:愚弄、敷衍之路到此為止吧。

漢源事件傳達出的信息是:

共產黨不放出審判江賊民及其死黨,不放出解體共產黨的信號,中國就絕不會平靜。

解體共黨是唯一出路!

政治改革這口號是欺騙,是麻藥!

迎接白刃格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