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荒漠化全球最嚴重 一年吞掉一個縣

發表:2004-12-23 01:3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高甲榮,不久前在拉薩召開的「全國高海拔地區生態保護與恢復會議」上介紹,中國土地沙化擴展速度由1994年前的每年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每年3436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年「吞噬」一個中等縣。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面積的27.9%,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算。他說,中國已成為世界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中國荒漠化培訓中心副主任、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孫保平指出,儘管過去幾十年裡,國家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僅有約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恢復,而「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狀態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專家介紹,中國8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分布於北方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近50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北方大部分地區氣溫明顯增高,降水量減少,呈現「暖乾化」現象,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難以適應氣候變暖。

「降雨減少,生態用水不足,植被逐漸喪失控制沙漠化的能力。近年來北方一些河流出現不同程度的斷流現象,甚至形成季節性河流。」高甲榮說,黑河進入內蒙古綠洲的水量由20年前的9千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2千億立方米,致使額濟納93萬公頃梭梭林枯死;塔里木河下游270公里河道斷流,使35.3萬公頃胡楊林大面積死亡,從而加快了風沙土地的擴展。

「人口快速增長,是荒漠化形成與發展的重要誘因。」中國林科院周金星博士介紹,在北方農牧交錯帶,人口密度從50年前每平方公里10至15人,增加到近幾年的每平方公里40至60人,而濫牧、濫採、濫挖、濫墾及水資源的無序利用等人為因素,也是造成土地沙化擴張的根本原因。他說,近年來青海柴達木盆地原有200萬公頃的固沙植被,因人們採伐柴禾,現在三分之一土地沙化;新疆和田地區因燒柴,3800公頃胡楊林被破壞;陝西榆林地區因煤田開發使1.7萬公頃植被被毀;甘肅因挖甘草,破壞草場30多萬公頃。

生產力低下,給生態惡化施加了「添加劑」。由於荒漠化地區經濟欠發達,長期消耗自然資源,多數地區仍然維持傳統的生產技術和粗放的經營管理方式。50年來,全國已有66.7萬公頃耕地、235萬公頃草地和639萬公頃林地,因此成為流動沙地。

據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包維楷調查,以青藏高原為中心的「高海拔」地區更是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他說,其中歷史上水草豐美的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源」地區,由於自然與人為雙重因素,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52.8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達3.4萬多平方公里。「2000年,有兩萬多人進入三江源地區挖藥材,他們每天燒柴就要破壞200公頃左右的灌木林。」

荒漠化程度的加劇,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生態移民」。專家們憂心的是,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2%,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0%,人均活木蓄積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水土流失面積卻已佔國土面積的38%。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成功實施了五項荒漠化綜合治理技術。

植物固沙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經濟有效的措施。孫保平說,固沙植物能為沙區人畜提供燃料和飼料,同時又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營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帶,以阻截外側流沙對綠洲、交通沿線、城鎮居民及其它經濟設施的侵襲;營造防護林網,控制耕地風蝕和牧場退化;保護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質的沙漠化危害。

工程治沙技術治理流沙時,採用柴草、粘土、卵石、土工網板等材料,設置障礙物或鋪壓遮蔽,藉以阻沙固沙;或利用地形地物設置屏障,改變大風方向,輸導流沙定向吹移,以避沙害;採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機械地進行干擾控制,以固定、阻擋、輸導、搬運流沙,定向塑造風沙地貌,改變沙地條件,轉害為利。包維楷認為,這一措施具有收效快的特點,適用於流沙危害嚴重的沙區、交通線、重要的工礦基地等地區,與植物治沙措施相配合效果更好。

化學定沙在流動沙地上通過噴灑化學膠結物質,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層有一定強度的防護殼,隔開氣流對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風蝕性能,達到固定流沙的目的。中科院自然資源與地理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申元村說:「化學固沙收效快,多用於風沙危害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地區,如機場、鐵路、公路等,往往作為植物固沙的輔助性和過渡性措施。」

旱地節水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荒漠化地區土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的主要難題。因此,引進和開發節水技術,發展灌溉農業就顯得至關重要。一般採取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田間節水等技術。

退化地開發據高甲榮介紹,中國在防治荒漠化危害的同時,適度進行了開發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農牧業開發技術。在農業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綠洲農田改造、沙地襯膜水稻栽培、鹽鹼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溫室栽培與養殖、地膜覆蓋栽培和無土栽培等技術;在牧業上,主要有合理輪牧、以草定畜、草場改良和溫室養殖等技術;農牧綜合技術主要有「小生物經濟圈」建設,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這些技術在荒漠化防治中已被廣泛採用,實踐證明是實用可行的。

「在荒漠化防治過程中,也應時時注重應用新技術和新材料。」孫保平教授說,保水技術、遙感技術、組培技術以及以色列的節水灌溉技術、俄羅斯和美國的化學固沙技術、加拿大的防風蝕耕作技術等,對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專家認為,中國已成功實施的三種荒漠化防治模式極具推廣價值。

陝北榆林因地制宜治沙漠陝西榆林市1978年開始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目前漫漫黃沙中的林草覆蓋率已達38.9%,年沙暴日由原來的70多天減少到20多天,年入黃河泥沙由5.3億噸減少到2.9億噸,減沙率為45.3%。其措施主要有:

--在沙丘之間水分條件較好區域營造片林,沙丘表面栽植沙蒿、小葉錦雞兒等網狀固沙植物,同時對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進行封育,使流動沙丘處於綠色植被分割包圍之中。

--對河谷、湖盆灘地等沙丘包圍下的農田,建立窄林帶網格,並與耕地邊緣沙丘封育、草灌結合固定流沙等措施結合,組成農田防護體系;同時開發地下水、發展灌溉農業、改良低土壤,與挖渠排水等水利措施配合,組成「新綠洲」建設體系。

--對面積較大的流動沙丘地區,採取飛播造林種草和人工封育辦法,一般3至5年就可達到固沙效果,並逐步形成以花棒、踏郎為主的優質灌叢草場。

--在水源較豐富地區,自流引水或機械抽水到沙丘頂部,拉平沙丘,改造成農田或建設用地。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肖斌認為:「榆林模式對北方農牧交錯地區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新疆和田節水灌溉造「綠洲」新疆和田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僅34.8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564毫米。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進鑫介紹,這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同時合理利用內陸河流水源,使綠洲生態系統穩定。其主要做法是:

--興修水利,節水灌溉。充分利用河流水資源,建設良好的灌溉系統。80%的耕地採用渠系配套防滲措施,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封育綠洲外圍半固定沙丘,在綠洲邊緣建立寬100米∼300米環繞的防風沙林草帶,內部營建窄帶護田林網,配有核桃、桑、杏、桃、葡萄等果樹,實行林糧間作。

王進鑫說:「這種極端乾旱區的綠洲荒漠化治理模式,可以直接應用到塔里木盆地,對其他改善綠洲生態環境、鞏固和擴大綠洲農業,也具有示範和指導作用。」

赤峰通過「網沙取金」打造「小生物圈經濟」據內蒙古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姚雲峰介紹,「濫墾、濫伐、濫樵」等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導致內蒙古赤峰市荒漠化土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佔總土地面積的77%;退化草場251萬公頃,佔草場總面積的56%。而近年的治理,大大扭轉了退化局面:

--推廣封沙育草、流沙地飛播種草、草田輪作、青貯飼草為主的草業開發,以李樹、山楂為主的沙地果樹栽培等技術,網沙的同時,使農牧民得到經濟收益。

-- 打造「小生物經濟圈」。對沙丘密集、牧戶分散地區,以水分條件較好的丘間地為中心,沿邊緣建防護林帶,中心建住房及井渠配套灌溉體系,種植糧食和精飼料;在中心區外建草庫倫,改良草場,建家畜棚圈;在最外圍的流動沙地進行封育,控制流沙向內蔓延,使系統內形成水、草、林、糧配套和農牧副各業與生活環境協調發展的格局。

姚雲峰認為:「赤峰模式是科爾沁沙地荒漠化防治的一個典型,可以在呼倫貝爾沙地和渾善達克沙地等自然條件相近的地區應用。」

《瞭望》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