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十六:最美的群橋─外金水橋

發表:2004-12-30 17: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橋樑,大多是一座單橋稱之,而橫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外,金水河上的外金水橋,卻是由七座單橋組成的大型群橋。此橋建於明代永樂十五至十九年間(西元1417年-西元1421年)。其造型優美獨特,彫刻手法精煉,全國僅見。

金水橋修筑的藍本,系出自元代的「周橋」。 西元1276年,元朝皇城欲修建崇天門前的周橋,許多人送上設計圖,皆未雀屏中選。一位河北曲陽的普通石匠楊瓊設計的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並下令督建。

楊瓊出身於石工世家,家鄉曲陽盛產玉石,而且那裡的石雕技藝自唐宋以來已名聞於世。楊瓊的石雕創作,每出新意,巧奪天工,人莫能及。

《故宮遺錄》中記載:這週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故以周橋為藍本建造了金水橋。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在太和門前,形狀像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做「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單孔御用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 因金水河的彎曲形狀,其形有如皇上的御帶,在民間,又稱其為「御帶河」,且把河上的橋叫做「御帶橋」。

「外金水河」則是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橫跨在河上有七座「玉帶形的石拱橋」,除兩旁外側的橋除外,中間的五座群橋統稱為「外金水橋」。橋型為」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 ,中間孔大,兩側孔較小,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

五座群橋造型別緻、曲折多姿、彫刻精美,其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互對應。橋南距城門洞62米,橋與橋之間距離5米。橋身微有坡度起伏,使橋中央出現拱面,而且橋身呈現中間窄,兩端寬的造型。此群橋有著起伏曲折、變化多姿的線條,更增添了天安門的華麗觀感。

外金水橋的七座石拱橋,在建築雕飾物件上的使用各有不同。正中央的一座最為寬闊,具宏大氣勢,橋長23.15米,寬8.55米,為皇帝一人專用進出皇宮的通道,是天街御衢的一部分稱為「御路橋」。

在御路橋左右的橋,是宗室親王們通行的叫「王公橋」,寬5.78米。接著在王公橋外側的橋,又較窄,只有4.55米寬,叫「品級橋」,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們走的橋。

比品級橋還更窄的,是在太廟和社稷壇門前的兩座橋,叫「公生橋」,是皇帝祭祖和祭祀社稷神的通道。以及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伕役來往使用的橋。

現存的這兩座橋已非昔日的「公生橋」,是1949年後擴建的,橋身加寬為11.8米。橋的建築裝飾也不同以往。明清時期,皇朝的社稷和太廟面對長安街,不開門,所以這兩座橋只是樣橋。從橋的使用物件、建制和裝飾,可看出當時的等級制度是多麼森嚴。

外金水橋全部以優質漢白玉石砌成,御路橋的白石欄杆柱頭上彫刻的是蟠龍望柱,刻滿雲朵和龍盤,下襯雲板。其餘四座的白石欄杆上欄板柱頭上皆雕成荷花欄柱。以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

外金水橋的漢白玉琱欄,造型優美而精緻,宛如玲瓏剔透的冰雕玉砌。美麗的群橋與四周高大的紅牆黃瓦建築相襯,更顯得素雅美麗,展示出一個完美多姿的藝術傑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