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危機四伏 破壞力勝海嘯

發表:2005-01-10 15: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海嘯給亞洲造成巨大損失:目前已確認死亡15萬人,更多人居無定所。各國的捐款源源不斷地流向受災國家,希望能撫平他們的傷口。不過,同亞洲不斷聚力的社會、經濟和戰略領域的潛流相比,海嘯也只能自嘲「蚍蜉撼大樹」。邁入2005年,兩股不同的力量都可能給周邊各國帶來無窮災難。

回顧2004年

2004年是亞洲經濟快步發展、社會政治穩定的一年。部分要歸功於全球經濟呈上揚走勢和大國經濟健康發展。去年,全球經濟增長5%,日本、美國、歐盟分別是4.4%, 4.3%和2.2%。亞洲各國的表現更加引人注目,經濟平均漲幅7.8%;這與拉丁美洲(4.6%)、非洲(4.5%)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6.6%)形成鮮明對比。

地區經濟合作、政治協商、安全對話等,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去年11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東盟10國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貨物貿易協定》。到2010年,一個人口將近20億、經濟總值達24,000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正式浮出水面,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遙相呼應。

中國在外交舞臺的表現,在亞洲掀起了多邊主義的熱潮。日本、韓國也加速同東盟的合作。始於1997年的東盟10+3對話,更是加深了亞洲國家之間的相互理解。

同其它洲相比,亞洲是個宗教聖地,有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神道教、猶太教等,但亞洲去年沒有發生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如馬德里鐵路爆炸案、別斯蘭的校園恐怖劫持案)。除了局勢動盪的中亞和中東地區外,亞洲的多種宗教、文化和平並存。因此反恐還不是亞洲各國政府的頭等大事。

中國仍是亞洲發展的生力軍。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擁有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經濟持續走強,而且已發展成鞋子、手機、彩電、數碼相機、自行車等多種產品的世界頭號製造商。享有「世界工廠」美譽的中國正向全球展示它的實力。200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不到1,000美元,但是中國卻消費世界石油產量的 8%,發電量的10%,鋁產量的19%,銅產量的20%,煤炭開採量的31%和鋼產量的33%。

不知姓資還是姓社的中國奇蹟

隨著中國對世界原材料的胃口越來越大,有個問題更加不為人關註:中國經濟奇蹟,是姓資還是姓社?這讓人想起了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豪言壯語:無論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政策方面,也就是實用主義,務實。

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在過去的二十多年,精英主導著經濟改革的方向,重商主義大行其道。因此,在依然打著社會主義旗幟的中國,大鍋飯被打破了,貧富兩極分化加劇,「共同富裕」依然停留在口號上。

伴隨著經濟轉型,中國產生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運動和人口流動。北京的政治和經濟智囊團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將出現拉美化(拉美地區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以經濟危機、政權更迭和社會失範為特徵的整體性危機),逐步淪為跨國企業的代工廠和附庸,失去獨立發展的可能性。

胡溫新領導班子希望能在生產效益和財富分配上實現新的平衡,但長期受儒教薰陶的中國將如何抵抗已在中國落地生根的西方重商主義和個人主義,尚不得而知。

日本和臺灣,攪渾亞洲水

然而,在未來的幾年裡,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亞洲的發展局面,將會因日本和臺灣妄圖追求「國家認同」而變得異常複雜。

剛剛走出經濟停滯,日本的政策重點就開始從發展經濟向謀求「正常國家地位」轉變,被稱為「經濟動物」的日本渴望在政治、軍事領域中一展身手。而現行憲法則成了實現該目標的主要障礙,因為1947年實施的日本憲法第九條明文規定:第一款,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第二款,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交戰權。

於是,日本修憲的氣氛在急劇升溫,步伐在加快。去年5月3日,在紀念憲法頒布57週年的集會上,修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去年11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提出修憲大綱草案,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草案主張設立「自衛軍」,並允許其行使集體自衛權和在「參加國際活動」時行使武力。同時,日本的右翼分子在媒體上不斷地鼓吹「強硬」政策: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停止對華援助貸款;抗議別國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說三道四等。日本政府的《2005年以後的防衛計畫大綱》以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2005年-2009年)》,第一次明確提出把中國和朝鮮視為假想敵,日本高官甚至公然表態反對歐盟解除對華軍售。

其實,雖然日本聲稱,參拜靖國神社是一項文化活動,但此舉往往招致其亞洲鄰國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日本一直拒絕承認其侵華罪行;若一旦成為「正常國家」,日本可能會對其在1894年至1945年間侵佔朝鮮、中國等國的歷史更加「健忘」。

雖然亞洲鄰國對日本的印象不佳,但日本卻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軍費開支僅次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康明思(Bruce Cumings)在其Parallax Visions: Making Sense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解讀美國世紀末的東亞政策》)一書說,日本遭到美國核彈打擊,所以日本二戰戰犯大部分被免罪。同理,先輩們的罪行讓日本年輕人去承擔,似乎也說不過去。而德國卻在為二戰受害者進行賠償。

3 年前,原籍匈牙利的邁阿密猶太裔民眾把美國政府告上法庭,指責在二戰末期美軍士兵曾劫獲了一輛裝有大量黃金、珠寶及其它貴重財物的列車,隨後這些財物不是被據為己有就是下落不明。這些猶太移民要求美國政府就此做出賠償。去年12月,美國政府同意庭外和解。如果日本還有良知的話,其所謂的「正常國家」決不應是上世紀那個因大肆侵略鄰國而被強制剝奪「正常國家」資格的國家。

另外,日本也在積極爭取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但其國內瀰漫的軍國主義情緒無疑是給它的努力潑冷水。

事實上,自和平憲法實施以來,世界和日本自己都獲益不淺。很明顯,修改和平憲法,不符合日本利益。一個正常國家不僅有宣戰和發動戰爭的權利,更應有和解同維護和平的意願。而日本似乎只看重了前者。

同時,東亞的力量平衡,卻很容易被也在尋求「國家地位」的臺灣打破。

2000 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標誌著臺灣民主化的巨大勝利。擺脫了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後,民進黨開始加快其「去中國化」的步伐,極力為臺灣民眾灌輸「獨立國家」 的意識,並計畫2006年修改憲法,2008年正式宣布獨立。歷史、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凡是涉及到中國元素的(如名稱中含有「中國」)的,一律都被修改。

面對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所有國家都想同它拉上關係;而臺灣卻想徹底脫離同中國的關係,頻頻以「獨立」挑戰北京的忍耐力。。是坐看大陸日益強大,還是不顧一切後果宣布獨立?煎熬在如此困局之下,臺灣根本沒有心思去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無論獨立是否名副其實,打著「民主化」旗幟的民進黨已經把臺灣的穩定和繁榮押在了後者。但他們忘記了:任何大陸政權(無論是共產黨的,還是民主)決不會答應台獨的。

影響亞洲的地緣政治

在苦果釀成之前,扭轉這種局面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兩個地緣政治因素卻影響亞洲的戰略平衡。

一方面,海上強國(美、日、臺)同陸上強國(俄、中、朝、韓)的較量。2004年見證了美、俄的大規模軍事演習。2月,俄羅斯舉行了198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安全2004。6月至8月間,美軍的「夏日脈搏」軍演更出動了15萬部隊、600架戰機,50多艘戰艦,總共12艘航母也派出了7 艘。今年,中俄將在中國東北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俄羅斯甚至將派出其遠端戰略轟炸機和核潛艇。而當華盛頓-東京-臺北的防衛軸心不斷鞏固實力,北京-莫斯科-新德里的防衛體系仍停留在討論階段。

另一方面,中國、日本必將在21世紀崛起。這是史前無例的:以前日本是中國的附庸國,而後來中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崛起的局面非常耐人尋味,因為中、日都在重演對方的歷史。中國這個冷戰中的政治、軍事大國已把發展重點轉移到經濟領域,並取得了輝煌成績;而在冷戰中大力發展經濟並成為經濟強國的日本,卻希望在政治、軍事領域有所作為。縱使兩國經濟社會來往密切,但因歷史原因等問題仍難達到互相理解。

當然,陸上強國不願因親近中國這個二等強國而損害他們同一等強國美、日的關係,所以它們的力量仍難同海上強國抗衡。

經濟活動、國家認同和地緣政治能否影響亞洲局勢,中、日能否共同推動亞洲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局面,仍需拭目以待。然而,如果二者都不能成為現實,一場比本次海嘯更為慘重的災難將在所難免。


亞洲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