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棉逐暴利被深度套牢10億本金虧折過半

發表:2005-01-13 08: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年9月到來年8月31日,被稱為一個「棉花年度」,是所有與棉花相關企業最忙碌並不乏喜悅的時節。然而,當前這個「棉花年度」卻是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最痛苦的時光--這家即將迎來兩週歲生日的大型國有企業,最近不僅因進口棉花發生嚴重質量問題,更因棉花進口決策失誤而出現巨額虧損。

  人們不禁質疑,對這種造成巨虧的國有企業,其決策失誤的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

  追逐暴利推波助瀾

  由於國內主要產棉區遭遇大雨,棉花大幅減產,加上國內棉紡行業發展迅猛,需求強勁,2003年8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高,以致國內棉花市場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現一股「炒棉熱」。

  江蘇昆山一台資棉紡企業總經理回憶:2003年9月初到10月底,棉花價格從12000元/噸快速上漲到18000元/噸,甚至一個星期就漲1000 元,國內不少棉麻企業都四處買棉花,並大量囤積棉花。甚至一些不懂棉花的企業,只要有資金,都去炒棉花,都去找配額。有些企業甚至預期棉花要漲到 20000元/噸以上。

  中儲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闖進市場的。2003年10月,中儲棉突然決定進口15萬噸棉花;隨後幾個月又陸續進口了10多萬噸。而據一些紡織業內人士反映,中儲棉在與外商簽訂進口合約,乃至棉花陸續進口後,作為業務指導部門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曾勸說該公司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盡快以合適的價格組織銷售。但是,中儲棉一方面將大量棉花捂在手裡,待價而沽;一方面將部分棉花銷售給作為中間商的各地省級棉麻公司,助其層層加價。

  「當時棉價幾乎是一週一個價,連低等級SLM1-1/16(相當於國內427)棉花,有時都賣到17000元/噸。就這樣還無棉可買,有價無市,作為直接用戶的紡織企業很難從他們手裡買到棉花。」一位棉紡企業負責人說。

  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中儲棉的突然大量進口,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國際棉價。據統計,僅2004年10月份328原棉價格就上漲了3650元/噸,漲幅高達26.17%。這期間,美國紐約棉花期貨價格從58美分/磅上漲到80多美分/磅,漲幅高達40%。

  而據記者瞭解,中儲棉內部還制訂了一些獎勵辦法,動員並鼓勵員工高價賣棉,價格越高,獎金就越多。一個本應承擔平抑價格、穩定市場,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國有企業,其時已甩開膀子為正在興頭上的「炒棉熱」推波助瀾。

  10億元本金虧折過半

  棉花價格的非理性暴漲,積累著大量的市場風險。2004年3月份開始,國內棉花價格開始逐漸走低,國內不少參與炒作棉花的貿易企業相繼被套牢,被寄予調控市場厚望的中儲棉也不幸被套。

  作為我國棉花購銷體制改革的一大成果,成立於2003年3月的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註冊資金10億元人民幣,承擔著國家棉花儲備的戰略任務。然而,業內人士目前的估計是,由於此次進口棉花被深度套牢,中儲棉10億元註冊資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已至少虧折了一半。

  據業內人士介紹,中儲棉此次進口的20多萬噸棉花,最保守的估計,其成本也應在16000元/噸以上,這還不包括相當可觀的財務費用。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儲棉尚有20萬噸進口棉花在手裡。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的不高於13100元/噸的價格收儲,其虧損在6億元左右。

  而根據中國棉花網公布的動態行情,1月11日,國內標準級棉花價格為11789元/噸。以這個市場化的價格來計算,中儲棉虧損已近10億元。也就是說,按現在的市場行情,中儲棉10億元註冊資本已虧得所剩無幾。

  巨額虧損何以形成

  中儲棉總經理雷香菊元旦前對記者確認了這一虧損事實。不過,她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於國家的宏觀調控。她對記者明確表示,中儲棉「本身就是一個政策性公司,沒有經營指標」,公司虧損主要是「宏觀調控造成的」。

  業內不少專家則分析指出,在當時的行情下,中儲棉在很短時間內如此大量進口,既十分倉促,也不合時宜。「其結果,不僅推動了紐約期貨市場棉花價格連續拉出幾個漲停板,更助長了國內棉花市場的炒作之風。」一位專業人士說。

  對此,雷香菊解釋稱,進口配額是發展改革委發的,按照商品棉進的。在發展改革委的指導下,一天晚上就定了。她還表示,因為中儲棉管理總公司「是政策性公司,主要是調控市場的」,「我們的業務受發展改革委指導」,因此「我們每進一次棉花都要經過發展改革委同意」。

  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有關部門,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財政部一直反對政策性儲備公司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活動。對中儲棉進口20多萬噸棉花,財政部事先並不知情;發展改革委則表示,中儲棉此次經營進口棉花主要是企業經營行為,發放進口配額是給企業進口的機會,在配額量內進多少,何時進,按什麼價進,均由企業自行決定,盈虧也由企業自行承擔。中儲棉負責管理國家的棉花儲備,其棉花儲備業務由發展改革委指導,其經營性業務則不屬於發展改革委指導的範圍。

  知情人士則透露:「進口這批棉花,中儲棉內部並沒有經過計畫、論證等科學決策過程,而是由主要負責人個人決策的。按當時的行情,進口20多萬噸棉花所需資金不少於50億元,由於是中儲棉『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行為,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不可能全部供應資金,以致中儲棉後來出現資金支付困難,部分棉花在到岸後無法提貨,無端地又增加了一筆滯留費用。」由於缺乏資金無法提貨,有些棉花在到岸後被迫在港口滯留長達3個月時間,滯港費、滯箱費就高得驚人。

  記者瞭解到,中儲棉進口的這批棉花一開始並非以儲備為目的,而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形式申請配額併進口的。據發展改革委有關司局介紹,2003年底至2004年初的「炒棉熱」中,發展改革委曾向各地下發通知,提醒警惕棉花市場風險。顯然中儲棉並沒有將管理部門的這種風險提示當回事。而在虧損發生後,中儲棉曾希望有關部門按他們的成本價格收儲這批棉花,但中儲棉的這一「企業虧損、國家埋單」想法終被否決,最後在多方協調下,國家有關部門同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按13100元/噸收儲這批棉花。

  「國家棉花儲備應該是國內棉花市場的『穩定器』,是連接棉農和用棉企業的『平衡木』。這是國家儲備的作用和目的所在。像中儲棉這樣承擔著國家棉花儲備職能的特殊企業,是否應該從事經營活動,參與市場逐利,值得深思!」一位企業研究人員說。他認為,國家儲備類企業同時從事經營活動,很容易導致企業將隨時可能產生的經營性風險,向儲備活動轉嫁,進而加大了國家儲備的風險和成本,降低發揮國家儲備職能的效率。

  從中航油事件到此次中儲棉巨虧,一個更為緊要的問題凸現出來:誰對國有企業的巨額虧損承擔責任?國有企業的決策失誤問責制究竟該如何建立並落到實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