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考研經驗:專業要符合興趣

作者:曾萬丹 為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運籌工程系碩士 發表:2005-01-31 02: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的本科,大四那年秋天決定申請讀研究生。對本科學生而言,這個學期是大學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紐約華爾街的大公司在這三個月裡面試和招聘應屆畢業生;大多數學校的研究生報名也在12月底至1月上旬。

同學們奔波於課堂、宿舍和職業中心之間,為功課而廢寢忘食;在週而復始,一輪接一輪的面試中拚殺,渴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我在那幾個月間,上了7節課,拿到一份矽谷科技顧問公司的聘書,申請4家大學的研究院,得到兩家錄取。

美國每年有數十萬學生入讀兩種類型的研究生院。職業型的(如工商管理,法律,新聞)和研究型的(如工程,自然社會科學)。第一類十分看重工作經驗,我申請的是第二類,專業是工程運籌學。在美國,申請研究生學院不稱作「考研」,因為雖然有考試,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時候甚至是非強制性的 (Optional)。申請的大學生沒有「一考定終身」的壓迫感,但是選拔的過程卻是冗長而艱鉅,很能考驗一個人的耐心、毅力和組織能力。

我開始著手準備的時間比較晚,10月才收集各學校的資料。申請學生遞交的材料包括指定考試成績,大學本科學習成績,二至三封教授推薦信,個人履歷,和一篇介紹自己的學習目的作文。

入學考試是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它每年在全美各地有多次考試機會。在美國讀本科的學生都知道,幾乎所有學科的考試成績只佔科目總成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找老師寫推薦信是比較微妙的一環。推薦信的目的是通過別人來加深對學生的瞭解。一方面需要對自己瞭解並且評價較高的老師,另一方面最好能和自己申請的專業有關。我從大四開始,即在系裡的一位教授指導下,展開自己的課題研究(Research Project),為期一年。這段經歷不僅使我瞭解在研究院裡如何做研究,更可以和教授作一對一的深入探討。他給我寫了一封推薦信。另外兩封分別是應用數學系的教授(我曾上過他的課)和公共衛生學院的一科學家(曾幫她做過一年的研究)給我寫的。

在所有需要準備的申請資料中最費時間的要屬一篇1000字上下的個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在美國,進入大學本科和進入研究生院是有相當大區別的。前者被人們認為是教育路途上的「必經點」,後者則不然。美國大學本科所採用的是涵蓋面較廣的文理結合的通科教育,而它的研究生教育則完全集中在所選定的專業,它的目的性很強。這是個雙向選擇,學院既希望得到最聰明的學生,同時也希望學生對此專業真正感興趣。在做這篇文章的同時,它在無形中也幫助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這個專業是穹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