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雜誌:中國人應該放下架子向印度學習什麼

發表:2005-03-21 18: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印度和中國是最具有比較性的兩個大國。兩個大國選擇了不同的經濟改革道路,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件,許多人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是,究竟誰的發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續性?中國和印度在未來世界將是激烈的競爭對手嗎?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對中國來說最有可比性的話,那就是印度,因為兩個國家的很多稟賦都比較相似。

在1949 年建國後的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喜歡拿印度和自己相比,用來說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將印度經濟遠遠甩在後面,與印度為伍似乎是一件很有損顏面的事,這時候的中國比的是「亞洲四小龍」;而如今,印度通過實施經濟改革,經濟發展勢頭迅猛,中國和印度的對比又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在20世紀末,曾在卡特政府中任職的美國埃默立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羅伯特.帕斯特,在編寫《世紀之旅》這本書時,將印度排除在世界七大國之外。印度沒有入選的解釋是:印度在20世紀裡對南亞地區以外的影響微乎其微,印度的經濟始終很弱。

進入新世紀,對印度經濟的樂觀預期在全世界內蔓延,印度已有足夠的資本讓經濟學家們和媒體拿它和中國相比。印度《經濟時報》2005年1月22日的一篇文章標題為:印度世紀晨光初現。文章認為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

從宏觀角度來看,按購買力平價調整過的GDP,印度躍居第四位,排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後,到2010年就會取代日本的位置。經濟學家們預測到2035年,世界的經濟三極將是中國、美國、印度。

從產業的角度來比較,印度的IT軟體產業已經遠勝於中國,金融系統比中國要穩定,製藥工業發展迅速,同時,發展勢頭良好的紡織業是中國紡織業潛在的最大競爭對手。印度和中國一樣,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較大,印度利用其IT產業發展迅速的優勢,加速農業生產的信息化,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另外,印度的私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登的哈佛大學教授塔倫.康納的文章中寫到,「比較而言,在所有大的新興市場廠,印度的市場軟環境可能是最好的。市場供求雙方的信息暢通無阻……由於普遍尊重財產權、尊重法制,合同雙方會保證交易的神聖不可侵犯。」

康納教授的文章認為,在中國是政府幫助了公司,在印度則是公司幫助了政府,她們充當了印度的使者,向政府機構傳播著最優慣例。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1月10日發布的報告中稱,2020年的時候,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儘管不能動搖美國的老大地位,但也將會改變世界經濟的格局。

許多人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是,印度的經濟改革走的道路和中國大相逕庭,但是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究竟誰的發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續性?中國和印度在未來世界將是激烈的競爭對手嗎?

印度服務,中國製造

1991年對於印度的意義就好像1978年之於中國。印度1991年開始全方位經濟改革,國民經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印度的年平均GDP的增幅在1992年至1997年間達到了6.7%,1997至2002年為5.5%。而通貨膨脹也從1994年和1995年的12.8% 降低到2004年初的4.26%。同一時期,印度的外匯儲備從1995年的250億美元增長至2004年4月的1180億美元。

對印度經濟貢獻最大的是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服務業,佔GDP的50%。之所以將印度的信息產業包括在服務業的範疇內,是因為印度的信息產業主要是軟體服務業,而中國則主要是硬體製造業。

服務業的大發展是上個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

來自摩根斯坦利的數據顯示,服務業佔印度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40.6%上升至2003年的50.8%,佔印度GDP累計增長的62%。中國的服務業佔GDP比重由1990年的31.3%上升至2003年的33.1%。期間,中國服務業經濟的擴張在總體GDP累計增長中僅佔33%。

但是印度發展了兩頭卻忽視了處在中間的製造業。印度的製造業和中國的服務業情況正好類似,從1990年到2003年,製造業比重基本上停滯在27.2%的水平,而2003年中國的數字是52.3%。

印度的製造業雖然整體發展水平落後,但也並非萬馬齊喑。醫藥工業和紡織業是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的藥品佔全球藥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藥生產國。印度的醫藥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藥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藥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印度是非專利藥品生產和出口大國,2001年的醫藥出口接近17億美元。

醫藥工業是印度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印度的醫藥企業模仿能力強,藥價是全世界最低的。由於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行業利潤率很低,這一點和中國的醫藥產業比較相似。印度政府已經將醫藥工業列為知識型產業,並加大研發的投資力度。

法國《回聲報》在報導中提到,印度在發展醫藥工業方面有兩大優勢:一是勞動力成本低;二是印度大量的患者和多樣化的基因,使印度成為新藥臨床試驗的理想地。

印度紡織業的發展更加咄咄逼人。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今年1月1日紡織品出口配額制度的壽終正寢給了印度的紡織業新的發展機遇。世貿組織估計,2005年印度紡織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可能會從三年前的2%升至15%。

印度是世界第五大服裝出口國,排在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美國之後。印度和中國的紡織業在世界市場上存在直接的競爭。分析人士認為,遍佈印度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和中國的大企業比起來處於劣勢。

不過,印度正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印度正在興建一個個服裝工業區。在達吉服裝工業區內,60座水泥廠房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世界最大的厚絨布毛巾廠商印度韋爾斯旁公司正在古吉拉特邦建設一座耗資2.2億美元的工廠。亞洲最大的斜紋布生產商溫德紡織公司也在建設新廠。

印度希望在中國巨大超高效的工廠投產之前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誰都對印度(紡織業)的未來看好」,韋爾斯旁公司的董事長說。

印度內生,中國外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外資和出口,而印度則靠的是內資和內需。這是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最顯著的差別。

中國已經成為年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遠遠領先於印度。2002年中國吸引外資總額高達527億美元,而印度只有35億美元。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哈比卜.哈克.孔達卡爾認為,印度崇尚民族主義,而這種民族主義常常體現在排外上,導致遊客和投資商紛紛遠離這個國家;中國則更務實,一直歡迎外國資金和技術。中國前駐印度大使程瑞生也認為,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較中國強烈,其相當保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外開放。

持不同意見的人也有很多。印度駐華大使蘇理寧認為,中國吸引外資總額雖然比印度高,但是實際數額沒有這麼懸殊,主要是統計口徑不同;另外,印度並不是盲目吸引外資,而是注重提高外資的利用效率。

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者黃亞生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的Tarun Khanna教授於2003年7月24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引起廣泛爭議的文章,文章認為,儘管中國吸收的FDI已超過印度的10倍,且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高達GDP的40%,而印度的儲蓄率只有24%,但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大約為7%,而印度的年增長率則為6%。這說明,與中國相比,印度對資金的利用更有效率。

由於銀行系統和股市的良好表現,企業容易從股市募集到資金,所以印度對外資的依賴性就弱一些。2004年中國的GDP增長9.6%,讓世界為之側目,但是中國股市的表現卻是全球最差。而印度股票市場的表現讓國內外投資者喜笑顏開,印度股指去年累計上升了64.19%。

另外,印度雖然在外資總量上落後中國,但是吸引的研發外資卻高於中國。

有人說,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內生的,而中國是外生的。究竟孰好孰劣,爭執雙方各執一詞,但是以現在的形勢看,雙方都在向對方學習,取彼之長,補己之短。

印度2003年的出口額為630億美元,不到中國的15%。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正在仿效中國的做法,建立經濟特區,希望能夠像中國一樣促進出口增長。這些特區向國內外投資者承諾建立一流的基礎設施、實行大幅度的稅收優惠,以及簡化繁瑣的政府手續。

據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報導,印度2003年批准了超過25個經濟特區,大部分特區由私人企業主導。印度的目標是,今後五年每年的出口以20%的速度增長。

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為投資者所詬病,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來自印度駐華使館的資料顯示,2008年以前公路網的升級建設需要24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

過去動盪不穩的政局也影響了經濟運行。印度1991年開始實施經濟改革時,時任總理的拉奧(2004年12年23日逝世)和財長的辛格是改革的主導力量。印度經濟從改革中嘗到了甜頭,辛格出任印度總理增強了印度國民和外界對於印度經濟的信心。

另類的印度模式

印度是公認的繼中國之後又一個經濟改革成功的例子。但是印度的經濟改革走了另一條道路:印度沒有發生基礎廣泛的製造業革命,而是靠服務業的發展來推動經濟增長。對於這種增長模式還沒有一個定性的結論。

摩根斯坦利全球首席經濟師斯蒂芬.羅奇認為,選擇以服務業為發展導向,印度繞過了限制它們製造業發展的儲蓄率低、基礎設施建設差和外國直接投資少等因素。重點發展服務業反而讓印度發揮了它的三大優勢--高學歷勞動力、信息科技專長和流利的英語能力。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大國,擁有400萬科技人才,排在日本、英國等研發大國之前。甲骨文公司總裁查爾斯.菲利浦表示:「印度知識份子數量之多讓人感到吃驚。」

在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同時,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研發中心。

到目前為止,有將近150家國際巨頭在印度開設了研發中心,其中,通用電氣投資8000萬美元在印度班加羅爾修建了研發中心,員工數量超過1600人,是該公司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而甲骨文在印度的研發中心同樣是該公司全球第二大研發中心,僅次於美國的研發中心。去年英特爾班加羅爾研發中心申請了63項專利,使印度超過了以色列和馬來西亞成為該公司最重要的研發基地。

跨國巨頭在印度設立的研發中心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在2004年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的全球1000強企業中只有33家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

不過,印度在研發領域的地位正受到中國的挑戰,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國民英語水平的提高,可能在未來數年內讓印度的優勢化為烏有。

和斯蒂芬.羅奇的觀點不同,2004年11月16日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文章稱:印度靠服務業推動的經濟增長是「非就業」式的,隨著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和人口構成的轉變,這種模式可能會降低就業率,影響社會穩定。

有人認為信息技術部門可以成為印度的救星,儘管印度已經是世界頭號軟體出口國,外包業也是印度人首先搞起來的,但是中國社科院南亞文化研究中心孫士海研究員說,印度信息技術部門的產出僅佔GDP的2%左右,貢獻有限。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部門不能吸收大量沒有高學歷的勞動力的就業。信息技術部門的僱員不足100萬,到2010年可能會再增加100萬。但是考慮到印度的勞動力屆時將增加4000萬,這點增長就是杯水車薪了。這些新增的勞動力需要的是工業部門的藍領工作,滿足這一需求的惟一可行的途徑是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

與中國有著許多相同的難題,但印度的解決之道卻總是與中國不同。

和中國情況類似,印度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農業水平落後,吸收了大部分就業,面臨棘手的「三農」問題。印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起了「綠色革命」重點發展農業,解決了糧食問題。此後印度農業的發展速度降低,現在的水平比中國還要落後。農業佔印度GDP的比重為25%左右,而中國不到20%。

「技術扶貧」是印度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5年前,印度卡納塔卡邦啟動了一項惠及3萬個村莊670萬農民的「武裝農村」計畫,裝備的不是武器,而是一個個信息終端電腦。通過這些電腦,印度政府將信息閉塞的農村和外界緊密相連。印度的農民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根據市場變化及時做出選擇。2004年6月28日的美國《商業週刊》以《數字農村》為題,深入報導了印度農村的信息化建設。

世界銀行對於印度農業的創造性改革大加讚賞,準備給予專項巨額貸款,將這一改革繼續向前推進。同時,斯里蘭卡、南非、巴西等國也在密切關注著印度農業改革的情況。麻省理工學院的肯尼斯.肯尼斯頓教授對於印度農業的創新這樣評價:「印度正在引領世界探索如何使高新技術惠及最多數的平民」。

合作還是競爭

在2003年7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後,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發表了一篇題為《印度對中國:落在龍後面的老虎》的專題報導。 這篇報導一開篇就指出:「25年前,中印這兩個又髒又窮的亞洲大國的生活水平頗為相似,但如今中國人的平均收入幾乎是印度人的兩倍。」

印度能否在今後20年縮小同中國的差距,甚至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競爭者?黃亞生和Tarun Khanna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他觀察家大多持懷疑態度,布魯金斯學院的達斯古波塔教授說,中國已經比印度富裕,印度今後20年是要追趕。

把兩國完全擺在競爭的位置上,可能對未來兩國的發展並無好處。著名學者胡鞍鋼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將是本世紀最重大的事件。由於兩國國情不一樣,優勢和劣勢不一樣,將會有不同的路徑和不同的模式。從長遠來講,今後中印兩國的共同之處是兩個人口大國都面臨著重新崛起的問題。

曾有美國戰略學者警告:「一旦你把中國看成敵人,那他就會成為你的敵人。」或許同樣的話也可以用在印度身上。中印兩國作為本地區的大國,合作仍然是比競爭更優的選擇。

斯蒂芬.羅奇認為,中國和印度一個注重發展製造業,一個注重發展服務業,兩國經濟還是有很大的互補性,如果中印能夠取長補短,必定會給歐美發達國家帶來更大的挑戰。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1月24日在新德里與印度外交秘書薩蘭舉行了中印兩國首次戰略對話,達成了廣泛共識。雙方的會談是為溫家寶總理3月份訪印做準備。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朱峰教授認為,中印關係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溫暖過。

在此之前,印度石油部長阿耶爾1月6號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八個OPEC成員國的能源部長共商石油進口大計,並且計畫成立一個「石油進口國組織」以保證價格合理、穩定的石油供應。印度還歡迎中國企業投資興建連接中印兩國的輸油管道。

麥肯錫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事務總裁艾沃.波讚認為這次會議具有歷史性意義,如果最終達成協議的話,將會影響到亞洲的地緣政治版圖。美國《商業週刊》的文章認為,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會被石油拉近,兩個國家在石油需求上既存在競爭也存在合作的潛力。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定下時間表的時候,印度也想參與進來。印度總理辛格甚至夢想建立從新德里到東京的「亞洲經濟共同體」。

「印度最新的時髦詞彙是『互補』,任何關於印度和中國是競爭對手的言論都顯得過時了」,印度產業聯合會主席斯里尼瓦桑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