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歐洲為什麼走向衰落

發表:2005-07-12 00: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統獨之爭,不僅是台海兩岸的焦點,最近歐洲人也為「統獨」而傷腦筋。由法德兩國領銜的統一歐洲運動,最近接連受挫,在主要推動者的法國,公投結果竟是「法獨」佔多數,不接受統一。

按道理巴黎最熱衷統合歐洲,但為什麼法國人拒絕了「歐洲憲法」?主要原因在於,在這種時刻,法國人想的不是希拉克(還有柏林的施羅德)要建立「新歐洲合眾國」抗衡「美利堅合眾國」,而是自己的經濟利益,擔心他們的福利等受到原東歐國家影響(波蘭的人均收入僅是歐盟15國的42%);這從越是下層法國人越是反對「統一歐洲」的投票結果就可看出。

法德兩國領導人致力的統一歐洲運動受挫,使他們更失去了對抗美國的勢頭,同時再次凸顯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脫離美英的價值方向,走向衰落的趨勢。自七十年代以來,歐洲(除英國等外)走了一條和美國不同的道路,結果陷入經濟困境和信仰危機。《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塞繆爾森(R. J. Samuelson)兩週前的專欄標題甚至用了「歐洲的終結」來描述這種衰敗。

衰敗的第一個信號是歐洲經濟普遍滯緩。在七十年代,目前使用歐元的12個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是3%,但到了2001到2004年之間,則降至只有1.2%。1974年時,這12國的平均失業率是2.4%,去年則升至8.9%。其中最嚴重的是法德兩國,失業率一直超過歐元區的平均數,法國目前是10%,德國是10.9%,是導致希特勒上臺的大蕭條之後,德國歷史上最高的失業率。

和美國相比,更可看出這種不同。在過去十年中,美國經濟成長率接近法國的兩倍,是德國的三倍(美國失業率目前為5%,還不到德國的一半);平均每個美國人比歐洲人每年多出9700美元的收入;美國平均每人住房面積721平方尺,比英、法、德(包括日本)平均每人376平方尺多近一倍。

在六、七十年代,歐洲經濟曾強勁增長,後來有了歐盟之後,引導歐洲走向「法國式」的福利社會主義,即高稅收,高福利,低效率,政府控制一切。除了撒切爾夫人曾大力推行私有化改革的英國之外,整個歐洲基本陷入這種社會主義思潮。

歐洲走向衰落的第二個標誌是,人口下降。現在歐洲平均每個女性僅生育一點五個孩子,低於可保持人口數量不變的2.1%。其中德國的生育率只有1.4%,義大利更低,只有1.3%。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一百年後,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很多德國人、義大利人了。五十年之後,整個歐洲的人口,可能會少於美國。一個國家或洲際的強大,人口是個重要因素。歐洲人口下降的結果,是老年人數激增:目前歐洲超過65歲以上的佔六分之一;到2030年,將佔四分之一;到2050年,可能三個人就有一個老年人。任何國家,如果高齡者佔如此比重,都不會成為強國,因不僅社會沒有創造力,而且國家負擔很重。

歐洲走向衰落的最主要信號和最根本原因,是遠離上帝,整個歐洲走向非宗教化。據蓋洛普的民調,在荷蘭、英國、德國、瑞典、丹麥等國,每月至少去一次教堂的人不到一成。在天主教的義大利和愛爾蘭,每月去一次教堂的人也不到三分之一。48%的歐洲人從沒去過教堂;一半以上的歐洲人說「上帝」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

而在美國,90%以上的人相信有上帝,每月至少去一次教堂的人,是英國、德國的四倍。84%的美國人說自己是基督徒;信仰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加起來約佔美國人口的4%。據《華盛頓時報》引述的數字,現在美國的288萬華裔,三分之一以上經常去教堂;在美國的阿拉伯人,只有23%信伊斯蘭教,70%以上的絕對多數是基督徒!

近年基督教在美國更加興盛,出現了很多能容納幾萬人的「超級大教堂」,宗教書籍的銷售量,比以往增幅40%以上,僅有線電視上的宗教佈道臺,就有十幾個。知名宗教家葛培理(Billy Graham)六月底到紐約佈道,由於人數太多,只好使用「草原公園」,而不是以往的曼哈頓室內「麥迪遜廣場花園」。去年吉普森導演的《耶穌受難記》一上演就票房收入第一,絕非偶然;迄今僅在美國就已收入四億美元(全球近六億),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賣座電影的第八名!

歐洲經濟滯緩,人口下降,都是信仰危機的結果,正是拒絕上帝,才會沈迷於物質主義,才會懶惰並缺乏公義。德國人平均每年工作的小時比美國人少441個(等於每年少工作55天)。法國的付薪假期長達近50天(一年有幾個50天?)歐洲人不願要孩子,和政府從「搖籃管到墳墓」的福利政策有關(他們不需要孩子養老);也和那種高稅收和高消費的現實有關,因為它使歐洲人望「子」生怯。

曾以《知識份子們》一書嚴厲批判西方左派的當代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遜(Paul Johnson)最近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歐洲所以生病,歐盟所以混亂,都可從歐洲知識份子的歷史哲學中找到原因: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所以都從歐洲興起,絕非偶然,它和廬梭、黑格爾、馬克思、尼採營造的那種極權主義思維(mentality)有關,那就是國家要管制人的一切,今天歐盟的大政府、國營化政策,就是這種思維的變種。而結束這種「思維」,只有根基於英美價值中的那種自由主義力量。

上個世紀美國曾拯救了歐洲兩次,一次是諾曼底登陸,打敗了納粹;另一次是保護歐洲不被共產蘇聯吞併(馬歇爾援助計畫和成立北約)。這次,美國以自由主義的榜樣力量再次準備拯救歐洲,但歐洲會接受嗎?

(原載《開放》2005年月號)(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