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師發公開信:武大法學院副院長剽竊(圖)

發表:2005-10-14 08: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檢舉者身份不明 七名教師發表公開信稱周長城剽竊屬實當事人辯稱為「權力鬥爭的結果」

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4月出版的《經濟社會學》一書給作者周長城帶來了麻煩,從今年3月 16日起,署名張斌的網友陸續在學術批評網發表四篇文章,稱周在該書中剽竊8萬多字。9月15日,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王進等7名老師在學術批評網發表公開信,並在武漢大學廣為散發,公開信稱「經過我們的核查,張斌的舉報材料所列問題屬實。」而周長城則認為,「這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術批評,張斌的舉報材料所列問題大部分都不存在。」




張斌」的檢舉材料和周長城的《經濟社會學》放在一起,非專業的讀者恐怕很難判斷「抄襲」的真相。

事件起因

「張斌」舉報周長城

3月16日,一篇署名為張斌的文章《學術規範的重要性---評武漢大學教授周長城的學術剽竊問題》在學術批評網發表,該文稱,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周長城著的「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經濟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書存在嚴重剽竊現象。隨後,張斌又連續發表三篇文章,詳細分析了《經濟社會學》一書的剽竊問題。

張斌在文章中稱,「《經濟社會學》全書共12章,約40萬字,竟在10章、115頁、436 個段落發現抄襲他人著作,總字數接近10萬字。」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徐煒說:「外語系有人給我打電話說這件事,說我們社會學系怎麼出了這樣的人吶!」副教授王進稱,「周長城剽竊的事情被揭露出來之後,對整個社會學界的負面影響很大,很快我們都知道了。」作為被檢舉者,周長城對當時的情況記得更清楚:「大概在3月21日,大約一週後第二篇文章出來了。又隔了大約一週,第三篇文章出來了。

又約一週後,第四篇文章也出來了。隨後,『張斌』專門註冊了一個名為www.gmdd.com網站,來發表攻擊我的言?...

事件進展

七名教師發表公開信

王進說,「由於遲遲沒有見到法學院和校方介入,我們就想,這件事情應該有個定論。由於學校和院裡都採取了迴避的態度,所以我們就自己承擔這個責任。到6月中下旬的時候,我們介入此事,我和徐煒、羅教講、向德平、桂勝、閉偉寧、徐少舟6名老師組織起來,作為同行對張斌在文章中提到的剽竊問題進行核對。」

最後結果,7人一致認為,《經濟社會學》中的抄襲從技術規範上來說主要有兩點:第一,大量的直接引用沒有雙引號,沒有縮行,沒有變字體,這是一個嚴重違規行為,這就構成抄襲。第二,給出的注有些地方打了括弧,比如在一個括弧裡面寫上了「×××, 1999年」,這個就算是周長城最詳細的注了,大部分連這個都沒有。只在章節後面有一個參考文獻清單,但是,直接引用的部分根本無法直接從他提供的參考文獻的線索找到出處。在注上面,周長城也嚴重違反了學術規範,因為學術規範裡面,直接引用必須注到頁碼,間接表述別人的觀點,可以寫作者名加年份,然後在參考文獻裡面列出來,別人可以去查,可以去讀,知道你引用了這些文章的觀點或結論。只要是直接引用,哪怕就是一句話,必須清楚到頁碼。

9月15日,參與核查的7個人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首先交給了校領導,然後把它發到了各大文科院系的老師的信箱裡面。「目前,我們還沒有向社會學界的人寄這個公開信,但正打算寄。」王進說。

事件升級

抄襲事件還是權力鬥爭?

「這件事情首先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事件,它的背後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其次,『張斌』的文章大多數名不副實,有許多誇大其詞的地方。這個事情從冒出來為什麼一直拖到現在才變得激烈?最根本的問題是權力和利益的問題,他們擔心我會出任系主任。」周長城直截了當地說。

周長城說,「去年的12月26日,學校決定由我來接替原副院長劉祖雲的職務,系主任繼續由他來做。12月27日上午,劉祖雲召集一撥人在馥盛樓搞了一個簽名,稱為了系的穩定,要求校方讓劉祖雲繼續擔任副院長。那一天,有些老師還在上課,他們打電話通知王進,找老師們簽名。後來,學校任命了我。至此『倒周運動』轉入地下。」

王進表示,「學校常委會決定周長城取代劉祖雲任法學院副院長消息傳出後,大多數社會學系老師都感到不可思議。早些時候,大概是11月底,學校組織部派人到社會學系向所有有高級職稱的老師瞭解大家對下一屆法學院班子的意見。組織部來了一男一女兩個人,在社會學系的會議室裡跟大家一個一個的單獨談話並且作記錄,其他人就在隔壁的成教辦公室裡等。輪到我進去的時候,我報了自己的姓名,然後說我只有兩個意見,一是希望劉祖雲繼續擔任法學院副院長和社會學系主任,二是希望學校批准社會學系獨立。說完就出來了。」

王進還說,「如果學校就是根據這次瞭解的情況來考慮代表社會學系出任法學院副院長的人選,那麼我們所表達出來的信息應該是百分之百清晰無誤的。所以消息傳出之後,大家馬上聚集在一起商議對策,最後決定以申明的形式向學校書面表達我們希望劉祖雲繼續代表社會學系擔任法學院副院長。申明中沒有提反對周長城,為了給他和學校留點面子。系裡大部分老師在公開信上簽了名。」

當事者說

周長城:書中部分地方不夠嚴謹

3月中旬,因為學科規劃經費如何使用的問題,我與劉祖雲和王進發生了矛盾,當天晚上11點多,有朋友打電話告訴我,說網上有文章說我的一本書有問題。

第二天,有人冒充學生給我打電話(錄音留言),然後又打我手機,冒充某某學校的學生,言稱想知道本人怎麼看這個問題,就想激怒我來討論這個問題。

我就覺得很奇怪,文章是晚上出現的,第二天早上8點多鐘就有人打電話來,這個事情可能是有預謀的。隨後,我看到了署名「張斌」的文章,文章說我的一本教材中有剽竊問題,事實上,文中談到的大多數都不是事實,並誇大其詞。

「張斌」在材料裡說書中有共約 88040字系抄襲和剽竊他人著作「,肯定是誇大其詞,故意製造假象。當然,作為教材,書中有些地方不夠嚴謹,甚至有些地方值得商榷。但決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近四分之一剽竊。在我看來,如果王進等人真的指控我剽竊,應當由學校出面組織有關專家社科專家來認定,而不是由他們幾個反對我做副院長的當事人來鑑定。

9月14號,學校決定社會學系要從法學院獨立出來,15號,公開信就搞出來了,王進在學校到處散發(估計上千份)。這封一張紙的公開信上明顯有幾處不實之詞。首先,本書是2003年出版的,而他們說成是2002年。其次,列舉出我從未有關的書名出來。他們把這封公開信到處散發,又沒有附上自己核查的資料和結果,也沒有提供「張斌」的資料。如果他們是認真核查的,就應該註明是全部核查的還是部分核查的,誰負責核查了哪些部分。「張斌」的材料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這才是比較嚴謹的態度和做法。另外,核查的人裡面,大多數不懂英文,沒有對本教材的核對能力。

我個人認為,如果是純粹的學術探討,大家應該公開進行探討,這才能取得學術規範的效果。把學術批評作為整人的手段,這也是很不合適的。

我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沒有站出來發表任何意見?

就是因為這個事情不是一個純粹的簡單學術批評,而是涉及到權力之爭、利益分配等問題。這個問題暴露得充分一點並不一定是壞事,正如我前面所講,歷史自有人評說。

七教師:不希望他做社會學系領導

這個事情會給人一種印象,周長城剛被學校正式任命為副院長,就出了剽竊事件,好像剽竊事件就是針對著他出任副院長來的。但是,我們無可奈何。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可能以我們這個明確的立場作為藉口,來認定我們就是張斌。公開信9月15日公布之後,顧海良來系裡開會,周長城甚至這樣說,張斌們又出來了。這個問題我們無話可說,我們無法證明自己是或者不是張斌。但是,這一點無法減輕他在剽竊問題上的嚴重性。但是從主觀意圖上來說,我們都不希望他做社會學系的領導,這一點毫無疑問。

周長城涉嫌剽竊相關事件回放

2004年11月底武漢大學組織部派人到社會學系向所有有高級職稱的老師瞭解大家對下一屆法學院班子的意見。

12月26日武漢大學常委會決定周長城取代劉祖雲任法學院副院長。

12月27日社會學系大部分老師在公開信上簽名,以申明的形式向學校書面表達希望劉祖雲繼續代表社會學系擔任法學院副院長。申明中沒有提反對周長城。

12月31日武漢大學公示,準備提拔周長城任法學院副院長,王進等人提了意見,兩次約見校長,並要求約見校黨委書記顧海良,但顧沒見。

2005年1月下旬周長城任法學院副院長。

3月16日「張斌」在學術批評網發表第一篇文章,稱周長城剽竊。此後,大約每週一篇,連續發表了四篇文章,詳細說明周長城剽竊問題。「張斌」註冊了www.gmdd.com網站,在論壇上專門討論周長城剽竊的問題。

6月底王進、徐煒、羅教講、向德平、桂勝、閉偉寧、徐少舟七名老師組織起來,作為同行對張斌在文章中提到周長城的剽竊問題進行核對。「

9月15日王進等七名教師在武漢大學散發公開信,稱周長城剽竊屬實,要求學校處理。同日,學術批評網發表了「張斌」的檢舉文章,把以前的四篇文章合在了一起,並同時刊登了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關於學術規範的文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