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表象下的中國經濟

作者:瞿曉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 發表:2006-04-14 05:3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們一般會想當然地認為,外貿盈餘多總是件好事,它反映了一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際競爭力增強。或者至少反映了本幣被低估,有升值的需要,即本幣的國際購買力趨於增強。上述觀點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若是依照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似乎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幣值是否被低估這一點姑且不論。對外貿易盈餘的增加往往非但不是經濟整體向好的表現,反而是因為國內消費不振,投資低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比如,上世紀90年代,當美國經濟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繁榮之時,日本經濟卻陷於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痛苦泥沼之中,經歷了日本戰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可是,當你觀察兩國的雙邊貿易狀況時卻會驚奇地發現,日本一直對美國保持著巨大的貿易盈餘。難道這是因為日元幣值被低估所造成的嗎?顯然不是。若是根據購買力平價換算,當時1美元相當於160多日元。可是,日元與美元的實際匯率卻一直遠遠高於這一比值,在95年時甚至一度還突破了80日元比1美元的大關。而最近幾年,隨著日本經濟的逐漸復甦,今年(06年)1月,日本的進出口自1985年1月以來首次出現了逆差。這似乎更坐實了上述論斷。

如果說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理論對於解釋日美之間的經濟與貿易關係還有相當的說服力的話,可是,對當前的中國經濟與貿易發展的關係卻不能作出那麼令人信服的解釋。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在保持年均9%以上高增長的同時,對外貿易盈餘也在不斷擴大。05年的外貿盈餘甚至突破了1千億美元的大關(對美國的盈餘更是超過了2千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在05年底首次超過了8千億美元,進而在今年2月底達到了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同期的8,501億,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我國當前的經濟呈現的是高速發展與外貿盈餘大增的齊頭併進的局面,這似乎推翻了經濟學教科書上的理論。這是不是應了「誰能解釋中國經濟,誰就能得諾貝爾獎」這一說法呢?抑或這只是一個錯覺,理論依然成立?在對這一問題作出判斷之前,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教科書上的邏輯是怎樣的,再來分析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邏輯。

經濟學教科書上的邏輯及中國經濟之謎

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動力在於生產率的提高。如果排除了人口增加、外來投資等因素,那麼生產率有多大的提高就會有多高的經濟增長。通過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長遠來看只會帶來通貨膨脹,而在扣除了通貨膨脹之後的實際經濟增長還是沒有變化。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作「貨幣中性」原理。一般來說,一個相對落後的經濟體,因為能從發達國家那裡獲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新的管理經驗,其生產率因此會比發達國家提高得快,所以經濟增長速度也要比發達國家的快。可是,如果單純依靠本國的資源,經濟增長畢竟還是有其極限。為了使經濟更快地增長,就需要利用外部資源,即包括外來投資在內的資金流入。注意,不要把「資金流入」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只要把外幣轉到國內的賬上就算完成了,而是要用這些外匯從國外進口相應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等,否則是起不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的。所以,當國內經濟繁榮,投資猛增,而物價又相對平穩時,其背後必然伴隨著進口的大量增加。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去投資呢?一般來說,這往往是因為消費旺盛而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使投資變得有利可圖。這時,單純依靠國內的生產能力在短期內將滿足不了旺盛的消費需求,需要通過進口來彌補。否則的話,要麼壓抑消費--提高利率,緊縮通貨;要麼放任通貨膨脹的出現。所以,這時消費品的進口也會增加。這樣,在資本品與消費品的進口增加,以及因國內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出口減少等因素的作用下,就容易出現貿易逆差。反過來,當國內經濟不景氣時,人們的消費慾望減退,投資低下,需求減少,價格下跌。這時,非但不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而且本國的過剩生產能力也只能通過擴大出口才能維持下去。這樣就會出現通貨緊縮與出口增加的局面。日本在經濟高度增長期時的對外貿易大部分時間處於逆差狀態,而當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總量在1968年超過當時的西德,在西方國家中排名第二之後,增長率開始慢慢降了下來,巧合的是對外貿易也在當年轉為了順差。以後,除了受到石油危機、日元大幅升值等衝擊的個別年份外,貿易順差逐年擴大。

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前的我國經濟。我國的經濟增長是如何實現的呢?通過改革,解放了生產力;通過開放,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及其管理經驗,使生產率得到了快速提高。這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我國還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彌補了國內資金不足的問題。這是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可是,這一模式最近幾年在資金的流向上卻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我們知道進口是資金的流入,而出口是資金的流出,進口大於出口是資金的淨流入,反過來則是資金的淨流出。現實是,近幾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一直在擴大,使得外匯儲備不斷地增長(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炒作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我們用這一龐大的外匯儲備購買了包括大量的美國國債在內的外國資產。換句話說,目前不是外部資金在幫助中國發展,而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還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富余資金,並且主要是向世界上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美國。

再來看我國的投資與消費的關係。一般情況下是消費(出口可以看作是海外的消費)帶動投資,而不是相反。投資下去了,東西生產出來後要是沒人消費,投資就打了水漂。所以,沒有旺盛的消費就不應該出現大規模的投資。可是我國目前卻不是這樣。除了出口強勁外,儘管連年消費疲弱,投資卻高企不下。經過最近GDP調整後的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04、05年依然超過了40%。從國際對比中就能知道我國的投資比重有多高。02年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9.9%,其中,低收入國家為19.7%,中等收入國家為22.9%,高收入國家為19.0%。我們的緊鄰日本與韓國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比重也很少有超過40%的。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消費佔經過調整後的GDP的比重卻只有45%左右。而2000年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5.3%,其中,低收入國家為77%,中等收入國家為74%,高收入國家為78%。

這裡有幾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第一,為什麼中國的老百姓不願意消費?它造成的客觀結果是什麼?第二,在消費疲弱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投資?第三,我國在資本淨流出的同時卻實現了極高的經濟增長,這麼高的增長是如何實現的?為什麼沒有因此而出現大的通貨膨脹?下面讓我試著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消費疲弱的癥結及其後果

美國人已然富甲天下卻還在欠債消費(換來了巨額貿易赤字),而中國人才剛剛擺脫貧窮(就平均收入而言)就不願多消費了。難道是中國人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阻礙了人們擴大消費的意願了嗎?顯然不是。造成我國當前消費疲弱的原因應該有這麼幾點:首先是貧富差距的擴大。我國05年的經調整後的人均GDP達到了1,276美元,可是這1,276美元並不是平均分布的。現在,最貧困的10%的人口的所得只佔了國民收入總額的1.8%,而最富有的10%的人口的所得卻佔了國民收入總額的將近30%。由於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少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掌握了國民收入的絕大部分,他們該有的都有了,其邊際消費傾向很低(所謂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每增加1元錢用於消費的比例)。而相當一部分收入低下的民眾還掙紮在溫飽線上,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很高,可是卻沒錢消費。

其次是醫療、教育等改革不當所帶來的副作用。無論這些改革本身成功與否,在客觀上它們對居民的消費意願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本來有能力進行消費的民眾,由於受到醫療、教育支出大幅增加的影響,變得不敢消費了。這從根本上反映了我國當前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各級政府沒有很好地肩負起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一重任,而是一味地卸包袱、轉嫁負擔所造成的。

最後是房價暴漲所帶來的擠出效應。房價是否過高主要體現在房價收入比上。居住需求作為總需求的一部分,如果房屋的購買支出所佔的比重過大,自然會擠壓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國際上公認的房價與家庭年收入之比的警戒線為6比1,可是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遠遠超過了這一比值。由於買房需要相當的前期積累,同時還貸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房價的不斷攀升,人們的購房壓力日增,為了承擔這一不斷加重的消費負擔而極力壓縮其他方面的消費也就順理成章了。

消費疲弱的反面是儲蓄率的據高不下。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02年的統計表明,中國私人部門儲蓄率為40%,也就是說老百姓每掙100元錢,其中的40元存了起來。05年我國的儲蓄率更是高達46%,並且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以儲蓄率高而著稱的日本,在其峰值的1970年也只有31.1%,可見我國當前的儲蓄率之高。根據宏觀經濟學原理,儲蓄等於投資與淨出口之和。由此可知,我國的外貿盈餘也好,高投資也好,都是建立在我國居民的高儲蓄率,或者說是居民的消費疲弱基礎上的。

最近,日本公布在90年代因經濟不景氣而實行超低利率以來,儲戶的利息損失高達304萬億日元(折合成人民幣在20萬億元左右)。由此可知,低利率實際上是變相地向企業等資金的借用方進行補貼的一種政策,它在損害資金所有人的利益的同時,換來的往往是低下的資金使用效率。之所以實行低利率政策,是國家為提振不景氣的經濟而不得已採取的。經濟在高速增長時若繼續實行低利率政策會引發通貨膨脹,或出現泡沫經濟,給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帶來不良後果。實際上,若是單單出現通貨膨脹,市場的名義利率會自然提高,因為貸款人的利息收入中必須包含通貨膨脹的風險損失,即避免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為負。這樣,就不容易出現泡沫經濟。怕只怕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消費物價指數(CPI)又出奇地平穩,甚至政府為了維持低利率政策而有意操控CPI(在物價有上漲壓力時限制政府掌控的公用事業服務的提價等做法),這樣就有使經濟泡沫化的危險。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壓低CPI才能實現GDP的增長呢?因為GDP的增長實際上指的是實際GDP的增長,而實際GDP的增長率是名義GDP增長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如果通貨膨脹率與名義GDP增長率一樣高,那就等於經濟沒有增長。所以,只有壓低通貨膨脹率才能使好看的名義GDP變成「真實」的經濟增長。而如果老老實實地通過收緊銀根來消除通貨膨脹,就會使得經濟增長的速度慢下來,這絕對不是各級政府所願意見到的。總之,不管通過什麼手段,只要CPI的統計數字沒有大的上漲,政府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繼續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大干快上了。

由於民眾受到前述各種因素的影響,以及投資渠道狹窄的限制,即便名義利率再低(實際利率為負)也不得不把將近一半的收入存入銀行,或投入到認為「能夠保值增值」的房地產中去。而我國目前被低估了的通貨膨脹率又給繼續維持低利率政策一個絕好的藉口。這些老百姓為將來準備的辛苦錢成了當前大規模投資的資金來源,也是我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中國的老百姓緊衣縮食向發達國家提供消費資金。遺憾的是這種「奉獻」並沒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歐美等國不斷地指責中國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進行傾銷等。

極度的消費疲弱導致了貨幣政策的失效,跌入流動性陷阱中。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個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可是我國目前的「流動性陷阱」具有中國特色。人們並不是因為擔心利率上升而儲存貨幣,而是因為被「新三座大山」--教育、醫療、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才拚命儲蓄的。所以,若不推翻這「新三座大山」,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啟動消費。人們除了把收入存入銀行,就是投入房產。其結果是造成銀行有錢貸不出去,存貸差越拉越大,同時,房價則是越漲越高,泡沫越吹越大。

GDP與通貨膨脹統計的奧妙

高儲蓄率只不過為高投資創造了條件,若不能把老百姓存在銀行裡的錢投入到大規模的建設中去,就會像90年代的日本那樣陷入經濟不景氣中。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國民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高達1,300萬億日元(相當於90萬億人民幣)。可是由於投資低下,這麼大量的資金被閑置了下來,結果造成了通貨緊縮、超低利率與資金外流。日本政府為了挽救經濟,採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整個90年代也只投入了100萬億日元(相當於7萬億元)的財政資金進行公共建設。結果是杯水車薪,非但沒能從根本上扭轉經濟蕭條的局面,反而保護了落後,造成了巨大的浪費。美國在30年代大蕭條時期同樣因為財政投資不夠徹底,沒能從根本上克服經濟大蕭條,直到美國參戰後在巨大的財政赤字的刺激下才最終擺脫了大蕭條的困局。當然,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絕不是什麼挽救經濟危機的靈丹妙藥,它是一種殺雞取卵式的短視行為,其後遺症是非常嚴重的。

中國政府在面對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時,同樣首先想到了凱恩斯這位老先生。通過發行大量的國債進行公共投資,使我國避免了經濟的過度下滑。若單純從國債的發行規模上來看,我國的國債總量並不大。截至04年底,我國的國債餘額為29,631億元,其中內債28,803億元,外債828億元。國債餘額佔GDP的比重,即國債負擔率為21.6%,遠低於由歐盟規定國際公認的60%的警戒線。可是,考慮到97年在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前,我國的國債餘額只有6,000億元左右,而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當年就增發國債1,000億元,其增長速度是驚人的。

事實上,我國通過發行國債籌集的建設資金並不足以造成如此高的投資率,關鍵還在於我國目前依然處於經濟轉軌中,在政治體制改革遲遲不得推進的情況下,政府實際掌控著大部分的國家資源,其通過各種手段調動的資源遠遠超過國債的發行量。在其他國家,消費疲弱將導致投資的下降,可是,在當前的我國卻正好相反。除了跨國公司看中我國的巨大的市場潛力及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把中國大陸作為其生產加工基地而進行的投資外,我們的各級地方政府在這一輪的投資熱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我國現今對幹部政績的考核主要是看當地經濟發展的速度,也就是GDP的增長率,在民間消費無法啟動的情況下要拉動經濟增長,只好由各級政府自己赤膊上陣,進行大量的公共投資,大搞政績工程了。可是,搞工程的錢從哪裡來呢?單靠稅收畢竟有限,於是向銀行借款,或通過政府擔保為國有企業等向銀行借款,這樣造成了政府債務的急劇增加。據一些專家估計,目前全國地縣鄉三級政府的負債總額在3萬億元左右,幾乎相當於國債餘額的規模,而且債務總量還在增加。還有就是賣地。為了使土地賣個好價錢,就千方百計促使地價上漲。同時,房地產的暴漲本身也會抬高GDP的增長率。所以,在這一輪房地產上漲過程中,各地政府是樂觀其成,甚至還少不了在其中煽風點火,引導輿論的。在一些城市,儘管房價已嚴重脫離了老百姓的購買力,可是開發商卻依然氣定神閑,不怕崩盤,還不是因為他們相信政府是不希望房價下跌,在關鍵時刻甚至還會出來托市的。

高投資自然帶來了GDP的高速增長。可是,在資金淨流出的情況下,這麼高的投資為什麼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呢?讓我們來看一下GDP與通貨膨脹計算中的奧妙就明白是什麼道理了。

GDP是指:「在某一既定時期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定義簡單,但內涵複雜,這裡無法展開來解釋。不過大家記住一點,以我國目前的投資方式是很容易抬高GDP的。比方說建一個形象工程,如果精打細算的話要花費1千萬元,這樣GDP就只增加1千萬。可是因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同時又缺乏監督,所以就會出現虛報工程造價,層層轉包,行賄受賄等腐敗現象,最後變成了2千萬,結果GDP就比原來的翻了一番。而被腐敗了的1千萬元因為沒有伴隨相應的實物投入,所以不會刺激通貨膨脹的上升,而成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的財富。如果是個豆腐渣工程,過兩年大修又花了5百萬;或者下一任領導看不順眼進行改建花了5百萬,這些自然都是組成GDP的一部分。

另外,房地產的暴漲也拉升了GDP。如果新房價格漲了一倍,這一部分的GDP也相應地翻了一番。可是有人會問,房屋價格的上漲難道不計入通貨膨脹嗎?對。根據國際慣例,房屋被看作是資本品,它的漲跌不計入CPI,而只有房租的漲跌才計入CPI。所以,只要租金保持穩定,一年房價即使上漲50%也不會體現在CPI的統計上面。可是,對於要花費一輩子積蓄的大部分才能購買房產的廣大民眾來說,他們所感覺到的通貨膨脹率又是多少呢?!在一個房地產泡沫濃厚的市場上,往往存在著房價與租金背離的現象--房價漲而租金穩。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租金反映的是真實的消費需求,而房價反映的是一種投資需求。脫離消費需求的投資是泡沫經濟的一個典型特徵。

人們會質疑這種統計方法的科學性。其實整個CPI的計算方法在經濟學界也有不少爭議,只是我們目前還沒能開發出一套更科學有效的統計方法來代替它。總之,我們說現在沒有通貨膨脹,只是說根據國內目前的一套CPI統計方法得出的結論,而並不是真的沒有通貨膨脹問題。一般來說,資本品價格的上漲最終會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來的,所以只要把統計的關卡設在消費品上,一樣能夠反映出物價的漲跌情況,只是這裡有一個時間差。而且,除了類似石油危機等因能源等上游產品短缺造成的資本品價格先上漲,然後再傳遞到下游產品的情況外,一般總是首先因為下游的消費品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然後再傳導到上游的資本品的。可是,在泡沫經濟的情況下,資本品的價格往往在脫離基本消費需求的情況下上漲,因為人們這時把資本品主要是作為一種投資理財的工具在使用。

繁榮表象下的危機

投資只是手段,消費才是目的,投資最終必須轉化為消費才能完成其使命。在一個投資高潮過後如果沒有一個消費高潮來接下這個盤子,投下去的錢就可能收不回來,銀行就會因此出現大量的呆壞賬,而這實際上就是吞噬了老百姓的辛苦錢。那麼,我國今後的出口及消費需求能否接下目前這個投資大盤呢?

從理論上講,貿易盈餘可以一直擴大下去,只要你願意把辛苦掙來的錢借給人家花,或在其他國家投資,幫助人家進行經濟建設,同時人家也不反對。可問題是,人家已經那麼發達了為什麼還要我們去幫助?人家的消費水平已經那麼高了為什麼還要我們忍飢挨餓地去供養?若不是自己國家的發展出了問題,是不應該出現如此有悖常理的邏輯的。所以,貿易盈餘的持續存在理論上可行,邏輯上不通。而要減少貿易盈餘,最終還是要靠國內消費的提振來解決。

其實,貿易盈餘過多也好,投資比重過大也好,這些都還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我國經濟的貿易依存度過高,以及投資的效益太差。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靠的是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只有這三駕馬車保持合理的比例,均衡地發展,才能使國民經濟處於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中。可是我國目前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引擎幾乎熄火,全靠出口和投資在支撐著。03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60%,04年達到75%左右。3年來我國外貿平均以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長,目前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達到78%(經過GDP調整後的數據會低一些,但不會低於60%)。對比以貿易立國,在人們的印象中出口對國民經濟有至關重要影響的日本的18%左右的外貿依存度,就知道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有多高了。而與中國處境相近的印度也沒有超過20%。外貿依存度過高,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對外依賴過強,一旦國際上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的,或者出口不能持續擴大(事實上,由於出口比例已經很高,進一步擴大的餘地變得很小),經濟就有可能走下坡路。另外,我國的貿易結構也很不合理--出口的60%掌握在跨國公司手裡。也就是說,跨國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中國大陸當作一個勞動力低廉的加工基地--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雖然出口的每一分錢都算在我國的GDP賬上,可是我們只是掙了個低廉的加工費而已。這也是我國一些地區GDP增長雖高,居民收入卻沒有同步提高的一個原因。

高投資本身不是壞事,因為投資是在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打基礎。但是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投資必須要有好的產出,否則就是在糟蹋先前的積累,等把老百姓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的財富消耗完之後,不但高投資不能繼續維持下去,經濟也會崩潰的。事實上,我國目前投資的最大問題是效益的不斷下降。據統計,9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GDP增長可達1.29%。之後逐年下降,02年GDP只相應增長了0.48%,03年進一步下降至0.4%以下。上年固定資產投資轉化為下一年GDP份額也在逐年下降。99年為0.45%,02年和03年分別降至0.19%和0.17%左右。這裡還有一個指標,叫做增量資本產出率(ICOR),這個指標的分母是GDP增長,分子是資本增長,也就是投資。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衡量增加1元錢的GDP要投入多少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讓資本存量增長多少。西方國家一般在1至2這個水平上,就是說主要靠效率而不是靠投入。據吳敬璉教授分析,我國的這個指標在91年到96年時是在2左右,03年時是5到8這個水平上,這一水平還在不斷提高。如果說是5,就是說要投5元錢才產生出1元錢的GDP。這說明,我國目前的高增長不是來源於生產率的提高,而是依賴於資源的大量投入。數據是蒼白的,背後是巨大的浪費。這一浪費還體現在自然資源的巨大消耗上面。據測算,03年我國的GDP大約佔世界總量的4%,但卻消耗了世界石油的7.4%、鋼鐵的27%、水泥的40%、氧化鋁的20%。

西方的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是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問題,這與我國當前尚處在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政府掌控著大量社會經濟資源的國情還是有所不同。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我國GDP的增長數據有虛的成分;第二,我國的通貨膨脹數據不能真實地反映實際的物價變動情況;第三,我國的進出口大部分掌握在外資手裡,我們只不過是在替跨國公司打工;第四,我國的高投資很大部分是政府在幫老百姓花錢,以及主要由低利率所引發的房地產泡沫促成的,其低下的效益無異於在糟蹋老百姓的辛苦錢,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總之,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並不像宣傳的那麼良好,所有問題的癥結在於生產有餘而消費不足。人們也許會覺得消費不足總比生產不足要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危機,往往不是因為生產能力跟不上消費需求的擴大,而是由於消費不足所引發的。典型的有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與日本90年代的經濟長期低迷。

所以,我國經濟的真正出路在於擴大內需,而內需的擴大需要縮小貧富差距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消除廣大民眾的後顧之憂。這些工作本來在90年代中期就應該著手進行了,可是,我們卻把發行大量國債籌集的資金都用在了修橋補路等公共投資上,而沒有努力增加對教育,對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的投入,白白浪費了10年的寶貴時光。當然了,修橋補路等公共投資並不是不重要,關鍵是要協調好長遠發展與眼前增長的關係。為換取眼前的高增長而極力維持低利率政策,盲目擴大投資;以及各級政府或明或暗地鼓勵炒房,推動房價瘋狂上漲。這種短視的、殺雞取卵式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最後必然會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

其實,上述事實並不難確認,道理也不複雜,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能用更長遠的眼光,站在廣大民眾的立場上來考慮經濟發展的問題呢?經濟發展也好、社會進步也好,其實都是一個各方利益博弈的過程,其中任何一方的過於強勢都是有害的。目前的消費疲弱只是表象,深層問題是社會各方利益分配的極度失衡。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只希望通過做一些小打小鬧的表面文章來啟動居民消費,最終不會有好的成效。世上沒有一套現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建設,只有通過一種良性的、均衡的博弈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應該是做好裁判員,而不是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更不能吹黑哨。我國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權力過大,缺乏監督,這種狀態是不利於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所以,我們目前迫切要做的是以擴大民主,限制政府權力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這是從根本上啟動居民消費,使我國經濟能夠保持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途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