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後悔上大學

發表:2006-08-14 19:5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上大學就是把父母的血汗錢給糟蹋了!他們辛辛苦苦掙錢供我上學,可我念出來之後,不但養活不了他們,連自己都養不了。」一口氣說完這些話,小趙沉默了好一會兒。

  「那你後悔上大學嗎?」

  「後悔!」回答很乾脆。

  一個月前,小趙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工作——保安,每月800元。小趙說什麼也不甘心,他和其他三個準備考研的同學一起,租了一間不到20平方米的民房,白天忙著複習考研,晚上去麥當勞打工掙點兒錢。

  「上了高中就要考大學,考了大學還得考研,但是實際沒學到什麼東西,就是拿了個文憑。」他無奈地笑了笑,「雖說後悔,但也是身不由己,像是一種慣性。我現在發現,要想有出頭之日只能接著考研。」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站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共有8777人參與),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

  上大學——投入產出不划算

  現在有種流行的說法叫做「經營人生」。作為「經營者」,不少大學生對上大學的投入產出比表示了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投入了過多的時間與金錢——四年的學習時間與高昂的學費,可收穫的是「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

  之所以會「後悔」,調查顯示,51.5%的人認為,自己在大學裡「沒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幾年前,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劉西拉教授,在兩校大四年級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中進行的一次調查也發現,2/3的學生對大學前三年的課程「不滿意」,覺得「沒什麼收穫」。

  「所謂的專業其實並不專,公共課要求很多,而且這幾年我花在英語上的時間佔了一大半。我真不知道為什麼古漢語專業對英語有這麼高的要求。」一名漢語言專業的大三學生說起這些,還是覺得「很鬱悶」。

  對此,高等教育研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的熊丙奇教授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本身確實需要改革。「現在50%以上的大學生將經歷主要用在外語學習上,考四六級、考GRE、考託福、考雅思等等。相反,他們對專業課投入的精力卻很少。另外,現在大學開設的很多課,都不是學生想學的專業知識,而是規定學、要求學的課程。」

  調查發現,讓一些人覺得「後悔」的原因,還有「念了四年,出來還是找不到工作」(39.2%)。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2003年,第一批擴招本科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畢業生人數超過212萬。到了2005年和2006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增長到 330萬與413萬。

  伴隨著數倍於以往的畢業生數量,近年來,大學生找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期望也越來越低。據介紹,擴招之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目標月薪普遍在 2500~3000元,而到了2005年,求職畢業生主動將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資就業」。

  與此同時,大學的學費卻一路看漲。自1994年至今,國內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飆升至每年5000~8000元不等,10年間學費猛漲20 倍。大學四年,學生的花費在4萬~8萬元。「大學質量和收費不符,特別是二類大學。」一名參與調查者留言說。和他一樣,19.0%的人因為覺得「學費太高,得不償失」而後悔上大學。

  不上大學——沒文憑後悔一輩子

  有意思的是,儘管調查中只有47.6%的人明確表示「不後悔」,但被問到「如果重新選擇會怎樣」時,60.1%的人都說,自己仍然會選擇上大學。

  「因為現在找工作要看文憑啊!」小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對當今大學價值的認可與判定,「網上有一句話我非常贊同:上大學後悔四年,不上大學後悔一輩子。」

  對此,熊丙奇解釋說,「上大學=好的工作單位=有保障的生活」,這在中國幾乎成了一條人人認可的社會定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考上某大學,就意味著獲得這所學校的學歷文憑,也就意味著推開了通往成功的大門。換句話說,不上大學就意味著沒出路。而另一方面,長久以來,很多用人單位認為,招高學歷的員工才是硬道理,在高學歷的基礎上再考慮員工的工作能力。這就導致更多的學生一味追求高學歷,造成人才浪費。

  調查發現,儘管67.2%的人贊成「擴招後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的說法,但也有44.7%的人承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不上更找不到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28%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重新選擇,自己會「上個高職,學門手藝」。有網友留言說:「當初我一心想上大學,可現在想起來,真應該聽父親的話,中學畢業去讀個高職。那樣的話兩三年就能出來工作了,有門手藝工作也好找。」

  北京某技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小陳,在北京經濟開發區一家合資企業實習一年後,順利留下了。和他一樣,大部分技校生都能找到實習單位並順利簽約。踏實肯干、操作技能熟練、可塑性較強,願意從基層做起,且便於管理、穩定性強是技校生就業優勢所在。有資料顯示,近幾年,北京市技校畢業生簽約率均在 95%以上。

  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的統計數字,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至少缺口8萬名高級技能人才。也有數據表明,當下社會急需的、月薪超過5000元的「十大職位」中,高級技術工人佔了4個。

  對大學的期待越來越功利化了

  另一種論調也在蔓延——「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工作=白讀書」。

  為了上一個好大學,1999年,上海457名上線考生放棄高考志願,此後幾年,放棄大學入學機會的學生有增無減,高考復讀班的「錄取分」越來越高。對此,熊丙奇教授曾分析說,不少學生和家長都認為,上大學是投資。現在上不同層次、不同質量的大學,投資的時間和金錢幾乎沒有差別,可今後的就業前景、發展空間卻有天壤之別。筆者在採訪中也發現,越是非重點學校畢業的學生,「後悔」者的比例也越高。

  對於「後悔上大學」的問題,一方面,大學自身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方面,公眾對於大學的期待,已經漸漸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現了功利化的傾向。調查中,24.6%的人認為「拿到大學畢業證書才是最關鍵的」,20.6%的人贊成「不上大學多沒‘面子’」的說法。

  熊丙奇說,我們有一種思維定勢:上大學是農村、貧困地區孩子的惟一出路。在這樣一種邏輯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是「跳出農門」,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上學就沒有多少價值了。如果把這種邏輯再繼續下去,「新讀書無用論」——上大學學費太高,畢業了還是一樣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點兒打工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