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資款打水漂 被騙者發瘋

發表:2006-08-18 06:2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集資款打水漂 有人含恨而亡 有人精神失常
數百人掉進集資陷阱

  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到2004年末,瓦房店市有數百人從事著在他們看來非常賺錢的事業──為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瓦房店分公司(以下簡稱融邦康地瓦房店公司)集資入股。

  直到2006年3月,分公司負責人田某在哈爾濱被警方抓獲,參與集資的人們才恍然大悟:他們集體被騙,多年的血汗錢打了水漂。記者從遼寧省公安廳信訪接待室瞭解到,該部門已經接到部分投資者的舉報信件,並移交大連市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投資者現狀

  八旬老漢因「集資」去世


  2006年8月初,瓦房店市年逾八旬的張老漢去世,張老漢的家人異常悲痛,他們納悶:身體一直硬朗的老人為什麼會突然得病,猝然去世?

  熟知內情的王先生介紹,張老漢的死和2004年他參與融邦康地瓦房店公司集資有關,但老人至死都沒向家人說出實情。王先生說,2004年5月,78歲的張老漢經人介紹,到融邦康地瓦房店公司聽投資課。課後,老人經不住誘惑,拿出1萬元錢集資入股,但是老人沒有得到一分錢的本金和利息。2004年下半年,老人開始鬱鬱寡歡,直到老人去世,他也沒能拿回本金和融邦康地瓦房店公司許諾的20%利息。

  瓦房店市市民王某得了精神病,目前已經轉到專門醫院進行治療。王某的朋友李國告訴記者,自從王某2004年初在融邦康地瓦房店公司投資後,精神一直處於亢奮狀態。但是到2004年10月,王某得知自己十幾萬的集資款不僅拿不到利息,就連本金也一去不復返後,王某開始自言自語、罵人、打人,「後來實在控制不住病情了,只好把他送到專門醫院治療,醫生說王某的病情暫時沒有痊癒的可能。」

  在瓦房店市市民王偉的家裡,王偉指著破敗的房屋棚頂哭著告訴記者,她積攢了20年的17萬元血汗錢都被騙走了。

  記者採訪時發現,所有的投資者中,大約有80%的人沒有向家裡人說實話。

  8月11日,記者第二次來到瓦房店市採訪時,見到了投資數量最多的徐女士。徐女士介紹,她從朋友、親戚處連借帶高利貸一共湊了200萬左右。

  揭開集資面紗

  20%高額利息誘惑投資者
  

  投資者錢某介紹,事情從2003年初開始,有人說在瓦房店市水果街186-9號有一個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有限公司瓦房店分公司,公司負責人是田某,40歲左右。田某放出消息,只要在她所在公司投資1萬元,三個月內將獲得20%的利息,投資的這些錢將用於在瓦房店市泡崖鄉種牛場種植速生林。田某還領著欲投資的人實地參觀過,她指著面積達318畝的速生林地說,總公司的投資項目不僅僅這些,公司還在大連市內購買了一棟大廈,在旅順口區某地還要建農業園基地。

  很多投資者拿出1萬元試探著交給田某,三個月後,田某連本帶利還給投資者1.2萬元。田某許諾投資者,只要他們發展一個投資人,將獲得500元錢的好處費。一時間人頭湧動,為數眾多的投資者把錢交到田某手上。錢某介紹,據投資者私下統計,包括瓦房店市謝屯鎮、復州灣鎮、炮檯子鎮、太陽鄉辦事處、夕陽鄉等地共有數百人參與投資,投資者中有教師、律師、公務員、失業人員,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在50歲左右,總投資金額在2000萬元左右,在金州區,投資金額在400萬元左右。

  集資款要不回來了

  資者高某介紹,2004年10月6日和16日,田某接連放出消息,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準備最後兩次向大家集資,集資的利息額不變。田某的說辭打動了很多投資者,有人把家中的房子賣了,有的投資者甚至貸款。等大家把錢交到田某或田某的弟弟手上後,田某給大家出具了手寫收條,但是這些手寫收條上沒有任何經辦人的簽名,田某讓大家相信她,並保證說,公司一直遵循誠信經營。

  這其間,有投資者天天找田某追討集資款,但是田某總是找很多理由推托,為了證明自己沒說假話,田某帶了幾十位投資者到黑龍江實地考察總公司狀況,還帶著大家到總公司投資的虎林某農場的奶牛廠參觀。

  此後的田某一直躲著不見投資者,她設在瓦房店市水果街186-9的公司只留下她的弟弟、男朋友看守。

  2005年3月,田某露面,她代表總公司和所有的投資者簽訂了合股經營協議,協議中稱,乙方(投資者)自願以入股分紅方式參與甲方項目。甲方(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同意接受乙方(投資者個人)投資入股。雙方約定定期分紅,分紅週期為一年。她還給有些投資者出具了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權證和欠據,但是在欠據上沒有經手人簽名。在有些欠據上記者看到,還款日期是2006年12月30日。

  2005年12月,田某向投資者傳達了一份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股東代表特別會議紀要。在這份紀要上,記者看到:參加人員是該公司長春、吉林、通化、大慶、瓦房店等地分公司的經理。紀要內容上寫著:在目前公司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為解決廣大股東的欠款問題,公司根據實際情況變賣一些財產,其中包括哈爾濱紅軍街某寫字樓,還有大連市某大廈等資產,以應急需。

  此次會議決定,所賣資產的錢款只能全部用於解決股東還款。該公司還做出安排,將於2006年4月將2000畝的樹木變現,繼續兌現股東的欠款。

  分公司負責人被捕

  據投資者趙某介紹,此後,田某一直呆在哈爾濱總部,直到2006年3月,因為一位投資者的告發,田某在哈爾濱被捕,至今仍在瓦房店市羈押。

  2006年3月,有投資者到瓦房店市泡崖鄉種牛場速生林基地參觀,他們驚訝地發現,318畝速生林沒有了。當地村民告訴他們,這些土地是田某租用的,但是她沒有續交租地費,當地村民已將土地轉租給另外一個公司。

  至於田某之前描述的旅順口區三澗堡農業科技園項目,也因沒有向當地農民交付土地使用金,地上全部資產被當地收走。

  2006年1月12日,投資者劉某再次來到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於哈爾濱南崗區中山路216號的總部,但是劉某沒有找到公司高層,也沒有人就何時還款回覆劉某。2006年5月,投資者得到消息,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部搬走,沒有人知道該公司現在何處。

  田某被抓後,有投資者來到田某家,希望田某的弟弟和男朋友能對大家有個說法,但是他們的要求被拒絕。8月8日,記者和部分投資者來到瓦房店市水果街190號樓某單元田某的家,記者表明身份,希望能和田某的家人溝通,但沒能敲開田某的家門。但記者從田某家的窗戶看見,家中有兩個人。

  在田某的公司,記者發現大門緊鎖,透過縫隙,記者看見房間內空空如也,牆上還留著一些招貼畫的印跡。

  涉及集資金額1.5億元

  記者從投資者李某提供的一份文字說明上看到,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別在大連、大慶、綏化、吉林、通化、長春等地設立分公司,幾年時間裏,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直以「集團式」、「連鎖式」的經營方式宣傳。在這份文字資料的最後一頁,羅列著7個分公司的集資金額數目,記者統計了一下,共有1.5億元左右。在這張紙上還有部分投資者代表的簽名。

  投資者劉某介紹,在田某的辦公室,田某曾指著一男子的照片介紹,該男子是某著名基金會的理事,也是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劉某。

  投資者代表趙某介紹,當有些投資者質疑田某的集資行為時,田某曾經要求他們將原始合同或資料郵寄到一個地址,她將換一種合同關係文字說明給投資者。但是當投資者將資料寄走後,田某表示,她所說的地址是錯的。「現在一部分投資者手中沒有任何有關參與此次集資的文字材料,田某用了一個計策把證據毀了。」

  事情進展

  總公司副總經理

  公司總部應該存在


  昨天下午,記者採訪了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部副總經理王佳,王佳確認田某確實是在哈爾濱被抓走的,但是因為什麼被抓走,王佳表示不瞭解內情。

  王佳說,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姓劉,「目前這個公司應該存在,但是具體搬到什麼位置我不太瞭解。」

  王佳介紹,大連旅順口區三澗堡農業科技園、瓦房店市泡崖鄉當初確立項目時,他曾經參與過,但是後來項目走入司法程序,對於目前狀況王佳表示不瞭解。王佳說,雖然向社會上招募集資的方法有爭議,但按照他個人理解,田某的行為是公司行為,不應該承擔具體責任。王佳拒絕透露該公司董事長劉某的聯繫方式,並拒絕回答記者提出的其他問題。

  記者又撥通黑龍江融邦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部另一副總經理的電話,顯示為無人接聽。

  案件正在調查之中

  8月11日下午,記者和部分投資者來到瓦房店市公安局經偵大隊。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田某目前仍被收押,有兩位警官正在調查具體案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