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美女總裁回應質疑 父親是省長還是更大的官?

發表:2006-12-15 15:0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兩個截然不同的介紹並在一起,使她一下子成為媒體的新寵。在媒體的報導中,她被描繪成一個天才——百餘項發明、三項國家專利、計算機編程高手、藝術特長生,所有貌似「稟賦」的東西在這個女孩身上集中體現。

  與很多找不到工作、在招聘會裡擠破頭皮的同齡人比起來,她的就業簡直是一個傳奇。

  但她說,這不過是我的一個選擇。「我承認這是個好機遇,我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做了這樣一個選擇。」

  -吳瑩瑩印象-

  吳瑩瑩這個新官一上任,接受的第一大考驗就是媒體對她一窩蜂的採訪。

  12月8日,北京師範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將吳瑩瑩上任外企副總裁的消息向外界發布,引來媒體的蜂擁報導。

 

吳瑩瑩,21歲,北京師範大學大四女生,心理學專業。 吳瑩瑩,美國企業Topcoder亞洲區副總裁。


  跟吳瑩瑩約定採訪不難,難的是準時見到她。

  12月9日下午4點,記者按照約定時間來到吳瑩瑩辦公室,卻沒見到她的蹤影。她的同事小羅告訴記者,這兩天採訪吳瑩瑩的人太多了,她已經忙得團團轉。吳瑩瑩跟小羅在同一間辦公室,20多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前後兩個辦公間。吳瑩瑩辦公桌一角臥著一隻藍色BUBU熊。旁邊的書架上擺放著她平時閱讀的書籍。除去專業書籍、勵志類書籍,剛獲諾貝爾獎的《紅》和火爆京城的《於丹心得》赫然其中。

  下午6時左右,記者終於見到了姍姍來遲的吳瑩瑩,「剛剛參加完sohu的訪談,居然聊了2個多小時!」她化了一點淡妝,淡紫色眼影、玫瑰紅唇彩有點時尚女郎的感覺;一身黑色職業裝,內套一件大花邊襯衣,標準職業lady打扮;說起話來抑揚頓挫如同小型演講。這些都讓她看上去比同齡女孩成熟很多。

  當天的採訪進行到8點,吳瑩瑩要立刻參加公司會議。記者只能跟她再次約定次日上午10時繼續追訪。第二天直到下午1點左右,她才剛剛結束北京某家電視媒體的採訪。

  再次見到吳瑩瑩,她年輕面孔上帶著一絲掩飾不住的疲倦,禁不住向記者抱怨,「有時候一天接受幾十家媒體的採訪!這日子沒法活呀。我應該承擔的新聞採訪量是多大?學校新聞中心本來給我安排了一家,結果就佔用了我大半天!現在我的老闆對我已經有點不滿了!」

  儘管以前參加競賽可以連軸轉的日夜編程,現在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的她,似乎由於媒體大軍的轟炸有點措手不及。

  放棄斯坦福,接受Topcoder

  吳瑩瑩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今年8月26日,吳瑩瑩在斯坦福大學的訪問學習即將結束時,由於她的優異成績,她擁有一個在斯坦福大學攻讀心理學碩士的機會。

  同一階段,Topcoder(以下簡稱Tc)公司向她發出邀請。

  「是我的一個朋友跟Topcoder有很密切的關係,當他知道Topcoder有這樣一個在中國的發展戰略計畫並且空缺這樣一個職位的時候,就問我是否感興趣。我聽他給我介紹完情況之後,我覺得這個職位很適合我的特長和興趣,我以往的經歷,無論是作為ACM(即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組委和挑戰杯創業大賽的經歷,都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支持我的這個工作。」

  隨後美國公司與吳瑩瑩電話溝通了3次,在美方感覺吳瑩瑩正是他們所需要的那類人時,他們邀請她到紐約跟他們進行了一個4天的會談。「Tc和我合作的開始,更多的是一種邀請和被邀請的關係,在會談中我們談論的更多是如何把Tc有效的引入中國,讓 Tc更好的服務中國,能夠給中國的軟體和教育這方面提供刺激力,開發中國的軟體人才。」

  9月26日回國,吳瑩瑩開始正式走馬上任。

  她由於喜歡「一段未知的、充滿挑戰的生活,扮演一個開拓者的角色」,選擇了「年輕副總裁」這條路。

  她的這兩個選擇,都是大多數同齡人望塵莫及的。連她在北師大的同班同學都為之震驚。

  小卓是吳瑩瑩的同班同學。據小卓介紹,班裡一共70多名學生,目前工作定了的也就是吳瑩瑩了,大部分同學身處找工作的「水深火熱」中。

  另一個同學說,「有些人特別不服氣,覺得她也沒什麼,為什麼能找到這麼好的工作?」

  瞭解吳瑩瑩的同班同學孫嘉卿認為,那些不服氣的人是因為他們跟她的現實差距太大了,而他們不瞭解吳瑩瑩。

  孫嘉卿告訴記者,吳瑩瑩常常不上課,平時跟大家接觸少。而且,她行事低調,在國際上拿大獎,也從來不告訴大家。

  「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競賽讓她的視野更寬廣

  「與大多數人不同,吳瑩瑩不太遵守學校制定的集體規則,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孫嘉卿說。

  在吳瑩瑩自述的大學履歷表中,記者注意到,她「大一起就熱衷於競賽」。「大一我除了學習,還涉足科研、競賽,主要是指ACM的競賽(即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大二依然參加ACM的大賽,但是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挑戰杯創業大賽,大三時轉向了ACM的組織工作和科研工作,大四一面延續科研工作,一面開始了我現在新的階段。」

  ACM(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是由國際計算機界歷史悠久、權威性的組織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國際計算機協會) 主辦的,是世界上公認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通過競賽讓參賽大學生運用計算機來充分展示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項比賽不僅說明瞭吳瑩瑩在某方面的能力,更讓她跟普通的同學有著不一樣的社會視野。

  孫嘉卿覺得吳瑩瑩在這個過程中,「在比賽當中做組織者和做創業大賽的過程,結識了很多人。她在這個過程中敢於表現自己,展現自己,她的社會視野是不一樣的。」

  比起吳瑩瑩,很多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是撞大運的狀態。

  「很多人的確是考上了很好的大學,但上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學習的目的性不強,到了保研的時候就覺得保研是目標,等保不上研了就覺得考研是目標,考不上了就要找工作,就是感覺撞上哪個是哪個。」

  在社會實踐上,北師大的學生更多的選擇家教、服務員等等。很多同學在打工時沒有想法,沒有規劃。「除了錢,自己還可以得到什麼?」

  大二時就有職業規劃

  吳瑩瑩的專業是心理學,編程是她的個人愛好,她沒有像有些同學那樣因為專業放棄愛好,也沒有因為愛好放棄專業。孫嘉卿說,「同學中像她這樣,有清晰目標且兩不誤的人太少了!大二的時候我就問過她,你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她當時告訴我她想到一個搞科研的地方去。她發現她的興趣所在是科技類的東西,像發明創造、像計算機編程是很講究創造的東西,她又覺得自己也適合做組織的工作,她覺得這樣的結合比較好。她覺得自己的優勢就在於很綜合,以後不適合走很專的路子,比較適合綜合的位置。」

  吳瑩瑩就任TC副總裁職位恰恰是這樣一個科研創新和管理相結合的位置,這個職位要求她擁有熟練跟市場、政府、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上任之初,面臨媒體的轟炸式報導,年輕的她面對媒體並非游刃有餘。她隨之又發現自己想要的。「我的事務繁忙程度直線上升時,我處理事務的能力的升值卻遠遠的不夠。前兩天我的一個同事還跟我說,這個副總裁要是讓他當,他才不幹呢。」說完一臉苦笑。

  「其實我就是一頭老黃牛」

  

  高中時熱衷ACM

  吳瑩瑩告訴記者,她的愛好很早就有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甚至在面對高考時。

  吳瑩瑩有兩個信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一旦開始做,就一定堅持到底。「一個人的特點很難被挖掘,但他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自己興趣所在,通過興趣的導向來發現自己的特點。」

  高中二年級開始,吳瑩瑩一門心思為ACM比賽作準備。在此之前,很多在ACM中成績突出的選手被清華大學特招錄取。她的目標是清華,途徑就是想通過自己喜愛的編程脫穎而出。而這一次她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個滑鐵盧。

  那場比賽結果沒有達到她預期的目標,離她預期目標差很多。比賽是在每年的十月舉行,這就意味著高二的比賽是她能夠在高中時代參加的最後一場。她不能再以高中生的身份參加ACM大賽,這才讓她回歸高考的路線。她用高三一年的時間複習三年的課程,最後以高出當年重點線二十來分的成績被北師大提前錄取。

  大一入學,她就立刻加入了ACM小組。「我可以早上8點鐘起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點,不停修改一個程序。其實我就是一頭老黃牛。」

  孫嘉卿從另一個角度詮釋吳瑩瑩對計算機編程的迷戀。「高中時我做過數學競賽,我明白做競賽是件多麼難的事情,到大學就放棄了。她在男生雲集、高手雲集的程序競賽領域堅持下來,我知道她有一段特別難的時候,她都沒有放棄。」

  在參加競賽這一點上,吳瑩瑩的母親一度反對。「一個女孩子,沒必要去搞這麼難的東西。在訓練階段,每過一關,網頁上就彈出一個過關提示框。有時候好長時間都看不到她的過關提示框,我都替她急。」

  一項發明歷時九年

  「面對自己真正喜歡做的東西,任何事情都不會那麼難。」吳瑩瑩沈迷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發明。獲得挑戰杯創業大賽一等獎的「Open書系快速檢索技術」是她歷經9年才研究出來的。「快速檢索技術其實很有意思。」 吳瑩瑩說起這些,語調是突然上揚的,「我從小學5年級開始有這個想法,希望可以找到一個方法解決檢索字典的繁瑣問題。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到了初中,學習了平面幾何二維坐標,無意中,我就有了靈感做出了一個設計。實際上這件事情我已經想了很久了。」

  沉悶教育體制下的張揚

  

  常在課上游移

  吳瑩瑩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都是在四川省重點中學石室中學度過的,與升學壓力下埋頭苦讀的大部分同齡人比起來,簡直有點另類。「我在中學太奇怪了,上課不聽講,搞我的‘快速檢索技術’發明。在課上游移,該幹嘛幹嘛。我的同學都受不了我了,他們在上課,我每天哢嚓哢嚓在課上剪字典、打孔。中學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老師開始會說,吳瑩瑩聽課!我好像也會聽一點。」說起這個,她一個勁地笑。

  「不管別人說什麼,我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高中時候排演《威尼斯商人》,弄成課堂劇的那種。我是把整個《威尼斯商人》改寫成劇本,改得非常離譜。當時大家都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威尼斯商人》重寫一遍。」吳瑩瑩認為自己從來不做乖學生。

  吳瑩瑩的母親知道,吳瑩瑩的「我行我素」是被學校所包容的。「石室中學的原校長王紹華,當時就跟瑩瑩年級上的老師打招呼說,瑩瑩是個特殊的孩子,不要按照常規的模式來管教她。」

  王紹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吳瑩瑩是個個性非常鮮明的孩子,她善於、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論對錯,她都會先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

  據王紹華介紹,吳瑩瑩的觀點經常引發跟同學的爭論。「上數學課,一道題目她能想出多種解答方法,她會在課堂上把她的方法講述出來,可能有些只是思想的火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這樣就會引來其他同學的反駁,她就會跟同學在課堂上論戰。」

  有些同學連廁所都不敢上

  王紹華認為一個善于思考、善於創造的孩子是不該被升學體制扼殺的。在吳瑩瑩獲得由楊振寧在中國發起的「憶利達」青少年發明創造大賽一等獎時,王紹華宣布吳瑩瑩被石室中學高中部錄取。「當時吳瑩瑩由於搞發明耽誤了很多時間,誰也不知道她中考是否能考出一個相對滿意的成績。」

  跟吳瑩瑩相比,大部分走傳統升學路線的學生遭遇的是這樣的境況,「我有同學在高中時最誇張的是在教室裡不敢去上廁所,好像去個廁所就比別人少學了很多似的,這就是一個非常極端的狀態。」孫嘉卿想起高中時代心裏就發毛。「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這麼豐富多彩,又沒有逃離這種教育制度,這樣就讓人覺得非常神奇。」

  父親是省長?

  IP為202.106.160.* 的網友在網路上這樣評論吳瑩瑩出類拔萃的原因:「這個女孩的背景絕對不簡單!美國的企業向其伸出橄欖枝,起點就是副總?!這只能說明他老爸至少是省長、省人大常務委員以上級別的。只有絕對的利益,沒有絕對的成績!!媒體的一面之詞往往能讓人忽略許多細節,把人引入一個設計巧妙的思想圈套。」

  吳瑩瑩的母親王女士看到這樣的言論感到很無奈。「網上對瑩瑩的不負責任的評論太多了。」

  吳瑩瑩父親是消防工程的建築師,母親是消防公司的老總。吳瑩瑩的母親王女士對記者說:「我們沒有給她的成長畫很多圈,比如鋼琴要怎麼樣、書法要怎麼樣、舞蹈要怎麼樣,我們沒有給她畫這個框框。」

  從三歲開始學跳舞最初的目的是讓吳瑩瑩通過這種方式鍛練身體。「像跳舞是很小就開始,後來有很多困難,也有她不願意的時候,我們認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中途放棄。」

  「基本上她想做什麼,家長都大力支持。哪怕做個模型,我們都關注她,對她投以極大的熱情。我有一個朋友說,就是你們從來不給她潑冷水。」王女士說,醉心發明的吳瑩瑩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有時候就能看到滿屋子都是她剪的紙盒子。」

  王女士記得即將面臨中考的吳瑩瑩,大量時間仍然用於發明創造。年幼的吳瑩瑩也意識到升學的嚴峻,曾經懷疑地問媽媽自己是否能順利考上重點高中。「我就跟她說沒問題。她反過來問我怎麼那麼相信她?!」

  吳瑩瑩自己感慨家庭對她的影響在於:「我的母親是一個很好強的人,父親是一個很樂觀和有創新思想的人,他們的個性給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我一直在一個特別寬鬆的環境下成長。父母基本上尊重我自己的意願,我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来源:青年週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