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不過是把下游的災害搬到了上游

作者:鄭義 發表:2006-12-17 00: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最近,長江流經湖南省的干堤發生了強烈的‘崩岸’,也就是長江大堤發生嚴重崩塌。

湖南的水利工程人員認為三峽大壩是長江崩岸的主要原因。大壩蓄水以後,大量的泥沙沉積在庫區傾水下瀉造成下游嚴重崩岸。記者採訪了三峽總公司樞紐管理部胡興娥處長,胡興娥處長證實,崩岸的產生確實與三峽蓄水以後下游江河含沙量減少有關係。’記者問:‘前不久,長江干堤岳陽段發生嚴重崩岸,有報導稱原因是三峽工程初期蓄水後,下瀉江水泥沙含量下降導致攜沙能力增強,下 靖江河床沖刷嚴重,這一說法是否是事實嗎? 胡興娥回答,三峽工程建成後,確實減少了大壩下游江水的含沙量使沖刷加劇。從而造成了崩岸。但江水含沙量的減少不僅僅是三峽工程建設的原因,主要原因是長江本身水流含沙量的大幅下降。記者問難道長江變清了反而不好嗎?胡興娥說,這就像溶解度一樣,可以打個比方:沙子是融解在江水中的,江水中的沙子要達到一定的飽和度,現在水清了,飽和度不夠了,就需要融解更多的沙子,於是夾在河床和河岸的泥沙造成沖刷,有些地方就會把護岸的下部基礎沖深沖掉,造成崩岸。這個矛盾很有意思,一方面我們保持水土,使河流去濁還清,減少泥沙,但暫時又出現崩岸問題。

按照胡處長的原話:‘河水變清是我們保持水土,使河流去濁還清。’這種說法令人難以相信,於是記者馬上追問到江水是怎麼變清的?胡興娥回答說:‘一是上游的水土保持有效,一些25度以上坡度退耕還林等措施確實使植被恢復了很多;二是長江上游,如嘉陵江的一些積極開發使泥沙下瀉減少。’說水土保持有效,誰都明白這是騙人騙了半個多世紀的謊言。所以記者根本不理會。繼續問道:‘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下瀉的泥沙減少了是不是意味著淤積在庫區內的多了呢?’胡處長說:‘你上午去了現場可以看到,目前不論是庫區內的水還是下游的水都是綠的。’這可真是一句哄小孩的話,只要不是汛期,泥沙沉積下去了,庫區和下游的水可不都是綠的嗎?當然胡處長最後也不得不承認有六成的沙沉在庫區裡。但是她辯解說:‘水庫下游泥沙減少對於洞庭湖和鄱陽湖等是有好處的,它們的淤積會減緩。’

1998年洪水流量不大,卻淹沒了很多地方。重要原因就是洞庭湖等湖泊泥沙淤積、庫容減少。胡興娥處長辯護之心太切,不停地繞圈子,最後把自己也繞進去了。她費了這麼多口舌,最後卻證實了三峽工程反對派的一個重要觀點即:水庫不過是把下游的災害搬到上游;把湖南的災害搬到四川去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