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者多如牛毛 他們究竟「忙」什麼?

發表:2007-01-22 14:5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全球許多生物學界的頂尖人物聚集中山大學,參加一次特殊研討會:沒有報告,沒有論文,有的只是輕鬆的交談和聊天。三天的會議,國內學者匆匆來匆匆去,而國外很多「大師級」專家卻安然呆上了三天。「國內的學者實在太忙了,如果這種會議形式能讓那些忙得不可開交的專家們每年有一次大概兩週的時間不要幹活,只是休息,那貢獻才是最大。」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仲義說。

忙於開班兼職

國內學者「實在忙」,究竟「忙」些什麼呢?可惜報導介紹無多,不過憑了近年印象,筆者還是想截取幾個斷片做個粗線條勾勒,當然,也就未見全面和深刻了。

斷片一:北大的學者曹文軒、孔慶東們,頭頂著大師的「高帽」,在忙著參與「青春寫作旅」,俯下身段,向中小學生們傳經佈道,講授作文技法。不過,這學費可是不菲,去年10天4900元,今年8天2800元。至於郁達夫扶持以至資助文學青年沈從文那樣的賠本買賣,則斷然是不會做的。不過,這也不過眾班之中之一「斑」而已。這三兩年來,收費遠更高昂的「淑女培訓班」、「老闆國學班」,等等等等,可謂一「斑」接一「斑」,「斑」「斑」相連,一些學者教授先生們,大抵要忙成「金錢豹」了吧?

斷片二: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校一些教授、博導,同樣社會事務多,社會兼職忙,有的自己也開起公司,研究生帶了不少,十來個的到幾十個都有,可是實在是忙啊,要聯繫除了電話,就是郵件,有的學生甚至整個學期都別想見其一面。而縱使能見上的,也多成「打工仔」,淪為了導師的廉價勞動力。至於「傳道、授業、解惑」、予學生以學業上指導----導師的本分,卻早不知拋諸何處了。「導師」而「老闆」,稱謂上的轉變,亦足「滴水映出金錢光」了吧?

「研討會」輪流召開

斷片三:「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遊」,----這是余秋雨說的;余先生還說:這種旅遊「只是重複早已完成的思維,……太耗費時日」。只是可惜啊可惜,余先生本人即不得免,而今更早就不辭勞苦忙上電視了。而後繼並不乏人,易中天、於丹們,紛紛迎頭趕上;飛來飛去,直如明星走穴趕場!然而,一個學者,如果長久忙於別處的話,還宜於在高校或其它學術機構繼續呆下去嗎?

看過一則史料: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金山寺,見江船熙來攘往,問禪師:「長江一日有多少船往來?」答曰:「只有兩條船!一為名,一為利!」而今學者教授們也熱衷於俗世紅塵為著名利奔忙,也無怪這三天的研討會,有人得行色匆匆了。

然而學術,究竟又是什麼呢?一代宗師章太炎先生說的好:「學以求真,不在致用。用以濟民,不在干祿。」古話所「磨刀不誤砍柴工」,也只有板凳耐坐十年冷,守得住寂寞,矢志於治學求真,才契合於學者的本真,才能不為名利所羈絆,出大成果。

做學問三境界

念及此,就想起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境」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陳寅恪先生褒之曰: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國維、陳寅恪,一代宗師,哲人已逝;陳寅恪的學生季羨林,也已97歲高齡,碩果僅存。日前有報導:季羨林老人近日撰文力辭「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三頂「桂冠」,一言天下驚!而有一些學人,卻追名逐利在別處奔忙。嗚呼!道之不存,夫復何言?

来源:綜合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