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組織的發展與困境

作者:臺灣觀點 發表:2007-05-09 0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眾所周知,當前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表象背後,面臨一連串社會問題的挑戰,而各種數據告訴我們,環保問題可說是其中最明顯且影響最為深遠的,如:中國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流90%處於嚴重污染狀態、有四億多城市居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有20%的兒童因為空氣污染而鉛中毒、全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率不到2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中國物種瀕危和滅絕的速度加快…….等等。

而當全世界各國的環保組織皆積極介入該國環保政策與議題的同時,中國呢?就我們觀察,中國環保組織似乎並沒有在這場盛宴中缺席,從1994年中國第一個環保NGO「自然之友」的成立,緊接著「北京地球村」、「綠家園志願者」的成立,之後環保NGO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目前較具規模與知名度的約五十幾家,如上海的「熱愛家園」、江蘇的「綠色之友」、重慶的「綠色志願者聯合會」、陝西的「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遼寧的「黑嘴鷗保護協會」以及吉林的「沿邊綠色聯合會」等。從拯救西藏羚羊、滇西金絲猴、披露淮河污染、北京動物園搬遷、到抗議怒江建水壩、反對圓明園鋪設防滲膜事件等等,處處皆可見環保組織發揮影響力。

然而,我們是否能由此說明中國已然出現所謂的「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要回答此問題,我們必須回到中國國情的「基本面」,亦即在黨國所控制的制度環境中,此些團體皆面臨一個最大的困境--合法性,也就說,中國活躍的環保組織多是非法的。根據民政部所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雙重管理體制」與「非競爭原則」之規定,大多數環保組織都無法找到「挂靠」的政府管理部門,但弔詭的是,為何此些社團依然可以存在?其中,政府的執法態度至為關鍵,由於此些社團對政權的威脅程度不高,且還有幫助政府推動環保教育的功能,因此,政府的態度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採取「不鼓勵、不干涉、不取締」的策略,但這並不表示政府對這些組織沒有控制,只不過實施的是「底線」控制,這一底線就是政府的權威和社會的穩定,一旦觸及此一「底線」,此些社團就難逃被關閉,甚至鎮壓的命運。

「非政府組織」(NGO)的發展往往代表一個國家社會開放的程度,當然,我們也熟知在我國民主化過程中,環保團體關於各種環境生態保護議題幾乎是無役不與,如近來熱門的「蘇花高速公路」議題也不時見到環保組織的身影,而此亦代表一個國家的民主發展程度。然而,就此角度觀察中國,其一方面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亟需社會自發力量的配合,但在黨國統治下,卻又深怕此些團體形成組織性的反對力量。若此種結構沒改變,我們依然不應對中國市民社會力量的湧現有過多的期待。(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臺灣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