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專欄】良田會變成瓦礫或墳場嗎?

作者:天人 發表:2007-06-06 21: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據大陸新華網6月5日《焦點網談》欄目報導:磚廠林立,耕地損毀,良田被挖——這是記者日前在甘肅省臨夏市、沿蘭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長達50公里長的公路兩旁看到的景象。在這條長長的「磚廠走廊」裡,30多家磚瓦生產企業在基本農田保護區範圍內競相挖掘耕地,取土燒制國家早已明令禁止的實心磚瓦,造成當地上千畝水澆地大幅度減產甚至無法耕種。

年逾五旬的王六祥是甘肅省臨夏市枹罕鎮銅匠莊村的一位普通農民,1993年,在鎮政府和村委會出面協調下,王六祥和當地一家磚瓦廠簽訂合同,將家裡5畝多水澆地,以每年每畝地折合產量400公斤小麥的價格租給了磚瓦廠。王六祥說,他家每年能得到3000多元的「租地費」。在臨夏市,像王六祥這樣將自己的水澆地交給當地磚瓦廠取土燒磚的,不是少數人。村民們說,枹罕鎮已有幾百戶農民把自己的承包地租給了當地30多家建材企業。就這樣,十多年來上千畝高產水澆地在幾十條生產線上變成了一塊塊冷冰冰的磚瓦。

村民們反映,耕地被挖以後,造成水渠被破壞,很多耕地澆不上水。更為嚴重的是,每當天降暴雨,被挖鬆的地表黃土就會隨降雨而流失,對耕地又形成新的破壞。臨夏市枹罕鎮銅匠莊村村民王文玉告訴記者,原來大片平整的耕地,在最近幾年已被挖成了高低不等、深淺不一的「土窩窩」,致使僅存的高處耕地澆不上水,而低處的耕地又淹成了「水坑」。水土流失、水渠斷裂、地基塌陷等現象相當嚴重。

記者在臨夏市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公路兩邊看到,挖掘機正在長著莊稼的耕地裡轟鳴挖土,一輛輛裝滿黃土的機動三輪車來回穿梭,拉運剛剛從耕地裡挖取的土壤,送到磚坯生產線上進行壓制。轉眼之間,這些水澆地裡的土壤就變成了一個個濕漉漉的土坯子。當地一家磚瓦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像這樣規模的磚瓦廠,每年生產實心磚塊的數量,已達到千萬塊以上,一家小磚廠每年要挖掘40多畝耕地、採土3米到4米深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

記者在公路兩邊看到一塊石碑,是臨夏市人民政府在1998年立起來的「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標誌。石碑上標明瞭公路兩邊基本農田保護的範圍和嚴禁破壞耕地的規定,而距離這塊石碑不遠處,就是臨夏市枹罕鎮的十幾家磚廠,他們生產實心磚的原料黏土,就取自於這塊石碑後面的耕地裡。明明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產的實心磚塊,又是從重點保護的基本農田裡取土生產,那麼,這些企業是如何獲得可以肆意挖掘耕地的權利的呢?

臨夏市枹罕鎮銅匠莊村村民王文玉告訴記者,枹罕鎮的支柱產業是建材業,磚廠是建材產業的「主力軍」。為此,枹罕鎮專門成立了一個企業辦公室,由他們和當地村委會出面向農民征地,並負責磚廠與農戶之間租地挖土的協調工作。王六祥說,當時他與磚廠簽訂租地挖土合同時,鎮上和村上都出具了證明。在王六祥家裡,記者見到了這份已經微微發黃的合同書,枹罕鎮和銅匠莊村村委會的公章赫然在上。

記者瞭解到,當地農民人均可耕地少得可憐,人均不到4分地,大部分農民靠種地和打工為生,生活過得緊巴巴的。很多等著用錢的農民只好把自己承包的耕地出租給這些磚廠,靠賣土換取一些現金,來支付日常生活開支。王六祥告訴記者,現在他年齡大了,出去打工基本上沒有人願意僱用了,僅靠磚廠提供租費生活,還要供養兩個孩子上學,生活過得很艱難,他很後悔當年將土地租給了磚瓦廠。

在被挖過的土地上,記者看到,復種的莊稼長勢明顯不如旁邊沒有被挖過的耕地上生長著的莊稼。當地農民告訴記者,耕地被挖掘以後,恢復起來十分困難,即使能夠恢復到重新耕種的程度,種上莊稼以後,產量也會大幅度下降。枹罕鎮石頭窪村村民馬吉祿說,他們村上被挖掉又重新復耕的土地,兩到四年之內嚴重減產現象相當普遍,平均減產都在50%左右。王文玉說,自從耕地表面以下4米多的好黏土被挖掉後,就只剩下了農作物難以生長的白土、沙土,種上莊稼不減產才怪呢。

早在上世紀末,為了穩定糧食麵積、恢復和提高糧食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務院於1998年制定並頒布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該條例第十七條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採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活動」。枹罕鎮黨委副書記喇學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按照臨夏市的要求,鎮上成立了「基本農田保護領導小組」,由書記和鎮長任組長,分管的副書記和副鎮長任副組長,各村的支書、包括鎮土地所的幹部都是成員。枹罕鎮還成立了一個「耕地管護辦公室」,由他自己擔任管護辦公室主任。喇學智說,他們經常定期和不定期地對磚廠進行檢查,專門派出幹部對磚場生產進行監督。如果發現磚廠私自在基本農田裡取土的話,他們會及時地匯報給臨夏市土地局,並堅決地予以制止與嚴懲。可是,就在這位負責人面對記者慷慨陳詞時,另一路記者卻發現,設在枹罕鎮鎮政府不遠處的一家磚瓦廠,正在離公路僅30余米的一塊農田裡用挖掘機取土。一位正在開著農用三輪車拉土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每天為磚廠拉土20多趟,大約能夠拉運40噸土,收入50元左右。

臨夏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馬孝雲向記者展示了臨夏市的「砂石、黏土礦產資源開發及保護規劃圖」。上面明確地標明瞭「禁採區」「限採區」和「鼓勵開採區」及「監測區」的範圍。當記者問馬孝雲枹罕鎮公路兩邊的耕地屬於什麼範圍時,馬孝雲囁嚅著回答:「這是屬於禁採區」。

在重點農田保護的禁採區裡取土燒制實心磚瓦長達十餘年,又在公路兩邊,監管部門怎麼會視而不見呢?為此記者採訪了臨夏市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白旭東。白旭東說,這些磚廠主要建成於上世紀80、90年代,當時國家對耕地的保護並沒有今天這樣重視,所以建材業在臨夏市就慢慢發展起來了,並且形成一種產業。這個產業發展到今天,由於磚廠布局過密,無土可取,有些磚瓦廠就開始打耕地的主意,所以才發生了挖掘基本農田燒制磚瓦的情況。

這位「老爺」的回答跟沒說一樣!就算以前國家不重視,現在肯定是重視了吧,那麼,為什麼還要任其發展、為所欲為呢?用高產良田的優質黏土燒制國家早已明令禁止的實心磚瓦行為本身就已構成違法,有關部門的「老爺」們卻還能泰然處之,「坐等」記者上門來採訪。究其原因,是屬於行政不作為呢?還是他們在這個產業裡有既得利益?恐怕只有「老爺」們心裏最清楚。

記得4月上旬,國土資源部公布了2006年度大陸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10月31日,大陸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比上年度末淨減少460.2萬畝。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守住不低於18億畝這根「紅線」。這也就意味著,「十一五」期間,大陸年均淨減少耕地面積不能超過650萬畝。可是,透過臨夏重點農田保護區內的耕地尚不得倖免這個事件來看,18億畝這根「紅線」被提前「突破」只是早晚的事。況且,按照「天下共匪一般黑」的道理來看,這肯定不會是一個孤立的案例,與之類似的情況在大陸肯定到處都有,也許,大陸的耕地面積早就沒有18億畝了。

眾所周知,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大陸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共轄五縣一市和兩個少數民族自治縣,首府設在臨夏市。其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罕,後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衝,唐蕃古道之重鎮, 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裡交錯伸展, 形成了當年商賈雲集、一派繁榮的茶馬互市,被讚譽為「西部旱碼頭」。

可自從共匪1949年篡國以來,臨夏就日漸衰敗,現境內所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國家級的貧困縣!即使是這樣,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卻被日益蠶食,匪徒們教唆愚昧的人們把本來收成不錯的良田土壤非要生生燒成早已淘汰的實心磚瓦,去換取「老爺」們政績報告上的GDP。就這樣,只顧眼前一點效益,卻不顧國計民生的長遠發展,曲終人散後,將來留下的恐怕只有一堆凌亂的瓦礫,亦或是清冷的墳場。

来源:原創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