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女孩的加國求學路(二)

作者:李佳 發表:2007-06-27 22: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身為留學生,心中要時刻明確一個目標,自己為什麼要出國, 為什麼要到海外來唸書,來到這裡我們到底要尋求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黎婭走過在加拿大6年的留學生活。

25 歲的黎婭是個漂亮的女孩,現供職於多倫多一家國際投資銀行。閃爍著一雙明眸的她,神情中透露著智慧和靈氣。 6年風風雨雨的獨立生活,已將一個稚嫩的女孩磨煉成熟,回首來時路,面對當初陌生的海外生活環境,黎婭也經歷了人生轉折中的種種迷茫、困惑、選擇、決心……不禁感慨萬千。

*退一步海闊天空

帶著煥然一新的心情,2002年9月,黎婭進入到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繼續學習英文。可是事與願違,雖經多番的努力, 黎婭的託福成績始終未能突破560分,不斷地失敗,挑戰著黎婭的自信,她的名牌大學夢似乎就要破滅掉。

黎婭開始和她身邊的一些學長交流自己的學習狀況,尋求幫助。

最終她獲得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目前的情況也許不是 學習方法或不夠用心的問題。人們往往要突破一種極限時,從一個點跨越另一個高度時,長期的基礎和綜合因素是不可缺少的。為什麼不嘗試先讀一個 大專(College),然後再轉大學(University)了,這樣門檻會低很多。

黎婭說 :「必須要讀大學的想法可能是在鑽牛角尖,也許退一步會海闊天空。 我當時就在想,不能讓自己喪失自信這一點很關鍵。 我要給自己增加信心,我還能往前走下去。」

進入到大專學習後, 黎婭不管從心態和生活上一下子感覺踏實穩定下來,生活對黎婭來說從此有了目標,她形容說:「那時的心情就像一艘啓航的船有了自己的帆,而不是以前感覺漂泊不定,我知道自己將要行駛的方向,就是兩年的大專學習讀好每門課程,搞好成績,然後再轉到大學 。」

兩年的大專,會計專業的學習後,黎婭很順利的拿到了畢業文憑,並且輕鬆的考過了託福, 她終於進入到了名校滑鐵盧大學。

*父親的憤怒

黎婭談到在選擇去讀大專時和父親之間的一場衝突。她表示, 分享那段經歷也許會給家長們一些啓示,讓他們更多的理解自己的兒女。

在考慮先去讀一個大專前。黎婭覺得和父母先商量還是很必要的。可是讓黎婭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大洋彼岸的那一頭,父親在電話裡暴跳如雷的反對態度讓她大為不解。

黎婭說:「你難以想像父親的憤怒,他說我在給她丟臉。他說:全家人的心血和付出,送你到國外唸書不是讓你來讀個大專的,你讓我的面子往哪裡擱啊,太不爭氣了。」

「但是我知道我必須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如果個人的能力很強,那我可以直接去考名校, 如果託福是我的問題,那先去讀大專也未嘗不可。」

「所以我必須突破自己的面子觀和來自父母給我的壓力, 應為我更清楚我在做什麼, 家長有時並不瞭解這裡的情況。」 黎婭說:「 雖然父親當時氣得恨不得從中國飛到加拿大來阻止我的行為,但我還是做了自己的決定。 」

黎婭介紹:「不少大專的課程和專業都是可以直接轉到大學,並且完全還保留學分。大專兩年後,你就可以直接轉大學讀大三 、大四。四年書讀下來,你便獲得一個文憑和一個學歷。」

回首當日,再看今日,黎婭開心的說:「顯然我的選擇是對的, 我們要學會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靈活的尋找一條適合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路」

*在西方學習中國歷史

走進大學的生活讓黎婭體會到了全新的西方教育。她談到了兩個讓她體會很深刻的經歷。

黎婭主修會計專業, 同時也選修了「加拿大政治」,和「中國歷史」兩門課程。依照她在中國的學習經驗, 前一門,無非就是些死記硬背的內容。後一門,可能不用看書,閉著眼睛都知道答案是什麼。然而就是這兩門課程卻給黎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課上,黎婭說:「讓我吃驚的是, 這些西方人編排的中國歷史教材裡 涵蓋了大量孔子、老子、孟子的歷史故事,都是在講仁、義、禮、智、 信,天、地、君、親、師,很正統的中國傳統文化。每一篇文章,老師都是很認真,詳細的解讀給學生。」

「當時很多西人同學都以為,我們是中國人,理所當然的應該知道很多的孔孟之道。 但是很多都是我不知道和沒有學過的內容」。在高中最多也就是在語文課本裡學了幾篇關於孔孟的文章,只記得有這樣的人物,其他並沒有太多的印象。」

黎婭還感到,在中國學習歷史和西方比較,雖然很多歷史事件都是一樣的,但教學的角度和側重點不一樣。

她舉例說:「孟子曾經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國內的教育是強調後者怎麼去努力,怎麼去奮鬥,如何吃苦才能夠出人頭地。

「而在和西人同學、老師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所認為是,整篇文章的重點應該是在第一段,「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是說老天爺得將這麼大的歷史任務和責任給你,才會叫你去吃那麼多的苦,去磨煉你的心智。

黎婭說:「而這種思路是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的。以前總是認為後部分很重要。其實開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才是最最經典的,如果老天不降任於你大任,吃在多苦,好像也沒有用。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歷史課程主要以寫論文為主、還有即興演講。學生們會挑選一些發生在中國社會的大事件來作為題材。搜尋各種質料和證據,來證明自己所要陳述的觀點。

黎婭說:「 比如很多西人同學將6.4 學生運動作為一個話題來討論,這是我在中國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在國內學習歷史,絕對是老師講什麼你就聽什麼。而這邊完全是你自己去做研究和調查,看多方的觀點,在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在進行演講, 而不是老師告訴你他的定義。

「這裡所有的課程設置都是在培養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西方教學中很關鍵的一個因素。」

*你的答案就是標準答案

以上的話題直接引到了黎婭選修政治課時的一段故事。在一次政治考試前,黎婭敲開了教授的辦公室的門,詢問考試內容有沒有參考和標準答案,可以直接拿來背的。

教授問黎婭:「你沒有自己的觀點嗎 ?」黎婭回答:「老師,我沒有自己的觀點。」

教授說:「你是一個人,你就會有思考,你怎麼會沒有自己的觀點了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對的,你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想法吧? 」

教授說:「什麼是標準答案,我也沒有任何標準答案,我只有題目,你要有自己思考和分析,有論點、論據、論證、不管得出任何結論,你自己的答案就是標準答案。」

這次談話讓黎婭感到很尷尬。 她說 「中國學生從小就形成了一個觀念,就是被灌輸,什麼都是老師給你灌輸,然後你就去背。特別是政治課,你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只能去背老師給的標準答案, 才能得高分。 我已經習慣了老師直接給答案, 也就不知道去思考了。」

黎婭記憶猶新一位教授曾講的話,大學的學習不是培養你的技能,而是激發你創造性的思維, 獨立思考,教你如何管理你的時間, 如何在突如其來的忙亂中,用最平和及穩定的心態處理好每件事情的能力。

黎婭說:「這種能力遠遠大過於你學了多少的知識,學生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後靠的就是這種能力,老師不會將你培養成書獃子。

黎婭介紹, 這邊大學和國內一次性考試決定學生成績好壞是不同的,老師在最後算你畢業總分時,他會綜合評估你平時的作業情況,期中考試, 期末考試,參與課堂討論的表現,是否課堂上積極多發言和提問題 。

*學校與社會緊密相連

黎婭感受到在西方學習和在中國不一樣, 學校和社會是絕對分不開的,學生在校園裡不僅僅是讀書,還有很多接觸社會及做義工活動的機會。

以前黎婭總感覺政治離自己生活是很遙遠的,是高不可攀的事,但在一次安省議員大選的活動中讓黎婭改變了這種看法。

她說:「那天市議員到學校來演講,當時就感覺非常新鮮, 西方的政府領導選舉, 還能到學校裡來做宣傳,主動與學生溝通, 可見這種透明度和對選民的重視,這也許就是民主和自由的一種體現吧,以前可從來都沒有經歷過。」

「學生踴躍的向議員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比如如何減輕學費、 改善交通、教育部如何給學校撥款、還有環保和人權等等諸多問題的態度和做法。我發現議員講的內容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讓你感覺 人人都可以參與,是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校報的公開論壇

黎婭談到自己很喜歡看學校的報刊。每當社會發生什麼敏感或緊急事件時,例如伊拉克戰爭問題,校報就會發表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他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但同時也開設一個公開的論壇(open forum),同學們可以寫信,支援的也好,反對的也好,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發表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意見。

她說:「這些方式都非常鼓勵學生積極地關心社會上發生的事情。 學校的生活和社會就是互動,緊密相關的, 所以這裡的學生當他們一畢業時就不會和社會有代溝, 在學校裡他們的(Soft skill ) 就已經鍛練的很成熟了。

*創意的環保宣傳

黎婭還介紹, 一次學校環保俱樂部為了向學生推廣環保意識,俱樂部的同學花了一天的時間,將校內一天內學生所丟的一次性環保杯子全部收集起來,堆放在學生中心前的場地上。

當黎婭一進到入學生中心,第一眼看到這麼多垃圾時,她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

她說:「我完全沒有想到一天內我們竟然會浪費這麼多的杯子,産生這麼多垃圾。當時就感到這裡大學生思維的活躍,這種宣傳方式很現實,給人非常直觀而又真實的感受,回想以前在國內,學校裡也總是說要節約用水,節約這個,那個的, 可都是泛泛而談,空空而談, 僅僅是口號和標語。」

*第一次拿到工資的喜悅

學生邊讀書邊打工是西方大學生活一個非常普遍和真實的體現,這裡的學生到了18歲就是可以打工的年齡。 看到有這種機會,黎婭也申請了校園裡Timhotun 的服務員工作。

談到這裡黎婭臉上洋溢出的燦爛的笑容,她說:「 當我拿到第一份工作的第一份薪水時,雖然只有幾百塊錢,但心裏真的是很開心。以前花父母的錢總覺得很容易,雖然也知道他們掙錢不容易,但畢竟自己沒有體驗過掙錢的辛苦。」

黎婭表示:「當我現在再去購物、買衣服時, 我就會想到,哎喲這可是自己站了幾個小時才賺來的錢,可不能隨便亂花。」

*找工心得

2006年畢業前夕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工作招聘會上,黎婭被一家很大的國際金融投資銀行錄用為投資會計。

黎婭最大找工心得是, 留學生不要沈迷於母語同學之間的生活圈子,多交外國朋友,瞭解和學習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文化、生活習慣、社會體制。參與社會活動,多看、多想,這些生活中的經歷與知識的積累能使你在找工作中充滿自信。

黎婭 喜歡和西人交朋友,提高語言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她想通過談話的方法瞭解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中國人有什麼不一樣。一個話題出來,她會比較中國人和西人不同的反映。

其次多參加社會活動,比如可以給加拿大三級政府的議員或社區服務機構作義工,多參加學校不同俱樂部的活動,主動承擔一些學生會的工作。黎婭在校時就是學生會主席。

黎婭說:「在用人單位來招聘時,面對西人老闆,你不會覺得自己在面對一個老外,推銷自己時的言談舉止就會大大方方,沒有過多的緊張和不安。通過交談,對方也不會覺得你和他們有什麼不一樣,把你當外國人看待。」

「人事部的經理也會感到你已經很好的融入到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他不用擔心將來你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和工作合作中會有問題。」

*充滿自信 沒有距離感

黎婭介紹:「招聘那天來了很多家大公司,其他中國同學都很緊張,表現上膽膽突突的,放不開自己,影響交流。 我覺得自己很從容充滿信心,主動向用人單位打招呼推銷自己,因為平時我就和西人接觸很多也瞭解他們所習慣的交談方式,沒有距離感。」

「但這種心理素質不是一天兩天能形成的, 這是一個長期各方面生活、經驗和知識的積累。」

黎婭說:「西人的招聘公司很注重你參與社會活動的多少, 這一點比你成績單上的高分更重要。從我面試到入用,他們都沒有看我的成績單。」

*為什麼留學?

黎婭表示,父母花了很多含辛茹苦賺來的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海外讀書,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提高英文的能力嗎,那還不如在中國讀一所外語大學,如果只是迷信海外的文憑,近年來海歸派回國找工的逆境,大家也有所聞。只是為學知識,中國的老師並不亞於西方的教學。那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留學了?

黎婭說:「我們必須要明確自己的生活目標。如果你想留在這個國家生活,在本地工作,就要學會和西人交往,在社會活動中瞭解這裡的人和國家,把自己融入到其中。學習在中國我們學不到的文化、價值觀,民主理念等等。就算你想要回國發展,也要體現出自己幾年海外留學後和別人不一樣的優勢吧!」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