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班途中像打仗 戶口是繞不過的坎兒

作者:建光 發表:2007-07-11 12: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30路公交車剛一現身,平樂園北站站台上的人就像炸開了鍋,原先排得一條長龍迅速憋粗。 人們爭先恐後搶佔有利地形,以便公交車一靠站,能以最快的速度擠上去。

  人流中的秦璐(化名)飄搖不定,被周圍的人擠得東倒西歪,不斷有人擦著她的身子擠過去。車門前的她,猶如撼樹之蚍蜉,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抵制來自四周的力量,最終她離車門越來越遠,直至被徹底擠了出來。

  車門關了。公交車發出沉悶的喘息聲,載著超負荷的笨重軀體向下一站駛去。

  目送公交車遠去,秦璐無奈地搖了搖頭。在這場近3分鐘的肉搏戰中,她徹頭徹尾失敗了。失敗意味著可能遲到,而遲到意味著會扣除獎金。

  幾分鐘後,852路公交車駛進站臺。這一次,秦璐放棄了30歲女性的矜持,雙臂交叉放在胸前,在人流中左衝右突,一番衝殺後,終於擠上了車。此時,她的臉上滲出了細小的汗珠。

  「自從來到北京,我的生活就上了快車道。」秦璐站定後,從包裡摸出一包紙巾,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有人說紐約像天堂,紐約也像地獄。其實這話現在可以形容北京。」

  路上的整個過程就像打仗

  擠上公交車,秦璐苦不堪言的上班之旅才剛剛開始。此後的一個半小時內,她還要在一號線地鐵、二號線地鐵和十三號線城鐵之間輾轉「肉搏」,等到達公司後往往已經精疲力竭了。

  當然,她也可以選擇乘坐出租車,沿東四環北向而行。不過,代價是70多元錢和1.5小時。與5.4元的公共交通費和1.5小時的代價相比,作為打工一族的她只能選擇後者。

  公交專線上的852路公交車開得忽快忽慢,不時伴有急剎車。車上的乘客隨之向前後傾倒,尖叫聲、咒罵聲此起彼伏。一個擁堵和悶熱的早晨,在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的車廂內,人們要保持一份好心境,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到一站,下車的乘客幾乎是零,但仍會有不少擠車「高手」,像泥鰍一樣鑽進車門。這個車廂,彷彿是一個有彈性的容器,只要使勁一擠,就能再多容納一些。可容器裡的人不幹了,他們的空間一直在縮小,於是,各種小摩擦,一路連綿不絕。

  秦璐索性不再找扶手。即使她想找,站在車廂中間,也力不能及。身體貼在肉牆上,倒也站得安穩。

  「我的一個朋友,個子不高,抓扶手有些費勁。」被擠得手足無措的秦璐剛開口,便忍俊不禁,乾脆笑出聲來,「有一次,她的前後左右都擠得嚴嚴實實,她又悶又困,竟靠在前面一個大胖子的肚皮上睡著了。你想想車上有多擠。」

  有幾次,秦璐的臉就是一直貼著窗玻璃到達目的地的。「車外的人看了一定會覺得很好笑。」她苦笑道。

  當這個超級城市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著流動人口的時候,這些流動人口也在考驗著這個城市的消化系統和傳輸系統。每日1100餘萬的出行人員,對於只擁有2.5萬餘輛運營車輛、800多條公交線路,以及114公里地鐵的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統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斷拓寬的馬路,不斷增加的運營車輛,在充分釋放這個城市能量的同時,也將這個城市逼入一種逼仄的狀態。

  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大餅一直向外攤,可出行難的問題依然是這個城市的頭等問題。300餘萬輛的機動車總數,降低了市區路網的抗風險能力。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這個城市的某個點上,瞬間就可能癱瘓。

  擁堵已經成為這個超級城市的常態,只要到稍遠一點的地方,人們就不得不預算出路上兩個小時的裕量。即便如此,心裏仍不會踏實。

  20分鐘後,852路公交車到達大望路。秦璐頗費一番周折才擠下車——對於滿載的公交車而言,擠上擠下同樣困難——隨著如潮的人流鑽進地鐵站,花5元錢買了一張地鐵通票,再經過一番「有失淑女形象」的「肉搏」,終於擠進開往建國門方向的地鐵。

  地鐵車廂裡密不透風,臭汗味、呼出的大蔥味、香水味等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令人掩鼻。嗡嗡作響的空調排出的冷氣,根本無法與人體散發出的熱量相抗衡,不少人只能折起手中的報紙當扇子用。人們臉上帶著焦慮、不耐煩、睡意,任何無意的碰撞都可能引發一場「口水戰」。與公交車一樣,每到一站,上下的人流總會引起一陣騷動。

  10多分鐘後,一號線地鐵到達建國門地鐵站,秦璐費力地從車廂內擠出來,又隨著如潮的人流換乘二號線地鐵。在這種環境中,哪怕稍微放慢一些腳步,便會阻擋後來者的步伐。

  「到處都是人。實在是煩透了。」秦璐擠進開往西直門的地鐵,鬆了一口氣,「路上的整個過程就像是打仗。」她說。

  西直門轉乘城鐵時,情況稍好一些。畢竟是開往城外的,人相對少一些。可是從地鐵站到城鐵站,步行需要10多分鐘。她有些不耐煩,嘟囔了一句:「設計得真差勁,怎麼就不能連在一塊兒?」

  9時20分,秦璐終於走出城鐵五道口站。再步行10分鐘,她就可以跨入清華東門外的一棟寫字樓,開始一天的工作。

  這趟趕路下來,秦璐「出了一身臭汗」。「我很少化妝,即使是淡妝。」她拿出化妝盒稍稍整理了一下儀容,淡淡地說,「我總不能帶著橫七豎八的粉痕見同事吧。」

  家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

  交通成本如此之大,是這位來自西安的女子始料不及的。每天3小時的上下班路程,燃燒了她的時間,她的能量,也燃燒了她的激情。

  「睜開眼上班,回到家睡覺,連戀愛都沒有激情了。」她抱怨道。

  在西安時,從家到上班的地點只有20分鐘的步行路程。天氣好的時候,秦璐會「閑庭信步」般走著上班。「不僅能鍛練身體,還有足夠的時間和心情來欣賞周圍的風景」。但是,在北京,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一種「奢望」。

  早晨7:00起床,洗漱之後,吃前天晚上買好的早點。8:00出發,通常情況下,9:30到達公司。17:30下班,18:30分到達大望路。如果沒有特殊安排,秦璐一般在SOHO現代城附近找一個館子吃晚飯。晚飯過後,再搭乘公交車回家。偶爾她也會逛一下附近的商店或書店。

  但這個時間表,對她而言,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公司經常加班,一加班,晚飯只好在公司附近吃,回家的時間就沒準兒了。

  工作時間加上消耗在路上的時間,秦璐的私人空間和時間一再被壓縮。

  「平時我一點時間都沒有,活動範圍基本就是兩點一線。」咖啡館裡的秦璐一臉倦意。她說,經常有要好的朋友打電話說聚聚,可總是聚不起來。大家都很忙很累,路上又要花費兩個小時,想想就犯憷,「結果,感情越來越淡,朋友也越來越遠了。」

  休息日的時間,秦璐會「掰著手指」安排。週六上午習慣睡一個懶覺,補充一週的睡眠。下午,整理房間。週日也要睡懶覺,起床後才「給自己一點時間」,或看書,或購物。

  「家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秦璐說,除睡覺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做飯、接待客人、享受親情等,她現在這個家,基本不具備。除了偶爾煮粥、煮泡麵及在冰箱儲存一些熟食、飲料、水果外,廚房幾乎沒沾過油煙。

  伴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這個城市的居民,生活與工作的空間距離一再被拉大,連帶著也拉大了時間的距離。時間和精力每天都消耗在無止境的堵塞和擁擠之中,再加上一天工作的勞累,回到家,誰還有精力再奏響鍋碗瓢盆交響曲呢?

  家的功能越來越被簡化成只是睡覺的場所。回龍觀、天通苑、望京和通州等人口比較密集的超大社區,工作日早晨,人流從各個家中湧出,奔向四面八方。晚上下班,又從四面八方湧回社區,睡上一個晚上,次日,又開始週而復始的循環。北京人通俗地稱這些社區為「睡城」。

  無謂的消耗,在擠壓秦璐的私人空間和時間之際,也在擠壓著她的審美情趣。

  「小巷深處」的幽靜,「細雨蔥翠」的空靈,「古城素裹」的淡雅,京城的美景一開始就與這個總「在路上」的奔波者毫不相干。這個「素有審美細胞」的女子,來北京後,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心情,也沒有精力欣賞周圍的世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而在西安,她有大量的時間柳下垂綸、雪夜賞月。

  金錢上的壓力更無處不在。不斷飆高的房價,在挑戰每一個寄居者的心理承受極限。買房要承載還貸壓力,不買房又擔心房價節節攀升,這種矛盾心理,挑戰著每一個寄居者的理性選擇能力。

  今年4月,秦璐被迫選擇做了「房奴」。為此,她付出的代價是:2500元/月的銀行還款,300元/月的物業費,200元/月的水電費。僅房子一項,幾乎花掉她1/3強的薪水。

  「我基本上是月月光。」秦璐喝了一口茶,笑了。而她在西安的時候,雖然月薪遠沒有現在這麼高,但每個月都能節餘下一些,「每天尋思著錢怎麼花出去」。但現在,如果生病了,一個月不工作,她就不知道該如何過下去了。

  北京是個有未來的地方

  即便生活壓力如此之大,私人領域如此跼促,但北京依舊是流動人員的理想漂泊地,不少外地人就像著了魔一般迷戀北京。 火車站、汽車站、機場湧出的人群中,一些人就此留了下來,過起居無定所、漂泊不定的生活。

  《北京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06年年末,北京市登記的流動人口達383.4萬人,較去年增加26.1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4.3%。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的一位前官員介紹,根據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推算,這些流動人口中,有專科以上學歷的,不足10%。

  儘管沒有確切統計,高學歷人群究竟佔這個龐大的流動群體多大比例,但僅從秦璐的收入上可以推斷出來,大多數的流動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焦慮和忙碌,不會比她更加輕鬆。

  5年前,大學生秦璐「帶著夢想」、簡單的行囊,以及各種證件,隻身來到了北京。此前,生活在古城西安的她,對首都充滿色彩斑斕的想像。她始終堅信,「北京是個有未來的地方」。

  古老的紫禁城,人民英雄紀念碑,頤和園的石坊,圓明園的廢墟,北大的未名湖,清華的荷塘月色,筆直的街道,老胡同,四合院,這些新老北京的象徵,無一不印在她的腦子裡。

  不過,這些關於北京的印象,都是她從課本裡、電視上、媒體中,以及別人的談話中移植過來的。也正是這種重複的移植,加深了她對北京的嚮往。

  西安的天,總是灰濛濛的。一個陰霾的日子,下班回家的秦璐路過鐘樓,突然放聲大哭。

  「我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在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20年後的我。」秦璐說,待在西安那樣的城市,20年後,甚至更多時間之後,她的生活將不會有太大變化,也許會一成不變。而單調乏味、平淡無奇的生活,她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的。

  正是從那一刻起,她決定到北京「混」。

  沒人知道,究竟有多少「混」在北京的人,懷揣著像秦璐一樣的夢想。但每個受訪者普遍看重的是,北京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高素質的城市,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就業機會、有無數選擇的理想漂泊地。只要自己「肚裡有貨」,不愁找不到工作。

  秦璐到北京前,她稱自己「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直到生活了數年,她才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是「可選擇的機會」,還有「相對公平的環境和良好的秩序」。而這些,是中國許多城市「相對欠缺」的。

  前些日子,她因工作上的一些手續問題,曾多次打電話到西安的相關職能部門諮詢。結果,「接電話的人總是不耐煩,還說不清楚,有些人乾脆就把電話轉到無人接聽的號碼上」。無奈之下,她動用了一些地方關係,才把問題弄明白。

  「辦事的成本太高。」提起前些天的惱火事,她的臉上出現慍怒的神色。她也曾就此事諮詢過北京的相關職能部門,儘管北京的相關職能部門無力解決,但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這一點讓她非常滿意。有親朋好友勸她回老家工作,承諾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輕鬆的生活,但秦璐一一回絕了親友們的好意。

  「我每天都在詛咒這個城市,卻從沒想到過要離開。就衝著職能部門的辦事效率和服務,我也不離開北京。」秦璐喝了一口果茶,愜意地說。

  戶口是個繞不過的坎兒

  5年前,秦璐帶著瑰麗的夢想來北京尋找未來的時候,只有憧憬。比如,在北京買一套大房子,買一輛高級轎車。

  她沒有考慮過,作為一個在北京發展的外地人,究竟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多少代價。她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她甚至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城市會不會接納她。

  「在青春年少的歲月,這些問題是排不上日程的。」秦璐說。

  置身北京後,她才發現,除了生活上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外,現實的北京與她夢想中的北京,還存在著不小的反差。比如,她發現北京高考學生的分數普遍比外地學生低,她自己的考分要在北京完全可以上一所非常好的大學,而不用蝸居西安讀書。還比如,她發現,有一些工作是自己完全不能做的,北京市保護一些行業禁止外地人介入。雖然她所在的工作圈子並沒有因為她的外地戶籍而排斥她,但她仍感到「不公平」。

  「我看重的是一種機會平等。」秦璐說。這個看起來包容大度的城市,有時竟封閉到讓她難以理解。外地人就業禁區以及北京市政協委員限制外地人進京的呼籲,更讓她感到不快。

  今年6月,秦璐因工作需要到香港,但《港澳通行證》必須回老家辦理。為此,她不得不耽誤兩天的時間,並為民航業貢獻了兩張機票。

  「同樣都是在自己的國家,為什麼非要設置一些人為障礙呢?」她重重嘆了一口氣,「都是戶口,戶口,戶口。」

  同樣也是因為戶口,秦璐的朋友,來自鄭州的李建軍目前正在做一個「艱難」的抉擇:回去還是留下。

  2004年,李建軍受聘於地處北京的某行業協會。這位在攝影界小有名氣的青年女教師,因為看重北京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決然告別丈夫和女兒,隻身到京城闖蕩。起先,聘用單位答應給她辦理北京市戶口。後因種種原因,戶口未能辦成。不過,這並不影響她努力工作,原因之一是她拿到了北京市綠卡(即《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按規定,持綠卡滿3年、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人才引進手續。

  「當時我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就拚命工作。」在北京工作的3年裡,李建軍在攝影界已頗有建樹。但即便如此,她的北京戶口夢仍然化成了泡影。「北京戶口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我考慮的主要是孩子的考學問題。戶口是個繞不過的坎兒。」

  李建軍到北京後不久,一次和丈夫電話交流時,丈夫透露說女兒現在的情緒很不穩定。她馬上意識到女兒到了青春期,身體發生變化,無法和父親溝通。

  「如果我不把女兒接到身邊,會影響女兒的身心健康。」李建軍說。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她也要將女兒帶在身邊。

  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除了高昂的擇校費和贊助費外,最重要的是,正在北京讀高一的女兒的知識結構問題。

  如果她的女兒繼續在北京讀書,高考時回河南,那她在北京所學的知識將無法應對河南的考題。當然,即使現在回河南,仍存在一個學籍問題,未來能否在河南參加高考,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有一點確定無疑:沒有北京戶口,目前肯定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這位攝影界有頭有臉的人,決定來北京之前,已經將鄭州的房產賣了。她和丈夫商定,等她在北京站穩腳跟,丈夫隨後就過來。因此,如果現在再回去,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女兒多次找我談話,問我怎麼辦,我都無言以對。小小年紀,本來是不應該承受這些的。」站在望京27層樓的家中,李建軍目不轉睛地望著窗外的風景。「網上有一些人正在呼籲這事。如果實在沒辦法解決,看來我只能回去了。」

  這個城市在逐漸開放

  2006年5月10日,北京公交一卡通正式啟動。不久後,秦璐買了一張。 從此,她和北京人一樣,享受到了出行的市民待遇。而在此前,公交系統推行月票。月票是北京人的專利,外地人無權購買。

  「省不省錢倒無所謂,關鍵是不能受這種歧視。」這位西安女子,骨子裡有很強的權利意識。「如果大家都機會平等了,反而我就不爭了。」

  「不過客觀說,北京也在慢慢地變。如果拋開成見,理性地對比一下,你會發現,這個城市在逐漸開放,在逐步改善著自己的形象。」秦璐說,「比如買車,以前只有有北京戶口的人才能上牌,現在有暫住證就可以上牌。再比如暫住證,可有可無,也沒有聽到有警察隨意攔住行人就檢查暫住證的事情發生。」

  秦璐的另一位朋友叫劉舒慧,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1998年定居北京之前,她在廣州和寧波兩個城市分別工作了一年以上,除西藏外,每個省區市都留下過她的足跡。

  在劉舒慧看來,廣州睜眼就是錢,而寧波總讓人擔憂治安問題。「北京就好多了,有濃厚的文化氛圍,有良好的秩序。我在這裡能獲得安全感和被尊重感」。

  定居北京後,她在北京新時代致公教育研究院從事公民教育、社區民主自治。2002年,她所在的機構與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北新橋街道一起組織並指導了九道灣社區的直選。

  之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規定,社區應設立社區代表會議,由社區內的本市居民、駐區單位和有固定住所、穩定職業的外地來京人員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按一定比例推選產生。

  這一關於外地人可以參與社區管理的規定,在2002年8月九道灣社區的直選實驗中,很好地得到了貫徹體現。九道灣直選實驗中,按比例產生了兩名外地來京人員的代表。他們可以直接參與社區的管理。

  「我認為,九道灣直選實驗中能有流動人口參與投票,並參與社區管理,對流動人口來說,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劉舒慧說,這表明北京在逐漸接納流動人口。

  2004年,北京市廢止了《北京市外地來京務工管理規定》等限制流動人口的行政法規。次年,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廢止了實施10年的《北京市外地來京務工經商人員管理條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副主任張引對此表示,條例的廢止「具有公民權利里程碑式的象徵意義,意味著公民權利時代的到來」。

  「我們應該看到,這個城市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它正在一點一滴修補著自己的不足。」劉舒慧說。

  北京多一些像我這樣調皮的傢伙會更好的

  與北京每個有納稅能力的市民一樣,秦璐每個月也照章納稅。具體多少錢,她自己也說不清楚,「財務都給我做好了,一分錢也不會漏繳」。當然,李建軍也在這個行列裡,因為要續簽綠卡,必須提供詳盡的完稅證明。

  像秦璐、李建軍等近400萬的流動人口,對北京的發展究竟意味著什麼?有學者研究顯示,2003年北京市全部流動人口對本市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27.96%。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流動人口對北京的貢獻不可小視。」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的一位前官員說,「隨著近兩年北京外來流動人口的增加,我估計這種貢獻會有增無減。」

  然而作為為北京做出不小貢獻的群體中的一員,身份問題仍然會時不時地困擾著秦璐:「說我是北京人吧,北京政府不承認;說我是西安人吧,我已多年不在西安生活了。」

  最終,秦璐自嘲地為自己想出一個巧妙的答案:「北京的外地人。」

  不過,在一些老北京人看來,如今擁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才是硬指標。此外,體面的衣著、優雅的談吐,這些外在的符號,也正在改變著北京人心裏對外地人的印象。

  「外地人也分三六九等。」一位曾供職於一家中央媒體、現已退休的老北京人說。在他看來,老北京人的心態很複雜,一方面,他們私底下認為北京的髒亂差都是素質比較差的外地人造成的,因此很排斥;另一方面,他們又對高層次的外地人另眼相看。

  不論北京市是否仍存在戶籍歧視,也不論當地人怎麼看待流動人口,秦璐已不像過去那麼在意了。「北京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嘛。大家其實都生活在外地人的圈子裡,只不過有些人有北京戶口,而我沒有而已。」她說,「只要能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有沒有北京戶口其實已經無所謂了。」

  至於能否像北京人一樣,享受地方的政策性福利,對她並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但劉舒慧卻很在意自己的這一切。她一再強調自己的「北京人身份」。

  「我納稅了,我參與北京的建設了,為什麼不能說我是北京人呢?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北京人。’儘管北京現在還不承認,但我相信它遲早會承認的。」劉舒慧在發給記者的一條簡訊中如是說。

  從1998年到現在,劉舒慧從來沒有辦過暫住證。每逢聽說居住地要查暫住證,她就躲到朋友家去。雖然被查到過一次,並為此付出50元錢的代價,但她一直固執地拒絕辦理。

  「我沒有必要暫住到祖國的首都。」她強調。

  從15年前,第一次到北京旅遊,用「審美的目光看北京」,到9年前,選擇移居北京,「嫁給這個城市」,用「建設者的目光審視北京」,挑剔北京,她正在完成從寄居者向首都公民的過渡。「我要幫著北京改掉自己的某些毛病。」她樂呵呵地說。

  她認為:「心態決定行動。」自己不能只滿足一個被動的參與者的角色,而要成為一個主動的建設者。「如果喜歡一個城市,選擇在一個城市居住,就有義務參與建設一個城市,就像建設自己的家一樣。」劉舒慧滔滔不絕,「不能持過客心態,漠視這個城市出現的問題,任由它壞下去。只有如此,這個社會才會更健全,更有秩序。」

  「北京多一些像我這樣調皮的傢伙會更好的。」這位來自呼和浩特的年輕人說著,臉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