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古井與名城相伴永存 部分古井正面臨消失的命運

發表:2007-08-30 1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有百多年歷史的妙高峰古井,至今仍被當地居民當成「救急井」。
  
  「濟南的泉,長沙的井」。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從一誕生起就與井結下了不解之緣,井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近期本報相繼報導了「妙高峰百年古井」的垃圾問題和營山巷社區發現白沙古井同根「兄弟」的消息。8月20日,青山祠社區居民又專程來到本報,呼籲要保護「妙高峰百年古井」。連日來記者採訪得知,長沙城區的古井正逐漸減少,1950年長沙城內尚有水井3446口,現在城區僅存水井94口,仍在使用的有26口,部分有上百年歷史的古井面臨消失的命運。
  
  令人欣喜的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於9月開始,屆時,長沙部分古井有望列入文物保護名錄。
  
  調查:百年古井前途堪虞
  
    位於第一師範附近的青山祠社區妙高峰巷,見到了被當地居民稱為「妙高峰百年古井」的古井。據70多歲的周桂英老人介紹,這口井是曾住在當地的胡志輝老人的爺爺挖的,而胡志輝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據此推算這口古井至少有100多年的歷史。據介紹,井挖出來後水如泉湧,這口井滋養了社區三代居民,大家都對古井心存感激。但隨著社區的開發,這口古井也面臨著遭填埋的命運,對此社區居民普遍不讚同。住在妙高峰巷30餘年的柳曉平老人對記者說,社區居民曾將古井的資料上報文物部門要求保護,目前文物部門正在調查古井的歷史。
  
  當地許多居民告訴,這口古井對他們的作用很大,由於妙高峰附近都是老社區,位於妙高峰山嶺上的房子,由於水壓不夠,在用水高峰期常斷水,居民便到古井打水。
  
  遺憾:古井消失速度加快
  
  長沙自古就是一個臨江多井的城市,除了像「妙高峰百年古井」這樣的井外,有數百上千年歷史的古井也比比皆是,尤以位於賈誼故居內的賈誼井歷史最為悠久,距今已有2182年歷史,號稱「天下第一井」。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舊城改造的開展,長沙古井消失速度也在加快。到1950年長沙市內共有水井3446口,且大部分在使用,而現在長沙城區僅存水井94口,其中已填塞、乾涸但井臺遺蹟尚存的古井有37口,井水尚好但廢棄不用的有31口,仍在使用的有26口。對於一批古井在開發中遭到損壞,這些熱心的市民要求將身邊古井列入文物保護名錄。但將古井列入文物保護名錄是一件嚴肅的事,必須依照《文物法》規定的標準組織認定。但可以肯定地說:古井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是長沙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保留的古井越多越好。
  
  觀點:「城市記憶」當保留
  
  關於長沙古井命運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城市規劃方面的專家——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陳飛虎。陳飛虎認為,目前我們的城市正處於「失去記憶」的年代,比如原來老長沙的石板路、麻石街現在幾乎不見蹤影,像這些「城市的記憶」就算花巨資重建也不可能達到原來的效果。就古井來說,目前它的實用功能確實在慢慢弱化,但是這些古井至少保留著兩、三代人的記憶,有些古井還深深融入了長沙地名之中,如水風井、伍家井等。
  
  記者瞭解到,現存的古井除了由文物部門保護的外,其他古井確實面臨消失的命運。對此,陳飛虎建議:一般來說古井所佔的地面面積不大,對一些大規模的開發並不會有太大影響,那為什麼不將古井進行修繕,讓古井成為新樓盤、新社區的一景呢。陳飛虎說,將開發項目與古井相融合,不但能更好地保護古井,也必定能提高新項目的文化內涵,特別是那些仍在使用的古井,更具有保護的價值。
  
  保護:古井認定參照兩條標準
  
  現在,市文物局正在對全市文化遺產保留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對古井的調查也不例外。他們認為目前市民對如何保護古井有個誤區,不少人認為一些井的年代很久遠了,應該作為文物保護;還有部分人認為只有列入文物保護名錄才能得到有效保護,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對於長沙城區這麼多古井僅僅靠文物部門來保護是遠遠不夠的,文物部門每年都要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以提高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現在人們對自己身邊的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就古井列入文物保護名錄來說,文物部門一般參照兩條標準進行認定:其一、看古井的外觀形制保存是否完整,建築形態是否代表某一時代的建築特徵;其二、古井自身是否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包括古井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及是否與名人典故相關等。
  
  市文物部門表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於9月份開始,到時將對長沙行政區域內包括古井在內的文化遺產進行詳細普查,組織認定一批有價值的文物。不過對古井的保護,包括社區居民在內的全社會都應負起自己的責任,大家同心協力留住我們城市的記憶。
  
  長沙為何多井
  
  據史料記載,長沙多井的原因與長沙獨特的氣候與地形地貌相關。就氣候條件來說,長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充足的雨水為長沙地下含水層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源。就地形地貌來說,長沙有3個明顯的特徵:其一、由紅岩白沙形成天然的地下含水層,地層中縫隙多,地下水源豐富;其二、丘澗交錯,為地下水的補給創造了條件;其三、南高北低,加速地下水的流動,長沙井水清冽異常,與地下水的不斷流動有很大關係。
  
  已故地理學家馮炎生將長沙地下水類型分為6個含水岩組:1.鬆散岩層空隙水;2.碎屑岩風化裂隙水;3.碎屑岩層間裂隙水;4.變質岩風化裂隙水;5.花崗岩風化裂隙水;6.碳酸岩溶水,其中以1、6兩個含水岩組含水較豐富,長沙地下水絕大部分水質較好,無色、無味、低礦化、弱酸性,不含有毒礦物質,適宜於飲用和釀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