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歷史中的小細節

作者:傅國湧 發表:2007-12-27 01: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七七"的烽煙,"八一三"的炮火,勝利之夜的狂歡,大好河山遭受踐踏的大恥大辱,民族危亡時刻的拔劍而起、浩氣衝天。八年抗戰,浮現在我們面前的印象往往是一些或碧血橫飛、或壯懷激烈的大場面。然而,歷史還有另外的側面,八年的漫長歲月,"流民圖"內外的普通民眾,他們的面容,他們的內心軌跡,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熬過那些殘酷的日夜,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好在還有那個年代知識份子留下的文字,大致上可以填補這些歷史的空白頁。無論是留在淪陷區的,還是萬里流徙去了大後方的,他們都一樣經歷了這場民族的大苦難,他們的生命一樣深深地捲進了大時代的漩渦裡。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

1940 年以後,西南物價飛漲,西南聯大的教授經常要為吃飯發愁。在文學史家余冠英家的餐桌上,連螞蚱也成了佳餚。語言學家王力辛酸地說:每到月底都要去打聽什麼時候發薪水,好不容易領到薪水,馬上舉行家庭會議討論支配方法,大孩子憋了一肚子氣,暗暗發誓不再用功唸書,因為像爸爸那樣讀書破萬卷也沒用,沒有太多想法的小孩子只恨自己不生在街頭小販之家。就是清華校長梅貽琦家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經常只能吃白飯拌辣椒,沒有青菜,偶爾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就像是過節。梅夫人韓詠華和潘光旦、袁復禮等教授的夫人做起了糕點,拿到街上去寄售,還特意取名為"定勝糕"。

在重慶歌樂山,女作家冰心除了節儉,還親自動手種起了南瓜,到了秋天,門口的南瓜熟了,天天都是南瓜飯、南瓜菜。他們家晚上往往吃稀飯,孩子們每頓飯都抱怨沒有肉吃,只有偶爾客人來,才會聞到肉香。

梁實秋在戰時寫下了著名的《雅舍小品》,所謂的"雅舍"不過是鄉下的茅舍。"窗戶要糊紙,牆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顫悠悠的吱吱作響"。老舍穿上了斯文掃地的衣服,灰不灰,藍不藍,老在身上裹著,像個清道夫。香菸的牌子一降再降,最後抽的是四川土產的捲煙,美其名為雪茄。文學界的朋友聚在一起時,能到小飯館裡吃一碗"擔擔麵"就覺得很美滿了。

不願從政的胡適做了戰時的駐美大使,經濟也很拮据,一生大病,住院費就要向朋友借。他的薪水每月 540美金,除了自己在美國的開銷,還要負擔在國內的夫人生活費,及兩個兒子的教育費。在寫給夫人的家書中,他幾乎每封信都要提到錢,很注意節約,衣服不講究,茶葉不買頂貴的。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當孔祥熙送他一筆錢付醫藥費,理解他的朋友知道他不會收的,後來退還了。大使有一筆特支費,是不需報銷的,可是他分文未動,等到卸任時原封繳還國庫。

鄭振鐸一直沒有離開上海,堅守在"孤島"上,一面在暨南大學任教,一面大量收購舊書。當他知道日本人也在收購舊書,特別是地方志等文獻時,這位精通版本學的學者更迫切地要搶救、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孤島"淪陷,他才被迫卸責,過起蟄居生活。他曾寫過告別暨南大學的《最後一課》:"這一課似乎講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晴朗,語音裡自己覺得有點異樣;似帶著堅毅的決心,最後的沉著;像殉難者的最後的晚餐,像衝鋒前的士兵們上了的刺刀,‘引滿待發'。 "

我常常覺得,正是細節才真正讓歷史變得血肉豐滿,如果缺少這些細節,歷史就只是一個輪廓,一片森林,大輪廓中模糊的影子會在這些活的細節中漸漸清晰起來,森林裡每一棵不同的樹、每一棵不一樣的草,都會舒展開自己的生命,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段活的歷史,一個更加逼近真實的世界。總是片面強調歷史的某個側面,會使我們失去把握歷史豐富性、多樣性、複雜性的能力,歷史是由生活構成的,生活無往而不在歷史之中,那些透過生活細節看到的歷史也往往更可信。



来源:國家歷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