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中國佛教商業化 成精神消費

發表:2008-01-15 08: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佛教漸趨興盛反映中國人對心靈平靜的渴望,官方共產主義中的無神論已沒人理睬。在經濟取向的社會裏,佛教寺廟也不再是清修地方,在中國佛教商業化已成為精神消費。

中國在經濟改革中使產生了一些中產階級,具有相當的財力。他們在物質上的所有,例如寶馬、鄉野別墅、LV服飾、高檔電子產品等已經無法滿足他們內心的需求。在追求快樂聲光刺激生活後,他們感到內心的空虛,反而走向佛教中對物質慾望的排斥,同時生命的短暫使得他們欲求心靈上的平靜。
一位中國牧師在與瑞典駐上海記者的交談中說,現今中國物質發展迅猛,但是很多人都在尋找精神世界。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很多都對基督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來參加假日禮拜。

《商業週刊》在其相關報導中說,北京崑崙畫廊2007年12月初開幕,聚集了一些房地產、股市大亨和身穿明牌的名人。在開幕酒會上人人手拿凱歌牌和瑪姆牌香檳,欣賞會場上的明代佛教雕塑和15世紀的卷軸繪畫。老闆說每年都有數百萬以上的佛教徒,他們當然希望在家中擺放佛像,讓自己內心平和。

在經濟取向的今天,佛教商業品牌化在中國興起。中共建政以來,文化大革命和歷屆運動搗毀了大大小小寺廟和文化積蓄,鼓吹無神論,但一般老百姓的信仰仍深深蘊藏在他們內心,一些信眾默默地在家中設案拜神。然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開放經濟准許個體經營,雖然在意識形態上仍然固守馬恩列斯的那一套,但在具體做法上已不遵循共產主義理念,而以中國式社會主義自稱,此後宗教信仰就在鄉間復興,農民開始翻新他們的信仰寺廟,在那裡燒香祈福。中國人內心精神需求消費,讓一些商人開闢一條商業與精神信仰兼顧的事業,致使佛教走向商業化。

在中國大陸佛教商業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海海上觀音、天福集團中華佛教二千年寶典、祈福中華、少林藥局等。"商人們"以行善捐款、建廟立像捐款和購買佛教文物精品、護身符等,使在經濟競爭中的雅皮士(yuppy)〔註:即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都市中具專業技術、收入高、生活優適的年輕男女〕以精神消費方式得到心靈的抒解。

一些傳統人士不滿佛教變得如此勢利,如寺院與政府高官聯合賺錢、寺院與旅行社發展觀光事業等,人民大學宗教學教授玄方(Xuan Fang,音譯)表示,商業化是中國佛教最危險的趨勢之一。和尚不再修行,而只是一個穿著古裝經營寺廟觀光景點的服務人員。然而宗教信仰並非等閑物質和金錢消費,而是打自內心對神佛的尊敬。修行者以神佛經典作為例行生活準則,對名望、金錢利祿、物質享受的淡泊都是修行的項目。中國佛教商業化,必將越來越使得人們對佛教真正內涵的理解失之千里。


来源:EPT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