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突發事件的中國式三部曲

作者:施化 發表:2008-02-03 09: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就在全國範圍的年突發事件高達十萬起,國務院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人們談"突"色變的時候,老天不照應,從一月下旬至現在,半個中國爆發了非典以來最大的一次全國性突發事件:雪災。這次雪災的受災面積多達十七個省市,波及人口七千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並且,由於雨雪和寒潮的繼續,災情還在繼續擴大,潛在的惡性事件還將繼續發生。

大災當前,主要的注意力當然應該是抗災救災。許多身在災區第一線的人苦不堪言,發一點牢騷,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在網上看見大量的國家衛士即時站出來為國家護短,說什麼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純屬天災;世界各地都有雪災,無法避免;國家有國家的難處,老百姓應該多擔戴一點,等等,心裏就堵得慌。

很多人似乎不理解,為什麼一碰到災難,人們就責難國家?要知道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國家是幹嘛的?國家是平時老百姓用自己的心血一寸一寸養殖起來,供在那裡,以防萬一天有不測,可以指望依賴的東西。打一個比方,就像是中國農民的養兒防老,絕不是養癰為患。

當然,現在中國政府已經出動五十萬官兵,幫助清通道路,運送救濟物資。雖然行動遲了一步,還是好的。不過作為幾十年如一日地供養政府供養官兵的百姓,是不是就該因此滿足,自認倒霉呢?即便被人伸著拇指誇獎有忍耐力,滋味也不好受。

記得在建國初期,國家不斷地教育國民,因為國民黨反動派運走了大陸的黃金,所以國家底子很薄,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每個公民束緊腰帶,咬牙堅持。這也就罷了。後來又說,毛澤東思想是精神原子彈,大地震不要緊,只要有紅寶書,一切困難都挺得過去,因此大家再挺一次。可是現在不同了。現在是幾百年一遇的盛世,國家已經進入世界四強,外匯儲備佔世界首位,奧運會的時候將成為世界仰望的中心,現在再也不能吃空心湯團了。

設身處地為70萬陷在廣州火車站的農民工想想。一年到頭地勞作,好不容易省下幾個錢,終於有機會將見到老母愛妻幼子,享受天倫之樂,可是一場大雪,就被迫放棄這一切,還不吃不睡受寒受凍站上五天五夜。換了是你,有什麼感受?即便有軍隊送來帳篷大餅,又能解多少心中的怨憤?

中國式的突發事件有中國式的應付辦法,歷來如此。具體來說是三部曲。第一部先隱瞞消息,不能全瞞也把擴散範圍縮小的越窄越好。第二部是調動軍隊。這一招很管用,軍隊來了,看見有人和自己一同受難,心情一定好一些。而且有了軍隊就不怕發生騷動。第三部就是事後遺忘。好在中國人健忘,教都不用教,好了傷疤忘了痛。有的國家把發生過的重大突發事件當成週年來記憶,每年的這一天提醒人們一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則希望大家忘得越乾淨越好,最怕的是紀念唐山大地震,非典之類的事件。最多有一兩個倒霉官員出來替罪,甚至都沒有,大家便就心安理得地等待下一次突發事件。然後又是三部曲......

美國有一次911,可是人家到目前還沒有再次恐怖襲擊的記錄。鄰國阿富汗已經被國際視為失敗國家。現在到了檢驗中國國家職能,而不是任憑少數人忽悠的時候了。國家的底子已經不再薄,國家的機構龐大已經成世界之最,國家官員也不再是泥腿子,都成了博士碩士,該按照世界通行標準來檢測這個國家是不是合格,有沒有失職了。

國家不是僅僅用來收稅收管理費,建造高樓大廈裝點門面的。國家的職能是保證各級官員盡職守責,滿足國民平時和受災時的基本需要。如果災害一旦發生,就要不惜一切力量,把損失減到最小。並且及時總結教訓,調整適應,制定制度,增加投資,保證下一次不發生同樣損失。同樣是風雪寒流的襲擊,去年在膠東半島已經有過一次,今年的山東又是受重災省份。請看一下近年國家的突發事件記錄:踩踏車禍中毒事件頻襲孩子;禽流感再掀波瀾;松花江水污染引世界恐慌;黑龍江龍煤礦難 171人遇難;廣東北江污染部分城市停水;江西瑞昌九江發生5.7級罕見地震......夠了,老百姓不能再沉默了。

說得倒容易,你來試試看?呔,連說都不准,還讓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