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國自由文化獎」頒獎儀式開幕辭

作者:袁紅冰 發表:2008-04-10 12: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來自中國大陸、日本、瑞典、德國、澳大利亞、美國,及臺灣的作家、學者相聚臺北,隆重舉行「一屆中國自由文化獎」頒獎儀式。接著,還要舉行中國苦難文學研討會。



我代表「中國自由文化運動」,對各位代表與嘉賓的光臨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此次會議的舉辦,得到臺灣學者的鼎力支援。在此,請允許我向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拓先生,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張清溪先生,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李炳南先生,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丘榮舉先生,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酉潭先生,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宋國誠先生,臺灣中華大學曾建元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明居正先生致以誠摯的謝意。沒有你們的熱忱幫助,這次會議不可能成功舉行。



在當代中國,自由是艱難的,心靈是艱難的,詩也是艱難的。有一位身處中國大陸的友人,將他的一生獻給詩的自由創作。他是一位寫詩的人,因此,他為詩承受了終生的艱難。



可是,進入暮年後,他卻對我表達了一個熾烈的願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聽到這個近似遺囑的願望,我只能默然無語,悲憫之意也如冬晨之雪霧漫天湧起。



一位終身寫詩的人,他生命的最後激情竟然不是對詩意之美的忠誠,而是對世俗榮耀的嚮往。他不僅貶低了詩,也使他原本艱難而高貴的一生蒙受恥辱。直視這樣的生命悲劇,我除了默然,又能如何?



諾貝爾文學獎確實是西方語言文化範疇內的一種崇高榮耀。榮耀就在於她試圖獎勵自由創作的心靈。不過,迄今為止諾貝爾獎畢竟只屬於西方語言文化,而與東方語言文化無關。原因很簡單: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構成是西方文化的,它對中國語言文化沒有充分理解,也沒有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命運的深刻關注。在此情況下,一個中國詩人將諾貝爾文學獎視為終極追求,就既侮辱了他自己,也侮辱了中國自由文化的尊嚴。



詩意之美,只以超凡脫俗的心靈為依歸。渴望被獎勵的人,沒有能力,也不配成為詩人--詩人至少應當只把愛戀許給世俗之上的美。因此,一個終生寫詩的人,一個為詩而承受終生艱難的人,竟然渴望世俗的虛榮獎勵,又怎麼能讓我不感到悲憫。



中國古文學曾以其絕世之美輝煌千古。但是,環顧當今之世界,各種文化獎令人眼花繚亂,卻沒有一個屬於中國自由文學。這正從一個角度表述出中國文化精神瀕臨滅絕的悲劇。當然,中共暴政及其御用文化機構設立了種類繁多的獎項,但那是為獎勵文化奴隸而設,與自由人無關。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中國大陸有一位女思想犯被暴政處決。為了不讓思想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說出自己的思想,臨刑前獄吏用竹籤穿透她的舌頭和下顎。正是這位思想犯給人間留下一句悲情千古的遺言:哪怕我對著鐵鑄的牆咳一聲,也可能得到回音,可是我對著活人千萬遍的呼喚,卻猶如面對死人。



這位女思想犯遺言間迴盪的悲愁與絕望,同時也屬於所有中國自由的心靈。為中國文化復興而揹負如山的痛苦,行進在苦難命運間的精神聖徒們,值得歷史的崇敬。

《國際學者基金會》設立《中國自由文化獎》的初衷,不是用於獎勵渴望被獎勵的人,而是願通過《中國自由文化獎》,向為復興中國文化的事業歷盡艱辛並創作出精神價值的知識份子,表達無尚的敬意。同時,我們也祈願,《中國自由文化獎》能為重建中國文化的尊嚴,作出不可取代的貢獻。



二零零七年第一屆中國自由文化獎已經完成評獎程式,頒獎儀式此刻正在進行,但是,許多獲獎者卻被剝奪了參加頒獎儀式的可能--法學獎獲得者高智晟失蹤於中共暴政鐵幕的陰影之下;人權獎獲得者胡佳被關入黑牢;詩歌獎獲得者江嬰、政論獎獲得者周勍由於當局的重重阻撓,而無法成行,更多的人因秘密警察的恐嚇威脅而難以赴會。



這一切都告訴世界,中共暴政--共產主義運動最後的巴士底獄,依然竭盡所能,企圖囚禁自由的靈魂。然而,鐵鏈鎖不住浩蕩的風。自由思想者用血淚書寫的獻給自由的詩篇,必將被歷史銘刻在中國文化復興的記功碑上,並流傳千古。



《中國自由文化獎》追求的全部價值在於:以自由的名義,重建中國文化的自信與尊嚴。



謝謝大家。



「中國自由文化運動」首席委員 袁紅冰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