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欺騙比反貪官更重要(圖)

作者:航億葦 發表:2008-07-16 01:3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社會腐敗有些嚴重,很多人對貪官恨之入骨。可貪官形成的社會基礎,國人關心並不足夠。其實,貪官的出現不過是社會的表象,真正的原因在於民主、法治、新聞自由等不到位。而民主、法治、新聞自由進展不盡如人意的重要一點,是謊言大行其道。說謊與法度等廢弛相互作用,令我們的國家陷入空前的誠信危機中。

在政績上說謊,報喜不報憂,由來已久。幾乎歷朝歷代,最善於欺騙的,就是官場人物。最甚的是某些昏庸的君王,習慣了聽好話,哪怕敵兵已襲擾京畿,也不願聽一句真話。對付說真話的人,昏君的做法是殺頭或貶官,鬧得朝正一片灰暗。1949年之後,我們又有因為大面積謊言傷筋動骨的歷史教訓。畝產萬斤、十幾萬斤到幾十萬斤的"大躍進"謊言,直接的後果是形成1959-1961年間的大飢荒。可我們一些人居然長期不承認這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原本餓死多少人通過調查是可以弄清楚的,但如今的似乎只有學界猜測性研究。全國餓死人數據,從幾百萬、一千萬、三千萬到七千萬,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

而今,官場說謊之風並沒有得到有效治理。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惡劣欺騙,仍然能讓某些欺上瞞下的官員獲得無限的好處。1978年之後,中國社會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欺騙景觀。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是過去那一套,多報產值,多報農民收入;但在經濟發達地區,卻又反過來,少報產值,少報當地各種各樣的收入。這弄得中國的GDP數字,不清不楚,只有一個大概數。有一些重要數字如果變成與官員的官位直接相關的,那會形成更可氣的虛假。如一些地方礦難死亡人數,就要拚命隱瞞。再如計畫生育的數字,常常與人口普查相差甚遠。而且就是嚴肅的人口普查數字,也常常隨意填報。這樣,中央很難掌握全國的實際情況。可中央偏偏又要依靠不靠譜的各類經濟數字做重大決策。在國家經濟狀況尚可時,倒也沒有什麼。就怕到了經濟形勢到了重要十字路口,卻由於基本經濟狀況不明,中央無法做出正確的重大決策。那樣的話,舉國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就很難避免了。

中國一直是比較官化的國度。選官從原來的"舉賢"轉變為後來的"科舉",是因為"舉賢"實在不可靠,作假的太多。"科舉"比"舉賢"進步,但漸漸地,也被作假毒害。歷史上,科舉作弊花樣繁多。主要有行賄、找人替考和考場挾帶等方法。一位姓郝的飯店跑堂,大字不識,卻通過科舉做了官,並且做的是主考官。他是河南人,眼見老闆的兩個智障兒請人做搶手考中舉人做了官,他就偷了老闆的錢買槍手替考,結果"考"中了,拿到了烏紗帽。作弊偶有被人揭露的,帝制時代處理倒頗為嚴厲,魯迅祖父就因科考作弊被暴露,弄得一家從小康陷入貧困之中。但通常高官子弟作弊,就是有人舉報也得不到查處。

比"科舉"進步的應當是"民主"。但中國廢除帝制後,民主之路步履維艱。在科舉取消後,先是受軍閥強權政權干擾,後是受戰亂蹂躪。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的選官制度主要仍在"舉賢"和"科舉"兩種思維傾向中徘徊,沒有大膽的民主思維。只不過舉賢是通過人事組織部門操作,與過去帝制時代有些區別,科舉是1980年代重新開始,漸漸半制度化。但舉賢容易流於長官意志,給某些一把手賣官提供了土壤。科舉雖然與帝制時代不那麼相同,但新的流弊又正在重複舊時代的路子。看看書店裡擺滿的考試書籍,過去的八股文就開心地笑了。

舉賢和科舉本身,都有可取之處,先進發達的社會也適當採用。但前提條件是要真實,沒有假的。只有民主社會,群眾都成為監督者,讓作假者無所遁形,這些個方法才有發的效用。民主選舉一縣官,縣官按自己的意願組織領導班子,這實際是變相的舉賢。職能部門的官員,則通過公開招聘的辦法錄相,這是變相的科舉。

如果官員在陞官時就弄虛作假,那誰能指望這官員上任之後還能廉潔奉公?選官的時候沒有欺騙,官員上任後也不允許他們有欺騙,那麼,中國的官場之風何愁不正?

當然,一些人得以靠欺騙陞官,並不全怪官場。中國的假文化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學校賣真的假文憑,學術造假,假冒偽劣商品盛行,對於假的東西,大家都不當回事,憑什麼當官的人一定不可以弄虛作假?要消滅假文化,一靠社會制度,一靠真文化。在先進國家,沒有聽說抄襲大王的書籍可以暢銷,在中國,抄襲大王卻可以成為明星級作家。如此不正常的狀態,怨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