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日看中國近30年經濟發展真相

發表:2008-10-01 09: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櫥窗式經濟發展模式的背後,中國經濟隱含巨大危機。(Getty Images)

1978年11月,中國經濟開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讓全世界矚目。2008年11月,是中國改革開放滿30週年的日子。回首這30年,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可能心裏都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情。

這30年中,中國經濟增長了九倍,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中國現在持有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並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很多發展專家和理論家都在鼓吹"中國發展模式",商人也對這個有著巨大發展潛力的市場垂涎欲滴。

然而,具有指標性的上海A股,已經從2007年10月份的最高點6,124點跌到現在的2000點左右,跌幅高達60、70%,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人驚詫。一億左右的股民被徹底套牢並付出血的代價。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的股市如此劇烈下跌,說明中國經濟出了大問題。

根據中國官方報告,僅今年上半年就有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導致超過2,000萬工人失業。當然,實際數字更為驚人。僅從中小企業大幅度的倒閉來看,說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始顯現,這種局面一定會產生連鎖反應波及到大型企業。

那麼,中國的經濟狀況實際到底如何呢?什麼是中國經濟的真面目呢?

中國經濟增長的悖論

儘管很多人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持懷疑態度,但中國的經濟在快速增長這卻是不爭的事實。那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引起如此之多的爭議呢?

美國新橋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單偉建2003年在‘財經'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經常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卻是最沒有效率的經濟體。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同時又是最無效率的。

單偉建說:"沒有效率的經濟有可能實現真實的增長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儲蓄率,第二是人為的資本控制。假設公民因為某種原因停止儲蓄,銀行沒有多餘資金對企業投放時,增長就會停止。如果允許儲蓄流出國境,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增長也會停止。"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像是一個服用了興奮劑的世界冠軍,銀行通過浪費居民儲蓄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是以長期健康為代價的,是不能持久的。中國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此高投資水平、高資源消耗、高浪費、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經濟成就的代價越來越高。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高儲蓄和低工資

在中國,由於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老百姓出於養老、醫療等原因積累了大量預防性儲蓄。同時,住房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也使相當多的大眾儲蓄資金用於買房、子女教育,導致中國的儲蓄率一直在40%以上。而根據歐盟委員會2005年的數據,美國、日本和歐盟的私人儲蓄率分別為4%、11.5%和 11.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曾在世界國際商會的發言中稱,中國擁有世界最高的國民儲蓄率,這是支持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經濟學家勞倫斯·克里寇夫(Laurence J.Kotlikoff)甚至認為,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正在走向破產之路,未來能夠挽救全球經濟免於崩潰的將是中國的高儲蓄率。

中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工人的超低工資。表面上,中國的平均工資也一直在增長,但其實大部分流向了壟斷行業和高管人員,直接製造產品的工人工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

花旗銀行在其最新一期《宏觀中國》研究報告中指出,若不考慮中國製造業勞動力比美國遠為密集的因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富士康事件"發生後,美國蘋果公司和英國金融時報先後來中國的調查顯示,富士康公司15萬打工妹每天工作15小時以上,月工資不足50美元,還不到美國同類工人2小時的工資,就是這點兒工資還經常不能按時拿到。

著名社會經濟學家何清漣女士指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有兩個因素,第一是依賴於中國的血汗工資制,中國的血汗工廠世界聞名,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中國勞工更低廉的勞動力了。廉價產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依靠中國為他們承擔環保成本。

比如在中國生產一雙鞋的成本,加上運費與各種中間環節費用,只要三到四美元。而西班牙生產一雙同樣的鞋子就要二十美元左右。那麼這中間的差價到哪裡去了?除了勞工工資低廉以外,主要就是環保成本。比如說鞋子需要皮革,而皮革是一個高污染產業,在國外工廠要付出大量的排污費與其它治理污染的費用,而現在大量的污染都留在中國了。


2008年9月28日,天津空中客車製造廠的開幕典禮。(Getty Images)

中國經濟增長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

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目前佔世界GDP的約5%,然而卻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鋼鐵和棉花,以及將近一半的水泥。2005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20億噸)比美國、印度和俄國的總和還要多:十年前,中國還是一個完全的石油出口國,而現在已經變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2004年12月10日在"環境與循環經濟國際研討會"上提到,中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榨取性的過度消耗甚至浪費的基礎之上,並往往以犧牲環境和犧牲後代的機會獲得。對於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生態環境窘境,中國環保總局承認:中國45種主要礦產15年後剩下6種,5年以後 70%以上的石油依賴進口;無論在全球範圍內還是局部範圍內,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氣和水的污染物濃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損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農業收成的損失。根據中國國家環保總局和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空氣和水污染使中國損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 20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有三分之二的中國人呼吸著不達標的空氣。儘管到處水源短缺,但中國一半以上的河流污染嚴重,四分之一因為污染過重而無法用於工業和灌溉。大約3億中國人民缺乏清潔的飲用水。中國的土地資源同樣短缺:58%的土地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區,只有五分之一的耕地屬於優質土地。

權威雜誌《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經濟投資過度,投資佔GDP比率高達40至45%,沒有一個經濟體可以承受。改革開放30年,經濟增長了6倍,而資源的消耗卻增長了幾十倍。如果算上生態成本,中國經濟增長將為負值。所謂的"先進生產力",正是揮霍本已面臨枯竭的生態資源而拼出來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是無法持久的,也是世界和後代子孫都無法承受的。

中國經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卻唯獨犧牲了中國人民的福利,不僅是犧牲了這一代人的福利,更可怕的是掏空了子孫後代的資源和環境基礎。

2008年9月29日,32屆成都房地產交易會上。目前房價的下跌已成普遍趨勢。(Getty Images)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

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所以經濟效率低下,作為主體的國有經濟虧損狀況也一直沒變。

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黃亞生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Tarun Khanna教授於2003年7月24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儘管來中國的外國投資已超過印度的10倍,且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高達GDP的 40%,而印度的儲蓄率只有24%,但在過去10年中,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實際上大約為7%,而印度的年增長率則為6%。這說明,與中國相比,印度的資金利用得更有效率。

其實不光是資金利用效率問題,兩國經濟發展模式有著顯著的差別。中國的經濟增長靠的是外資和出口,而印度則靠的是內資和內需。這就決定了兩國發展潛力和後勁的不同。

對印度經濟貢獻最大的是包括信息產業在內的服務業,佔GDP的50%。而中國則主要依靠製造業的出口來支撐經濟發展,出口產品主要是缺乏技術含量的低級加工產品,如玩具業、制鞋業與紡織業,憑藉的優勢是廉價的中國勞動力。這都是犧牲國人利益換來的,如果中國經濟不能實現轉型和提高效益,生產越多,中國人就被剝削得越厲害。

中國因為普通百姓的收入不高,造成長期內需不足,經濟不得不高度依賴出口,風險增加。目前中國經濟對外貿依存度約為60-70%。這種依存度隱藏著非常大的風險,因為外界因素的問題就可以引起中國經濟的震盪。

四川一工人正在焊接造房。汶川地震對四川建築提出更嚴格的要求。(Getty Images)

這一切惡果的根源:權力市場化

權力市場化是改變中國財富分配格局的起始點,也是理解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一把鑰匙。它貫穿於價格雙軌制、股份制改造、房地產開發以及國有企業產權轉讓等一切經濟活動中。權力市場化像一頭貪婪而凶猛的野獸,幾十年間一刻不停的啃噬著中國社會上本已單薄的公義。在經濟生活中,本來應該服從於市場和經濟規律,並且受法律監督的機制現在人為的被權力所控制,而這種權利的參與就一定會導致權力被用來獲得利益。

改革開放三十年,誰始終是贏家?誰先受益後受損?誰成了受害者?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一開始就失去了正義的基點,而後引發的各種問題再加上它在改革過程中一直犧牲老百姓的利益為其權力集團牟利,使社會公義在中國一步步泯滅殆盡。

2007年,在中國學界所進行的一項極其富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研究,就是對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間的關係的研究。調查研究發現,目前中國社會內部的灰色收入,高達4-5萬億,主要來源於五個渠道:行政審批、金融腐敗、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壟斷行業收入。

目前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富人,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私人企業家只是很少數。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著權力或直接、間接與權力有關的人。這也恰恰是人們對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強烈不滿的主要原因。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

中國的所謂改革,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的實質就是向社會甩包袱,把改革的負擔,改革的代價全都由加在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到最後一定是大欺小、強欺弱這樣的結果。

自由經濟鼻祖亞當斯密認為,如果市場競爭不公平,如法律偏袒某些群體,存在不誠實的契約、不公平的銀行操作和操控價格的陰謀等,造成壟斷,那麼"無形之手" 是無法起到有效率和公平地分配經濟資源的作用的。亞當斯密堅決反對各種壟斷和伴隨而來的權力濫用,這才是他理想中的自由經濟的真義。
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對外貿易。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周天勇披露,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相當大部分,是控制在海外經商留學的高幹子女配偶手中。據有關報告披露,截至 2005年底,僅海外高幹子女親屬經營的中國進出口貿易每年就達一千多億美元,擁有財產六千億美元以上,海外定居的高幹親屬子女已經超過百萬,其中高幹配偶子女有二十萬人。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精英(親屬)、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加入外國國籍,中國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將會越來越深的陷入外資的掌控之中。

"少數人掠奪經濟增長的果實,多數人承擔社會改革的成本"是中國跛足和變態經濟發展的直接後果。"把財富帶走,把GDP留給中共,把污染留給中國,把盛事的感覺留給中國人民",就是中共主導的資源耗盡型出口型經濟的真實寫照。

中國股市面臨巨大危機。(Getty Images)

危機四伏的財政、金融

1997 年後,中共通過發行國庫券等方法進行擴張性財政支出,大舉上馬各類"面子工程"。為此,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從1997年的560億飆升到2002年的 3000多億。江澤民在1999年慶典,一共花掉了1800億人民幣。一個"國家大劇院"花費30多億,一架"空軍一號"專機花費9億。但政府財政總收入中的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開支的比例卻低的可憐,中國是7.4%,而美國是42%,英國49%,加拿大則高達52%。

據衛生部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目前全國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農村人口無任何醫療保障,中西部地區約80%的人,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超過50%的農村中小學基本運行經費難以保證,超過40%的小學使用危房,40%的小學缺少課桌板凳,接近40%的農村小學交不起電費,有電也不敢開燈。

讓我們再看聯合國對世界醫療體系的兩項排名,一個是醫療衛生體系的實際效果的排名,總共排名國家是192個國家,中國排在144位。第二個是醫療體系公平性排名,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排名是188 位,是倒數第四名。也就是說中國的醫療體系是最貧富分化的,中國連很多非洲國家都不如。

中國的銀行也是危機重重。據世界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估算,中國銀行的壞帳比例在45%,也就是說老百姓的銀行存款有一半都打了水漂。美國著名的布魯金斯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拉迪警告,中國大陸的公共債務和銀行壞帳的增加已經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龐大的不良貸款與政府借款,將拖累大陸金融體系,中國大陸隨時可能發生金融災難。

資本外逃是金融業的另一大特色。貪官們對於中共了無信心,貪污了錢首先都想要存到國外的銀行去。資本外逃率是出逃資金佔引進資金的百分比,中國的資本外逃率 1993年以前是52.3%,以後逐年增加,近年來某些年份的資本外逃率甚至高於100%。朱鎔基承認外逃資金累計2000多億美元,僅2000年一年外逃資金就達480億美元,超過當年外商對華投資的407億美元。

曾經被引以為豪的巨額外匯儲備最終被證實成了燙手的山芋。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被消化的過程中造成中央銀行被迫發行八倍於此的人民幣將其買入,而這八萬億人民幣再通過商業銀行系統的層層放大作用,幾倍於八萬億人民幣的資金如潮水般衝入中國經濟系統,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地產、股市價格飛漲,水、電、煤等公共產品輪番漲價,國民生產總值一路竄升,人民幣實際購買力嚴重下跌,而通貨膨脹真正衝擊的是已經在艱難維繫生計的低收入階層。

也許有人說,中國金融問題如此嚴重,那為什麼美國、歐洲發生金融危機,而中國還好好的呢?其實這裡的唯一原因還是中國的高儲蓄率,如果中國的老百姓像美國人那樣對房屋貸款斷供的話,都去銀行取錢的話,中國的金融危機將比美國不知道要深重多少。

難怪有人感嘆:

我們失去了公平,我們沒有得到效率;
我們失去了理想,我們沒有得到現實;
我們失去了"魚",我們沒有得到"熊掌"。
這些難道靠所謂"深化改革"就能解決嗎?
對中國來講,到底什麼是"根本意義上的經濟發展"?


来源:大紀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