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學發展史(圖)

發表:2008-12-09 17: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人幾千年來在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

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藥學有數千年歷史,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

由於藥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 365 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 452∼536 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 365 種,稱為:《名醫別錄》。

每藥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為了適應形勢需要,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稱為:《唐本草》!

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 114 種,於顯慶四年(公元 659 年)頒行,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

《唐新本草》載藥 844 種,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是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以後每隔一定時期,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便有新的總結出現。

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到了北宋後期,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

「唐慎微」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併,增藥 500 多種,井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作為官書刊行。


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公元 1518∼1593 年),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家,稿凡三易】。

「李時珍」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綱目》,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書載藥 1892 種,附方 11000多個。李時珍在這部書中,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的藥物知識,並作了很大發展!

他改繪藥圖訂正錯誤,並按藥物的自然屬性,分為十六綱、六十類。每藥之下,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藥物等項,體例詳明,用字嚴謹,是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也是中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

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採藥,遠窮僻壤遍詢土俗,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對藥物進行實地考查、整理研究,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痛斥方士之邪說,糾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藥物品種和藥效方面的錯誤,才使《本草綱目》一書,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平。

《本草綱目》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藥 716 種。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

其餘如:地方性的 ─《滇南本草》(明·蘭茂)

專記外來藥物的 ─《海藥本草》(唐·李殉)。

記載食物療法的 ─《食療本草》(唐.孟銑)

記載救荒植物的 ─《救荒本草》(明·朱橚)

側重藥物鑒別的 ─《本草衍義》(宋·寇宗黃)

側重藥物炮炙的 ─《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

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

前者記載植物 1714 種,後者描述了植物 838 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中國古代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東晉葛洪的 ─《肘後備急方》

唐·孫思邈的 ─《干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

宋·陳師文等所編的 ─《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明·朱橚等的 ─《普濟方》... 等,不勝枚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鹼」、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鹼」(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櫱鹼」(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人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在海外,科學家們讚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而這些道德崇高的古代醫學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依然望塵莫及,由此可見,「中國醫藥學」是炎黃子孫最珍貴的一筆資產了!

来源:中國歷史文化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