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中國電子行業工人的艱辛

發表:2009-01-03 19: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大量的平面電視機來自中國工廠

歐洲北美銷售的電子產品大多在美國設計、在中國製造。這些產品的價格不斷下跌,要不了多久,消費者就會發現,剛買的手機或電腦等產品又買貴了。但歐美消費者很少知道製造這些產品的中國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聖誕節前,香港的一個非政府組織來到德國,向德國媒體介紹了中國廣東電子工廠工人的艱辛。焦點週刊做了如下報導:

"香港這個組織走訪了兩個企業,那裡分別有七千和四千人工作,他們為戴爾、聯想和富士等廠家生產部件。中國現行勞動法規定每週工作四十小時,但這一規定往往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在對電子產品需求特別大的高峰時期,流水線旁工人的工作時間有時會增加一倍,達到每月370小時,而勞動法規定,每月的加班時間總數不得超過36小時。

十分之九的工人是女工,他們蝸居在位於廠房之間的宿舍,往往十幾人同住一個房間,房間裡塞滿了雙層床。一名19歲的姑娘說:'我像一臺機器在工作,頭腦已經生鏽。'付出這樣艱辛得到的報酬卻往往低於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加班費也低於規定的水平。工人每週工作四十小時的月工資在這家工廠是78歐元,另一家是59歐元。工人幾乎沒有可能提出工資要求,當地沒有獨立工會,工人通常得不到勞動合同,也沒有醫療保險。

德國巴伐利亞州金屬工業工會的米勒說,中國的工人階級分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群體。民工不得不忍受這樣的條件,他們無法與西方合資大企業中受過良好培訓的工人相比。西門子、奧迪和大眾在中國的企業中,職工的待遇在每個方面都明顯好得多。"

南德意志報也報導了中國電子產業工人惡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該報特別提到,西方一些名牌廠家對中國的供貨工廠提出了電子工業行為準則,併進行抽查:

"香港的非政府組織懷疑名牌企業的這一做法能否有效地消除中國工廠的弊端。他們瞭解到,廠主偽造工資單,還事先要求職工在公開場合編造假話對付檢查人員。

購買電子產品的消費者可以根據廠家標明的能源消耗量安慰自己保護生態的良知,但要想以倫理規範作為購物時的選擇依據,目前還不可能。這是因為現在手機和信息技術工業的供貨鏈分工很細,消費者只能看到品牌,而無法通過選擇性的購買行為來推動公平貿易。而有的工業領域已經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紡織業或咖啡製造業就走在了電腦行業的前面。

金融危機可能使民工的狀況更為惡化。過去幾個月,廣東已有數萬家工廠關閉,這往往發生在夜間,不通知職工。法律規定,被解雇的職工,一年廠齡可領到一個月工資,但他們不得不離開工廠時,卻往往得不到這筆錢。"

来源:德國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