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與官場的互動

作者:五嶽散人 發表:2009-02-02 15: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上班第一天,某門戶網站新聞首頁所推薦閱讀的主題就直接把在下"雷"了個外焦裡嫩。該新聞--或者說舊聞吧,畢竟是過年前就已經發生的事,大致算是現在進行時--說的是某位網友到南京溧水無想寺風景區遊逛,發現無想寺前橫幅招展,上書"無想禪寺新年撞鐘法會,護佑各級領導官運亨通,萬姓擁戴"。看來這禪寺的名字實在是起錯了,"無想"而有想,想得居然是護佑各級領導官運亨通。

當然,如果我們從好的一方面理解此事,應該說寺中的師傅們是頗有濟世救人之慈悲心的。萬姓擁戴者,必然是各級領導做好了份內的事才能有的結果,這樣的領導官運亨通也不能不說是"萬姓"的幸運。至於從壞的一方面理解也就不多說了,畢竟我們這裡寺廟與官場還是有些交集的,也算是傳統文化之一。更何況歷代出家人無論古今中外都把交通官場作為護教宣教的不二法門,所謂"沙門不敬王者"固然是宗教人士的高風亮節,但也很難說這種"不敬"對於自身發展是否有所障礙。"法自王者興"倒是很多人遵循的世俗理路,尤其在這種新年撞鐘法會的場合,由領導來撞鐘祈福,誰能說不宜呢?

最近一些年,各地領導參與宗教活動漸漸多了起來,各種宗教場所經常能見到他們的身影。記得很多開光法會之類的地方,都能看到當地領導去隨喜並與宗教人士親切交流。關注宗教活動當然是好事,而有宗教信仰說不定能夠更關注民間疾苦,則是大大的好事了。

按照新科國學大師於丹女士的話說,中國其實是沒有宗教傳統的,而儒教就是中國的宗教。這話也對也不對。從現代宗教的意義上說,中國確實沒有宗教傳統,但中國的宗教傳統往往是滲透在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的古話裡就有這麼個說法,叫做"公門之內好修行"。修行就是宗教用語,而這種入世的觀念又確實是儒家思想滲透到道、佛兩家的結果。三教合一的理念,不過是為了老百姓能過一些太平日子。

從這話的意思上來看,中國傳統的宗教觀念裡,修行不但是自身的修養,更是要救拔世間的疾苦。而能夠救拔世間的疾苦者,是需要世俗力量的。公門當中自然凝聚了最大的世俗力量,如果能夠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話,往往也就連帶著做了修行。這既是一種規勸,也是一種勉勵,至少也算是給秉政者一點救贖的盼頭兒。

可惜的是,這麼好的修行之地,往往很多人並不珍惜。前腳剛剛在開光法會上正心誠意,後腳直接就被紀檢部門查處的應該還是有不少的。無他,因果關係弄顛倒了而已。正如這個橫幅所顯示的,如果萬民景仰而加官進爵是百姓之福的話,那麼,先要加官進爵而後才萬民景仰恐怕就只能是事與願違了。

佛家是講究因果的,當地領導是否前去撞鐘不得而知,那要看佛祖是否有靈了。但我們百姓出於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對此是可以質疑的。在感念無想禪寺"有想"萬姓之餘,倒是不免要提醒一下這些師傅們,勸善雖然是好事,振興宗門也是應該做的,但千萬弄明白其中的因果,免得把這個弄成一筆糊塗賬。當然,您糊塗不要緊,不要讓我們的領導也糊塗嘛。萬一他也弄擰了因果,這個很覺有風雅韻味的故事不免就變味了。


来源: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