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陳寅恪(下)(圖)

作者:王焱 發表:2009-10-01 01: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晚年的陳寅恪雙目失明,但他永遠睜大著眼睛,目光如炬。

在陳寅恪的身上,超人的稟賦與命途的坎坷多難形成的強烈反差,讓人禁不住聯想起為陳氏所喜愛的清代文人汪中,在其《經舊苑吊馬守貞文序》中的淒涼感喟:"奈何天地鐘美於斯,而摧辱至於斯極哉!"但如此嚴酷的命運也未能遏制住他驚人的創造力。他在最後的十三年間,完成了將近一百萬字的煌煌著述,其中包括堪稱明清易代之際文化痛史的《柳如是別傳》和大量詩文,其超邁常人的精神毅力,真稱得上是"驚天地,泣鬼神"。在人類的文化史上,曾經有過臏足的軍事家,有過盲目的歷史學家,而陳寅恪卻以一身而兼"臏足的孫子,失明的左丘"。讀他的晚年詩文,我們彷彿看到在斜陽古柳中,一位負鼓的盲翁以自己的孱弱之軀,擔荷起人類罪惡,為我們敷演出融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於一體的宏大文化史詩。他以自己的經歷向世人證明,一個人在命運的痛擊下,能夠擁有怎樣的精神力量,創造出何等的文化奇蹟!

近代中國很少有像陳寅恪這樣的人,家國舊情與天下興亡萃於一身,致使他發為吟詠,一如晚清大詩人龔自珍所言:"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情深不自持。"他的詩文感時憂國,熔鑄了史家的卓越通識與詩人的澎湃激情,不僅談言微中,切中時弊,為時代形容寫照,而且大音鏜韃,一掃詩壇沉滯猥瑣的文風,極大地豐富了近代中國文學的寶藏,堪稱一代詩史。

陳寅恪的晚年,處在一個非常的歷史時期,作為一位文化大師,他晚年創作的生存狀態和心態如何,他在三翻四覆的政治潮流面前如何堅守其學術文化理想,包括隱含在其詩文中的"今典"又是什麼,凡此,都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留下了種種謎團。

在我看來,陳寅恪並不是高踞象牙塔中不問世事的學者,而是一位身居草 廬盱衡天下的臥龍式的人物。這樣比擬並不僅僅是因為他也具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道德操守,而是因為他也如歷史上那位羽扇綸巾的智者一樣,擁有深邃的歷史預見力和非凡的政治洞察力。

1965年、剛剛從噩夢般的飢饉年代走出,一般人還安享承平,懵然不覺,史學家陳寅恪卻在為國勢阽危而憂心如焚,接連發為吟詠 * 。儘管失明臏足,史學家的慧眼卓識,卻使他敏感地覺察到一場文化浩劫的風暴已起於青蘋之末。事後政治局勢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這一驚人預見。

"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這位"論學論治,迥異時流"的史家,詩文裡充溢著先知的孤獨寂寞之感。預知興亡的歷史學家雖然早知,但看花人卻猶以為"年年月月花相似"。在那個瓦釜雷鳴,黃鐘毀棄,泮宮杏壇,斯文掃地的時期。陳氏周邊的同人,有的與他氣類相通,堪稱莫逆;有的老死不相往來,有如履薄臨深;他的弟子群中,既有像劉節教授那樣,挺身而出以替老師挨批鬥而感到自豪的,也有賣論求官,反戈一擊給他以致命傷害的。當我們看到在他門下一度從學的才子,一旦為私利所驅使,背叛師門,事後悔悟,竟然赴陳宅以伏地叩頭的大禮請求寬恕,而老師拄杖而立,失明的老眼遙望天際漠然不應的時候,內心不能不受到猶如怒濤震海驚雷破柱般的震撼。

自五十年代中期,左的思潮開始膨脹氾濫,一步一步將社會推向文化浩劫,不但國人如飲狂泉之水,舉國沉醉,就是學界中人也抵擋不住橫逆之來,致使"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時候,唯有陳寅恪之門依然家法森嚴。史學大師甚至不屑於做策略性的閃避,而以他的沉靜與雍容,獨自堅守住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尊嚴。

不但陳寅恪是今人難於企及的,即使僅僅作一名立雪陳門的弟子也絕非易事。這並不單單是說陳氏的奇才異能,百年一遇,也不是指他那浩如淵海的學術,非常人所能掌握萬一,而是因為他那光風霽月的高尚人格與充溢在他門庭的那種莊嚴虔敬的道德力量,只能使後人生出高山仰止之心。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對比於他那才華出眾而終身未有大成的弟子就可以知道,陳寅恪之所以能成就其史學的名山事業,靠的決不僅僅是天才。

我們也看到在那個時代身居高位的政界要人與陳寅恪的歷史因緣。位於中山大學東南區一號的陳宅,六十年代初曾一度貴客盈門:周恩來對這位學長格外優容,陶鑄力排眾議予以呵護關心,元帥詩人陳毅與之相知相契,執弟子禮的胡喬木依然儒雅謙恭,倉促登門的周揚鎩羽而歸,才子郭沫若逞才解紛掉弄機鋒,乃至原本想一探陳宅的文物收藏,碰壁後惱羞成怒的黨內大姦康生......常言道: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其實,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不過是歷史驛站中的過往者。我們可以從這一特定角度,看到那些身居要職出將入相的政治人物,怎樣在陳宅這一極富文化象徵意義的場所,讓他們的襟抱氣度、人格識見乃至忠姦賢愚,一一經受歷史的嚴峻檢驗,任後人從容評說。

在常人看來,陳寅恪不過是個失明臏足的衰朽老翁,但在我輩眼中卻不啻一條見首不見尾的神龍。通過人們近年對陳寅恪晚年詩文和思想的研究,我們對這位"全中國學問最大的人",其內心世界的廣大深邃與難以測度又有了新的理解。

陳寅恪一門"在清季數十年間,與朝野各方多所關涉",因而飽讀史書的陳寅恪不僅熟知晚清的朝章國故世情民隱,而且能洞察近代中國數十年興廢關鍵。在清華任教期間,他的教學研究領域雖然是中古史,卻不憚路遠每週跋涉城中,到大高殿去研究清宮大內檔案。那些素來被治清史者視為天書的清代宮廷密折中的暗語,往往經他一見即可破譯。他在中古史領域中掃榛辟莽,洞燭幽微,發覆千年,勘破一個又一個為歷史的重重疑雲所掩蓋的公案。西方史學家形容史學對於歷史的還原工作有"史家如偵探"之說。陳寅恪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其實,不僅僅是他所擅長的歷史文化,即便是對於國際國內複雜隱秘的政治事務,他也極為通曉嫻熟。他的論政也一如他的治史,好似老吏斷獄,料事如神。對於文革的預見不過僅僅是其中一個顯例。陳寅恪素來喜愛南宋詩人和文學家鄭思肖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將自己心血凝成的著述比做鄭氏的《心史》。談到政治預見,《心史》中有詩道是:

剛道黑如炭,誰知白似雪。笑殺娑婆兒,
盡逐光影滅。若無八角眼,豈識四方月。

在鄭氏看來,要穿透時政的表象,洞察事物的底蘊,因為心盲而空生雙眼的"可憐生盲者"是不行的,只有眼睛生出八角的人才行,可我們知道,陳寅恪卻是一位雙目失明的盲翁。

只有透過陳寅恪這樣的史學大師,我們才會懂得,史家為什麼稱"歷史是昨天的政治,而政治是今天的歷史。"我們才會真正理解培根所說的"讀史使人明哲"。

陳寅恪一生都在學院中執教。他認為,一國大學的職責,即在於本國學術 之獨立。華夏文明在歷史上由於外患頻仍,形成了一脈相傳的優良史學傳統, 這就是陳寅恪所總結的:"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只要葆有我們民族的歷史,無論面對什麼樣的艱危處境,中華民族都能蹶而復起。

為此,陳寅恪不單激勵他的學生對本國的歷史負責,而且躬親示範。他自己儘管半生失明,即使在萬國兵戈之中也依然著述不輟,兀兀窮年。在中國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的蛻變過程中,他是當之無愧的開山。

陳寅恪喜歡唐代韓愈的名言"讀書先須識字"。這個道理似乎孺子能知,但真正能"識"字,卻又談何容易!漢語漢字承擔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記憶。正是憑藉它的力量,今天的我們,才能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也正是憑藉它的力量,我們民族才被培育成世界上最富於歷史意識的民族。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運動中,卻不乏"廢除漢字"之類偏激的議論。對比於這些輕浮的議論,陳寅恪卻顯示了一位學如淵海的歷史學家對華夏民族語言文化的卓識與摯愛。

當陳氏在清華執教之際,他的一位弟子認為老師學術的長處就在於掌握多種外語工具,於是便發奮同時學習兩種外語,不想剛剛過了半年便累得吐了血,他只好自承不及,說"始知師之於此(指學習外語)蓋有天賦,非常人所能。"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他問陳寅恪,如果只能學一門語言,應當學哪一門語言最好時,想不到陳寅恪鄭重地回答他說:"那當然是──漢語!"陳寅恪並不只是隨便說說。他在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出考試題時,曾要求學生對對子,此中深意當時無人能解,一時被無知之人引為笑談。當日寇侵華氣焰正盛,大半個中國淪於敵手的時候,他依然抱著樂觀的精神,在為楊樹達先生的書所寫的序言中,深情地譽楊先生為"漢聖"。他憧憬著一旦陰霾盡掃,河清海晏,國家將會把楊先生這樣的語言文字學家尊禮為"國老儒宗",請他們到京師太學中去"弘宣我華夏民族之文化"。

今天,語言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文學術的前沿。我們方才懂得,一民族的文化價值系統即深蘊於該民族的語言文字之中。我們才憬然有悟於陳寅恪以對對子為題所蘊涵的深意。當我們涵泳在我們民族博大、優美、豐富的語言裡, 仔細地傾聽,認真地書寫,專心地閱讀,真誠地言說,我們的心底,總會油然升騰起一種巨大的歷史感。數千年的文明史奔來眼底,兩千年的詩文觸目成誦。我們與歷史,我們與我們的先民,似乎息息相通。我們能夠從中經歷中華文明創製延續中遭逢的曲折變故, 感受到滄桑既往文化托命之人的憂患情懷。我們可以體驗到歷史那難以言喻的偉大力量,我們將會從古老的傳統中, 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動能。

陳寅恪在歐美遊學多年,可在他的身上,卻看不到絲毫留洋才子的浮華習氣。他鄙薄那些目光短淺、汲汲於功利的人,認為"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 他窮畢生之精力在歷史中上下求索,鍛造出自己獨具的歷史文化觀。他的文化觀貌似守舊,其實遠遠超越了同時輩流。他特別注重研究中國文化在外來文明的挑戰中,如何融合外來文明,變化自身制度,逐步轉為強盛的規律,期冀為困境中的中國文化尋覓一條重振的出路。他將他的結論概括為"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其精義在於:"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傳統,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附:陳寅恪的這些詩有《乙巳冬日讀清史后妃傳有感於珍妃事為賦一律》、《丙午元旦作》、《丙午清明次東坡韻》等。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