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讓我們遠離諾貝爾獎

作者:周西 發表:2009-10-19 22: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每年的諾貝爾系列獎項公布之日,總是國人的傷心之時。年復一年,國人總是將中國拿不到諾獎歸咎於外在的某些原因,或者質疑評獎的公平性與公正性,認為諾獎評委對中國有偏見、評獎過程受到西方政治勢力的操控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卻很少有清醒而理性的自我反思。中選網上作者宕子的文章寫道,別的不說,就拿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來說吧,中國人就對赫塔.米勒為什麼能夠獲獎提出了質疑。宕子說米勒只是德國文學中的一個"局外人",在歐洲文學圈子裡,也只能算是一名"業餘作家"而已,平時還需要打工;之所以獲獎,更多還是因其作品所涉及的政治內容,而非文學價值本身。與此同時,國內媒體還紛紛使用"爆冷"一詞來形容此次米勒的獲獎。對此,有評論反問道,諾貝爾獎有什麼必要非讓你猜中呢?難道讓你猜中就是"眾望所歸"了嗎?

《南方都市報》上作者戴新偉的文章接著說,我們姑且不論國外對米勒及其作品的評價如何,誰又能說清楚,一部作品的的文學價值可能是由多少人次的閱讀量來決定的呢?不過,單就米勒在德國以及羅馬尼亞文壇都算不上一位"文學大師"卻得諾獎的觀點,就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諾貝爾文學獎什麼時候變成終生成就獎了呢?儘管以往該獎的得主不乏大師級的人物,但卻不能由此推論一定要大師才能獲獎,這恐怕是套用了中國"茅盾文學獎"的思路吧。

另一方面,談到諾獎與中國的關係,搜狐網友"丁啟陣"的分析認為,從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以及歷年來的實際評獎結果看,中國作家之所以很難獲獎,語言和翻譯水平的問題固然重要,但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價值觀念的問題。試問一下,我們的作家能夠放棄具有 "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去接受更加普世的理念嗎?我們的作家,又有幾個不是以國境線作為思想邊界來進行思考與寫作的呢?而凱迪網友魯國平則指出,長期以來,文學作為政治的傳聲筒,已經極大地殘害了中國作家及其作品的創造性以及創新精神,"主旋律一邊倒的文化體制,仍然是目前中國作家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無法跨越的一道門檻"。而"國家的圈養,又使得體制內的作家們在缺乏人文關懷的同時,也缺少對社會的尖銳批評以及獨立反思"。因此,我們只能看到那些所謂與世無爭的"純文學",卻拒絕理解那種面對強權的抗爭式寫作所體現的普世價值和意義。

此外,談到諾貝爾諸獎項至今與中國無緣的尷尬,有學者感慨道,諾獎令國人悲哀,但最大的悲哀卻是,不是因為中國人無能,而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根本培養不出能夠獲得諾獎的人才。人大教授張鳴的文章接著說,世界教育界的一個共識就是,教育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辦教育的必須是教育家,或者教育方面的專家,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卻是由一群官僚在辦;不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是官僚,就連大中小學的校長也是官僚,他們都在非常固執地按照衙門的方式來辦學。而這樣的教育,根本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對此,宕子的文章也總結認為,中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環境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從兒童出生的那一天起,便以種種冠冕堂皇的崇高理由束縛住孩子們的手腳和頭腦,等到他們長大成人,還能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豐富想像力的人早已是鳳毛麟角,所剩無幾了。而《新京報》上作者洪振快的文章則強調指出,人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實,制度更是第一生產力。制度能否以人為本,體現對科學家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尊重,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軟實力"。如果中國的教育和科技制度不能根本變革的話,我們離諾貝爾獎只會越來越遠,而不是越來越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法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