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負債超5萬億 或危及經濟安全

發表:2010-03-03 08:5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央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高於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專家認為,地方債務問題可能會成為4萬億元經濟刺激和9.6萬億元銀行天量信貸的後遺症,並危及中國經濟的安全。

負債超5萬億高於全年總財政收入

據中國經濟週刊2日報導,由於不透明的特點,直到目前,北京對地方政府的負債尚沒有任何權威準確的統計。不過央行的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國地方政府的負債超過5萬億元;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的估算顯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負債超過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總餘額在4萬億元以上,約相當於GDP的16.5%,國家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亦認為,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的負債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

據報導,中部某省有一個地級市,目前市直政府債務總額達30.62億元,相當於2007年市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7倍之多。也就是說,市直可用財力即使全部用來還債,也需要7年才能還清。如果按城區人口70萬人計算,平攤到每人的政府債務約4,400元。

如果按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在職人員2.6萬人計算(即行政在編人數)計算,人均債務近11.8萬元,若按人均年工資2萬元計算,需要6年不發工資才能還清政府債務。此地方債務問題可能會成為4萬億元經濟刺激和9.6萬億元銀行天量信貸的後遺症,並危及中國經濟的安全。

全國有政府投融資平臺3800多家遍及鄉鎮

所謂政府投融資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目標,在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通過信用方式籌集資金投入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各地政府建立一系列的專業投融資公司承接銀行或信託資金,這是地方政府獲取資金的主要平臺。這些公司往往能夠獲得政府劃撥的土地或財政補貼,並以此為條件向銀行貸款。

報導說,這一投融資模式,在2008年以後被地方政府超常規開發。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政府出臺了4萬億投資刺激規劃。這一規劃中,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規定了明確的資金配套比例。最終的執行情況顯示,地方政府受制於資金來源單一的侷限,很多資金沒有到位。國家審計署的報告稱,在2009年的擴內需項目中,45%的地方配套資金沒有到位。於是2009年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

在此背景下,各級地方政府新建或擴張投融資公司,有的省份甚至明確建立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融資體系。

央行的調研結果顯示,2009年5月末,全國共有政府投融資平臺3800多家,總資產近9萬億元,負債已上升至5.26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約60%,平均資產利潤率不到1.3%,特別是縣級平臺幾乎沒有盈利。

儘管如此,更多的人認為3800多家是比較保守的估計。相關市場人士說,現在有的鄉鎮都在建立投融資平臺,具體數量或許根本無法統計。

地方80%負債來自銀行商業銀行風險巨大

銀行貸款一直是這些地方投融資平臺的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測算,目前我國地方融資平臺負債已經高達6萬億,其中有80%都是通過銀行信貸獲得的資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一些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負債率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警戒水平」,據他粗略統計,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的負債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這至少應該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和邊界」。

長三角某市的城投公司高管這樣表示:「國務院要特別提出規範地方投融資平臺,是因為如果城投公司債務出了問題,不但可能讓地方財政兜底,而且直接風險很可能被轉嫁給銀行。」

某中型股份制銀行高層領導說:「目前,我們銀行中的呆賬壞賬70%-80%都是由地方政府擔保或地方政府背景公司無力償還貸款所造成的。」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表示,「從央行表態來看,肯定是有些地方把銀行貸款當項目資本金用了,等於說‘空手套白狼’,把風險完全推給了銀行。央行、銀監會對地方投融資平臺不規範的問題非常緊張,擔心引發財政風險,轉而引發金融風險,影響社會穩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2009年年末,財政部專門發文緊急叫停地方財政為融資平臺違規擔保向社會公眾集資。這被解讀為某些地方政府出現了將債務風險向社會轉移的情況。

瑞信亞洲區首席分析師陶冬說,地方政府大部分項目採用的是城投模式,即註冊一個公司放很少部分的錢進去,然後到銀行貸款,這個模式的根本弱點在於,它是靠土地價格評估的,「2009年賣地收入佔到地方財政收入45%,中國如果要是利率出現了大幅的調整,房地產一定會出現變化,一旦地賣不動了,地方財政一定有問題,危機或將依次來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許多地方政府近幾年將陸續進入償債高峰期,而受土地出讓金收益下滑和經濟下行的影響,地方政府財稅收入縮減較大,部分不具備自償性的建設項目還款來源難以保證,償債風險擴大。無論是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貸款還是他們發行的中期票據、企業債,最後承擔風險的都是商業銀行。地方政府幾年一換屆,「管借不管還」,商業銀行的風險巨大。

地方融資進退失據信貸收緊後難以為繼

央行的調研結論還認為,政府投融資平臺總體負債率較高,盈利能力較低,透明度較低,銀行對平臺及地方政府的整體債務水平難以準確評估,信貸資金監管難度較大,政府投融資平臺貸款潛藏著系統性金融風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這些政府背景貸款項目往往週期長、規模大、同質化而難以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直接影響其未來收益,項目償債能力大打折扣,風險具有隱蔽性。

一位銀行業人士說,「如果銀行在這樣的資產表上繼續放貸,可能會重蹈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銀行風險集聚暴露的覆轍。」

巴曙松認為,依賴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推動的政府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實際上面臨著制約,信貸緊縮後,地方融資難以為繼。

来源:據中國經濟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