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加拿大:玩玩樂樂的加國小學

發表:2010-03-30 21: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轉眼的工夫,兒子即將上中學了,再聯想起八年前女兒離開的小學情景,光陰荏苒,該是留下點我所知道的加拿大小學堂印象的時候了,那就從俺兒女所上的學校挂一漏萬地說起吧。

多倫多這個省會之城,小學校的數量真不少。不過近些年來由於市區的房價地稅年年上升,許多人都搬去郊外買房居住,也有企業撤離,致使市內的學生來源減少,教育局不得不關閉合併一些校所,以節省開支。

小學校中,有的是從幼稚園開至6年級,有的是連帶著初中直到8年級;有的還設有全法語制式的教學班,有的則辟有「天才班」,讀這些特殊班級的學生,就不遵循就近入學原則了,可能來自於較遠些的地方。一般超過5公里的,教育局就會安排校巴免費接送,不過逾五年級以後,便改發與公車車票,自己乘地鐵或公共汽車了。

孩童上學,一般在社區內步行個十分八分鐘均可抵達。當然也可以跨區選校就讀普通班,這就要看你中意的那間學校有沒有空缺了,倘若它們本區域內的學生人數招不滿額,便會給外區欲來的孩子申請表格,叫做「optional attendance」,填了之後由現在學校的校長簽字推薦,報送候選。最後通過抽籤中「樂透」獎的方式,搖出幸運者,有福之子就能如願以償了。

因此,一貫重教的華人家長,打聽著哪所學校好,或效法「孟母三遷」,通過買、租房子搬入相應駐地,孩子就會鐵定進入該校。或有中外極少數人托在那一帶居住的朋友弄個假租約啥的,冒充坐地戶矇騙過關,混入該校。

也正由於這樣一來,無形中便把這類學校附近的房價、租金給炒了上去,所謂「名校區」煉成了。來自中港臺各地的中國人都極看重名校效果,華文報紙上醒目的賣房廣告多祭出這一旗號。可是久之,蜂擁而至的結果,讓不太講究名校的白人卻逐漸搬走了,落得這些校園淨是華人子弟,孩子們湊堆在一起反都講起粵語、國文來,反倒冷落了英文,這名校念的可就有違了家長的初衷。

每間小學校舍與校園的規模都不算大,但都有大操場和體育館、教師的停車場。在校學生平均約二三百人,一個年級就一至兩個班,每班二十幾個孩子。有時生員不足,就混合班級,即挨著的上下級兩班合併,湊足一個班次的人數,老師一會兒教低年級部分,然後佈置下點啥讓他們做著;倒出空兒來再教高年級部分,交替、兼顧著來。

天知道這種「分身有術」法怎能保證教學質量,叫來自大陸的人想起了故鄉缺師少教的山村小學來,不敢相信這竟然是在教育發達的北美國際大都市。

學校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五年級以下都得有大人接送,上下課時分在校附近的不同的街口,均有義工在臨時指揮交通,優先讓孩子們過馬路。一俟開課了,學校樓的門便關起來鎖住,遲到者或有事欲入的需按門鈴,辦公室的人看清來者後才給開門。

教育局還安排警察輪流到各個學校宣講安全注意事項等常識,教育小孩子遠離兇惡,不上當受騙,還教授消防撤離演習。學生如果因病或者有事缺席,家長必須事先或即時告假,否則校辦會打電話到家裡查詢,以確保學生不翹課逃學、抑或意外走失而家長渾然不覺的現象發生。

每天早上學生們在操場列隊集合,魚貫順序而入樓內教室,立正高唱國歌後正式上課。中午下課,都到校體育館內集體進午餐,有的校方還提供熱飯,但須在開學前預先定購一學期的。不參加者就自帶午膳,家裡有人願意接回去吃的也行。攜飯的被嚴格要求勿有花生類的食品,不允交換食物,因為加國不少人對花生極度過敏的。下午放學,之後開些課外活動,如體育、話劇表演、舞蹈、棋類、拼讀、漢語、西班牙文學習等,任意報名加入,有的免費,有的收錢,但並不貴。

六月底放暑假,九月初過了勞工節開學,暑期間沒有作業或者返校活動,皆是自理安排。再就是聖誕節放兩週的假,過完元旦立馬開課,算是寒假了。三月中旬有個一週的短休,稱作春假(March break),孩子們可以愉快一下,單是雙職工的家長就苦了,還得報名送托兒班,或者請假在家看孩子。

課堂之內的氛圍很是輕鬆,上課都是圍坐著小桌子的形式,有時候還席地而坐,十分隨便。學生交頭接耳,嘰嘰喳喳,稱謂老師也是直呼其名,顯得頗不尊師重教,跟國內排排坐、背著手、不苟言笑、對老師畢恭畢敬的情形大相逕庭。

有時候朗朗說話聲太過喧嘩,老師不得不厲聲高叫彈壓,也就安靜個幾分鐘,就又漸漸話聲鵲起、故態復萌了。所以在此當老師得好生哄住學生,維持課堂秩序挺費勁,因為沒有「師道尊嚴」,這大概也是他們常掛在嘴邊上的人權吧。

課業的內容卻是最令東方移民家庭所詫異的,按照我們「嚴相逼」的標準習俗,這兒的學校可以說幾乎不教啥東西,每天就是耍!又沒有課本、作業,也沒見得教學大綱之類的,孩子回家來你探詢「都學啥了」?一問三不知;有無作業?沒有,抑或在教室裡已經完成了。

書包就是個盛飯袋的什物,除了午餐盒,空空如也。偶爾帶回幾頁複印紙之類的,算是研究課題(project),吭哧吭哧弄一個星期,繳回去也不知下文了。

算術方面,都三年級了,還在練習個位數的加減法,實在是起點忒低、進度太慢了。上了兩位數以後就讓用計算器了,不咋強調背誦「小九九」。看看這現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華人的數學好」、「中國人會算賬」了。

我們家九十年代中曾在新澤西呆過幾年,女兒讀了一、二年級的美國小學,當時感覺比中國的同期教學是差了些事,但至少還有個課本、回家父母可以依照著輔導一下,自擬點類似的題目練習。來到加拿大,頓覺比老美又慢了半拍,連教科書都省了,弄得家長想業餘幫助都找不到北,只好放任自流。

既然俺的老大這麼過來的,到了老二,有經驗了的我們乾脆也不那麼著急,見怪不怪,就那樣了。倒是這倆孩子尚還行,先後都考進了天才班,教不曾搬入名校區的爹娘省了一些心。

至於學生之間及與老師的關係方面,這兒確是比較簡單的,不似國內那麼複雜。大概是因為沒有什麼「幾道槓」臂章的班幹部等級,也沒有戴「紅領巾」體制,更沒有什麼評比、投票的。老師也不具甚「仲裁權」,所以彼此之間不存在「你上我下」的利害。自然也就用不著給班主任送禮、要求特別關照等等,大人小孩都輕省。

到了聖誕節時給老師送個賀卡之類的,是另外一回事,沒有任何賄賂的色彩。小兒郎們因此天真爛漫得多,跟回國探親時見那些同齡的「小人精」的頭腦比起來,實在是太純樸率真、童心未泯了。而且更由於課外不多被家長死逼著學這學那的,故而學生「多才多藝」方面遠不及國內那麼普遍、突出,就算是還給了孩子們一個原本應該的快樂童年。

小學生的成績評估不打分數,只用A、B、C制進行分類,成績單(report card)倒是給的較勤,評語大都是「高歌頌揚」,即使是負面的,也都轉彎抹角地正面著說,讓你自己從鼓勵中去揣摩個中不足之寓意。開家長會時,老師也盡量說你孩子的優點,殊少直接了當談缺點的,除非很過分的。而華人家長互動、提得最多的意見,不約而同的是要求多佈置點作業啥的。

由於沒有考試,排行榜就蕩然無存,誰也不曉得孩子在班級裡的名次,自然抹煞了爭強好勝意識,說是「怕傷了兒童的自尊心」。就算近年來安省設立了三、六年級統考,但是它並不作為升中學的參考依據。所以有錢人,或者一般人省吃儉用的,就將子女送去私立學校,每年花上不少於大學學資的銀子,以圖多學點知識,將來具備多一點競爭能力。

其實訓練學生的能力,才是這裡的教育的中心和重點,孩子動手、動腦思考的機會較多,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知識。他們做得最多的就是研究課題(project),老師佈置下來一個題目,教學生如何查資料、寫總結,有點相當於大人的科研方式。由於現今有了網路系統,查找信息就尤為方便,就看自己如何截取、組織了,極大地鍛練了他們的摘要、串聯、寫作能力。所以說是寓學習於無朗朗之聲之中,潛移默化,不同的方式。

學校還時有組織孩子們外出「野遊」,去動物園、博物館、滑雪、看運動會等,最值得稱道的是去多倫多中心島的科學學校呆一週,吃住都在那兒,頭一回過「集體生活」,學習自然科學,兒童們可開心了。原來這項活動安排是全免費的,現在因為經費吃緊而減至三四天了,而且要自己繳費100加元。

小學的教師,女性佔絕對多數,跟國內的情形差不多,故男老師比較吃香、容易謀到教職(中學剛好相反)。每個班級除有班主任以外,還有教輔(teacher assistant)襄助。教師臨時請假了,就有專門的代課老師前來替補。這些替補師資是暫時未找到固定職位的新人,每天就是等候著電話召喚而隨時隨處去打補丁的,直到有一天他們申請到了永久教職為止。

至於校長,一般只有一位,人數多點的學校配備一個副校長,有三倆個秘書等協助,管理著整所學校,人事結構相對簡單。但是校長的職權責任巨大,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他/她的記憶力超強,開學不用幾日,便能記住了全校每個孩子的名字,真是令人佩服至極。校方每日要上報出勤學生數目,依此可以得到上頭按天按人頭來的相應撥款,這一點跟國內體制也大不相同。

除去教育局下屬的公立學校外,還有天主教教育局轄管的中小學201所,同樣是義務教育,教學大綱跟前者一致,但多了些志願活動和宗教信條。據報導獲得安省 「傑出年度教育獎」的前79所學校中,天主教學校佔一半,所以許多家長趨之若□,但該校的門檻是:要求家長或孩子持有天主教會頒發的信主受洗證明。故有些心切者就到教堂坐禮拜、望彌撒,接受點水禮,拿到了證書就如願以償地進校唸書了。

再就是有基督教會自辦的私立學校,需要繳費的,通用公立教學大綱,但還學《聖經》等,這等學校分班甚小,「小貓三五隻」,灌輸的多些,學生更加單純正直,是怕在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卻學壞了的家長的另外選擇。不過它有點類似於溫室的花朵,將來孩子從「真空」中踏上「染缸」社會,適應起來有些難度,是為白璧微瑕吧。

關於公立學校裡的法文班(French immersion),一般是在二年級時報名,也不用考試,自願報名、老師推薦便可進入,之後的所有課程均以法語授課,直到高中,鍛練學生的法文能力。因為安省是英語的天下,華人家長鍾情此班的不多,這班的好處就是班級相對也小,老師照顧得過來,學生的第二語言能力強,將來畢業找工作的機會大些。

而天才班(gifted program),是在三年級時報考,由班主任提名推薦,心理學家一對一的單獨面試,一個半小時,並非考知識記憶,而是智商、應變的能力。記得考完了回來我們問起都考了些啥時,兒子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沒法實現準備練習的。考生必須達到標準的98%以上,才算及格。過關者從四年級開始就讀,允許學生每年考一次,下一年插班入讀。天才班一直開至高中畢業。到了高中階段,全多倫多僅有三所學校設置此班,仍舊依據就近劃區入學的原則。

據老鄰人說,在三四十年前這裡的學堂也跟我們國內現在相彷,灌輸與管束得甚嚴,後來才改為這誘導啟髮式的。沒出洋的國人挺崇尚西方的教育,以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海外留學是望子成龍華人家長的普遍夢想。

的確,國內填鴨式的早期開發智力,個個競爭意識極強,叫孩子失去了童真,且培養出的多是高分低能。很多大人不想讓小孩只陷在補習、題海、競賽中而沒有快樂的童年,所以「為了孩子」便移民出走西域。可是落地一瞅,又未免失望,洋學堂的讀書竟稀鬆到不學啥知識的地步,至少小學、中學是這樣,反又不覺地懷念起東方的教育來。真是矛盾啊。

其實想想看,魚肉與熊掌不可兼得,世界上沒有兩全其美的事物,所以也就甭覺得遺憾了。在這兒怎麼著都是進大學,況且眼下還是西方的學府較為吃香、暫時領導著世界潮流,我等既來之則安之,就入鄉隨俗吧,也算是「身在福中要知福」。

近來在網上見報導,國內考察團來北美,得出的最大共同感受就是:準備條件把孩子送出去。至於將來「東風壓倒西風」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了,那會兒我等說不定又在為孫子輩的是否移尊回國而動另類心思了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