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我們住在哪裡

發表:2010-04-07 22: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咬牙切齒,終於在三十多歲的時候貸款買了房,看著產權證上白紙黑字的「70年」,再看看身邊尚且年幼的孩子,略感一絲欣慰:自己活到100歲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孩子卻無需再像他的父親一樣背上沈重的住房壓力了——70年的房屋產權,足夠他比較從容地面對變化了。

顯然,這樣苦澀的樂觀也會被無奈的現實所擊破:住建部官員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築只能持續25-30年。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74年。

中國建築壽命只有25-30年的說法,足以讓人不寒而慄:25-30年後,或許我們剛剛還清了銀行的貸款,正準備對「苦盡甘來」、「揚眉吐氣」等詞語做一次久違的「鴛夢重溫」,而回過身來,半輩子的苦撐所換來的成果已經房垮屋漏、岌岌可危,那時,我們又該住到哪裡去?難道要我們再一次從零開始,繼續早已經熟悉的房奴生涯?如果說我們現在還年富力強,咬咬牙、壯壯膽之後還敢去貸款買房的話,那麼25-30年後,我們中的多數或許只能依靠養老金艱難度日了,又如何能夠再次面對居無定所的悲慘局面呢?

業內人士曾經指出,按照建設部和質檢總局2005年制定的《民用建築設計通則》,混凝土、磚混結構的住宅設計使用年限一般為50年,而這只是一個建議性的合理使用年限,並不意味著住宅只能使用50年,適當的維護和必要的維修後,還能使用「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不過請注意,這個假設是建立在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設計年限減半,那麼後續的40年,就只能是風雨飄搖或者拆除重建。

幾天前,我們剛剛看到某市兩個新建交付不到8年的小區土地被政府部門在一舊城改造項目中「偷偷」地二次出讓的消息,聯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正是在管理者對於GDP的追逐下,在建築商對於財富的瘋狂攫取下,才導致了規劃、建設中的短視與低劣,我們才不得不面對土地有70年使用權而房屋壽命只有25-30年的衝突與尷尬?城市建築快節奏的、不斷的拆毀重建,GDP直線上升,開發商樂不思蜀,而百姓的利益卻隨著短命的住房毀滅殆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中國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