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情:生態欠帳和水利欠帳?

作者:鄭義 發表:2010-04-28 05: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目前西南地區的旱情還在繼續擴展,降水較常年同期減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區降雨甚至減少了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水量為歷史最少。乾旱已經蔓延至湖南、廣東、甘肅、河北、山西、寧夏和西藏等地區,長江上游已經出現罕見枯水位。

還有多久才會有較大的降雨呢?誰也說不清。據《亞洲週刊》報導,前水利部部長錢正英對越演越烈的旱災作出了反省。她說:「我過去主持水利部工作,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認識到首先需要保證河流的生態與環境需求;只研究開發水源,而不注意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這個錯誤的源頭在我。」

九十年代末,她曾經帶著專家組去考察了已經死亡了的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親眼看到了胡楊林枯萎、綠洲化為沙漠。特別是當她瞭解到西大海子水庫就是塔里木河斷流的禍首之時,感慨萬千,說:「我們這些干水利的,幹過了頭,也會產生副作用,水利工作要以此為鑒。」

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請她去給部長們講水利,她就講到塔里木河。首先承擔了責任,表示「這不是現任水利部長的責任,是當年我當部長時的責任」。這真是很了不起,能夠自我反省,承擔責任。對此,我個人是很敬佩的。至少,這在中共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異數。

但是在我看來,錢正英的反省還是存在一些矛盾和模糊的地方。比如她說中國幾十年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開展水利建設,海河、遼河等河流的開發利用率已經大於40%,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合理值,影響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續利用。這個判斷,我認為是正確的。

但她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呢,又對當年大興水利建設持肯定態度。認為八十年代的國民經濟調整、清理極左,對水利建設批評頗多。此後忽視水利,資金被大大地削減。85年後,全國糧食產量徘徊,農業形勢嚴峻,各方才又重新重視水利。

我認為錢正英的回顧和反省存在著矛盾和模糊之處。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是一個問題,但僅僅是「標」,過度開發則是「本」。從應急的角度看,對水利工程的恢復和必要的建設是需要的;但從長遠的科學的觀點看來,則應該斷然恢復河流的自然生態,切實提高森林覆蓋率,減緩水土流失,改良氣候。靠水利工程來解決旱災是行不通的。

生態科學的一個基本定律就是解決生態問題主要靠生態手段,而不能依賴工程手段。工程手段畢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說得不好聽一點兒,就是飲鳩止渴,是一種短期行為。但凡短期行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西南大旱以來,佔壓倒優勢的輿論是反省水利工程失修。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認為中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長期欠帳問題;雲南的一位縣長李雲龍認為這次缺水是工程性的缺水,還說大旱叫人們認識到小水窖的重要性。

好啊,既然如此,那就繼續建水庫。索性把中國所有大江、大河都碎屍萬段,變成一個接一個的梯級水庫。現在中國已經有8萬多座水庫,世界第一;再努一把勁兒,提高到18萬座水庫,再給每家每戶修一個小水窖,把水利工程進行到底。如此,缺水的問題就解決了嗎?

前任水利部部長錢正英說「我們這些干水利的幹過了頭,破壞了生態」,意思是生態欠帳。而現任水利部副部長則認為是水利欠帳,這實在是很有意思。

我還是認為錢正英先生的這段反省是深刻的:「我過去主持水利部工作,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認識到首先需要保證河流的生態與環境需求」。不過,我不認為這個錯誤的源頭在她,而是在制度。

在一個產權不清的國度,毀滅環境的短期行為是符合經濟理性的。多年前我一再警告,所有權與使用權兩權分離的畸形制度,將剝奪我們後代的生存權。不料生態災難如此急速逼近,我們這一代人的生存權也遭到了挑戰,這真是報應,是大自然對我們集體極度自私、苟且偷安的報應。


(文章只代表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作者審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