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教育熱議(2010/9/6-9/12)

發表:2010-09-12 23: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教育孩子的10個心理效應

教育孩子實際上是一門「用心」的藝術,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父母都應該努力探索一些「心理效應」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龍鳳。

(一)暗示效應: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在教育孩子中,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的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二)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教育孩子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做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該簡單的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三)動機效應: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四)溫情效應:在教育孩子中,如果採用「棍棒」,「恐嚇」之類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應該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木桶效應: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簿弱環節。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該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六)發泄效應: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父母,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話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七)增減效應: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自尊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八)處理效應:「處理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鼓勵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九)貼標效應:這一心理效應在父母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父母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十)增求效應: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生活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份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增求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增求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本文由陽光寶寶早期教育中心供稿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隨著時代變遷,當今的孩子們課業內容廣泛,很多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忙才能完成功課,老師也不對學生過高要求。

關於老師和家長是否應該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問題,教育界人士看法不盡相同。但是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呼籲老師和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發揮空間,過度保護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可以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

當今家庭孩子越來越少,家長有更多的時間花在每個孩子身上。很多孩子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完成課業,家長們也擔心如果不幫忙,孩子會在課業上落後。但是教育家認為,不讓孩子體會失敗的滋味可能會讓孩子以後付出更大的代價。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七十年代的教育理念認為:「老師應該更加關心體諒學生,不要過高要求。」曾經擔任臥龍崗大學教育系教授的迪納姆先生(Stephen Dinham)指出,如今很多老師不會用紅筆改正學生的錯誤答案,更別說讓孩子不及格了。但是他覺得,「我們犯了一個原則性錯誤,我們認為不過高要求是為孩子負責,但是這樣做會讓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當他們步入社會之後才發現現實遠非如此。」

悉尼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馬丁(Andrew Martin)指出,「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獲得真正的成功。」馬丁教授認為:「孩子不得不面對現實中的挫折,我們需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和積極的態度。讓孩子從容面對坎坷,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繼續前行。」馬丁教授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信心,也支持年輕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為了孩子將來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家長們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和信心。犯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孩子更有益。摔摔打打中,才是真實的人生。

(李青清編譯)

**出生排行影響才智和性格

美國最近的研究指出,出生排行對人格和才智有影響,父母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往往較具聰明才智,然而排行在後的弟妹,則課業成績較佳,且性格更外向。排行在前的哥哥姐姐性格上趨於完美主義者;而排行在後的個性更為外向,且比較富於情感和寬恕別人。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網站報導,多年來,科學家們試圖尋找出生差別對人一生所產生的影響。以前的研究,著重在美國歷任總統,諾貝爾獎得主以及NASA的太空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在家中排行老大。

紐約州艾德菲大學的研究小組領導人弗蘭克和她的同事,調查90對同在高中就讀的兄弟姐妹。研究人員實際查核了他們在學成績和實際考試的分數,將兄弟姐妹間的在學成績、工作道德和聰明才智做比較。他們指出,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測試出數學和語言課的分數較高;排行在後的,平均成績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s)方面,英文和數學成績較佳。

弗蘭克在美國心理學協會年會上表示,即使父母想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但是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過去對於出生的排行,基本上從兄弟姐妹相互競爭的方式作為觀察的角度。弗蘭克的研究側重于兄姊與弟妹間的關係,排行老大的小孩聰明才智的評分較高,因為有些時候,他們是唯一能吸引父母注意的對象。

而弟妹在接受哥哥姐姐教導後,使他們覺得有必要比哥哥姐姐更具競爭力,所以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此外,他們也更樂於接受新的經驗,因為曾親臨兄姊以前的經歷及克服挑戰的過程,從而使他們具備更安全的克服障礙的能力。

(王明編譯)

**育才小靈通孩子教育的熱枕信使

在子女教育方面,無論你有什麼方面的問題,育才小靈通願真誠為閣下效勞。請您通過書信,電話或電郵([email protected])同育才小靈通聯繫。育才小靈通將會為您廣泛諮詢有關教育學者或部門負責人,與您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怎樣在家幫助孩子寫作?

育才小靈通,

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都發現孩子的寫作成績很差。我和我太太只能算是好的讀者,讀了別人許多好的作品,自己寫得很少,要想幫孩子寫作更難。不知道怎樣能在家裡幫幫孩子的寫作。

讀者:曾國俊

曾國俊 你好,

雖然你寫作很少,但看了許多好作品也自然知道一些寫作的基本知識。自己寫作時也會有一定體會,同時為了幫助孩子寫作,你和你太太也不妨增加寫作的機會,與孩子交流自己的寫作經驗。同時談談自己為什麼寫作並且期望會有誰來閱讀。讓家中的寫作體驗對自己和孩子都目的明確、充滿趣味。

務必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因為這會決定作品的語調和格式。譬如,父母提醒孩子到家後做某件事情的留言條,與寫給姨姨、邀請她來參加家庭慶祝活動的邀請信的格式和語調就大不相同。

怎樣能夠鼓勵孩子寫作?

•閱讀孩子的作品,或者讓孩子把自己寫的東西讀給你聽,做出積極的評論如:「我真的很喜歡你對這個的描述。」

•表揚孩子嘗試使用新詞寫作並且說明怎樣拼寫較難的單詞。

•與孩子討論某位作家或製片人為什麼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創作書、戲劇或電影。表現了什麼想法或意見?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閱讀並且討論孩子從學校帶回家的作品。

•表揚孩子書寫工整清楚。

•為了發展拼寫能力,增加詞彙量,可以玩些文字遊戲,如/Spy Scrabb/e,Bogg/e,Scattergories和填字遊戲。

怎樣可以在家裡幫助孩子寫作?

•讓孩子給自己設計或製作的東西貼上標籤;

•和孩子一起編製影集或剪貼簿,讓孩子為照片和圖片寫說明文字;

•鼓勵孩子記下特殊活動的日記,如假期日記;

•讓寫留言條、信件和故事成為日常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怎樣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的寫作任務?

•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給他們佈置該任務。讓他們談談需要做什麼;

•鼓勵孩子使用各類圖畫用紙和寫作用紙,並且使用各種用具,如鋼筆、鉛筆、蠟筆和彩筆;

•如果家裡有電腦或打字機,請提供給孩子使用;

•幫助孩子使用參考資料,如詞典、同義詞詞典、百科全書、CD-ROM光碟及網際網路;

•在孩子嘗試做某項任務之前,討論該項任務,並且提出一些問題來指導孩子構思,幫助他們理解需要什麼參考資料。

•讓孩子在寫作時注意術語並且一起用詞典查術語;

•幫助孩子理解和使用某一寫作作業可能需要的圖形、圖表和圖片所表現的信息;

•鼓勵孩子書寫工整清楚。

育才小靈通敬筆

**研究:忙碌讓人們保持快樂

有句俚語說:「游手好閑的人容易做壞事」(idle hands are the devil's tools),這隻說對了一半。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忙碌的人會比無所事事和懶惰的人更快樂。

據Discovery News網站報導,主導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教授赫西(Christopher Hsee)表示,研究指出,人們傾向選擇較輕鬆的工作。這種特性或許是祖先為了節省精力對抗不足的外在資源所遺傳下來的,因為沒有目的地浪費精力可能導致生存的危機。

赫西說:「雖然現今社會不需要因生存耗費大量精力,但長期節省精力的傾向使人們對於沒目的浪費精力變的小心翼翼。」

在這項研究進行的一系列的實驗中,大學生被要求完成兩個問卷調查,在完成第一份問卷後,他們被告知另一份問卷要在15分鐘後才開始。

在第一個實驗中,有兩個地方供他們放置問卷,其中一個地點很近、就在試場外,另一個地點來回需要12分鐘,無論他們在哪裡放置完成的問卷都得到同等待遇。然後,這個實驗被改為依據不同放置問卷的地點給予不同的待遇。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被告知哪個地點可以放置問卷,並被迫忙碌。

研究發現,在第一個實驗中,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選擇放置問卷在較近的地點,但一旦較佳待遇的條件引入後,多數人會走到較遠的地點放置問卷。在每個實驗中,那些走到較遠地方放置問卷的學生都比那些在試場外放置問卷的學生快樂。

赫西表示:「在忙碌與安逸之間,若有正當的忙碌理由相較於沒理由,更多人會選擇忙碌,縱使這個理由可能是華而不實的。忙碌的人比安逸的人更快樂,不管他們是自己選擇忙碌或是被強迫忙碌」。

研究人員指出,在社會上可鼓勵第三種忙碌,亦即沒目的、無益的忙碌,以避免無所事事。例如:屋主可以放一些老鼠進屋來,促使無所事事的管家進行打掃,以增加管家的快樂(王凱旋編譯)。

来源:看中國悉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