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爆發基孔肯亞熱疫情 已發現91例疑似病例(圖)

發表:2010-10-05 23:4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白紋伊蚊(俗稱花斑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島嶼基孔肯亞流行的「罪魁禍首」,
該蚊種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資料圖)

經流行病學調查,截止10月1日,東莞發現91例基孔肯亞熱疑似病例,這是記者昨天從廣東省衛生廳獲悉的。病例均為輕症病例,以發熱並伴有關節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狀為主,絕大多數已經痊癒,無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東莞市送檢的15例發熱病例血標本中檢測到10例基孔肯亞熱病毒核酸陽性。根據病例的臨床特徵、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認定為一起基孔肯亞熱社區聚集性疫情。

白雲機場曾截堵基孔肯亞熱病例

早在今年6月23日晚,廣東檢疫人員對一非洲航班入境人員進行檢疫查驗時,發現1名非洲籍發熱旅客,進一步檢測結果顯示,病人為基孔肯亞病毒核酸陽性。這是廣東在非洲入境直航航班截堵的首例非洲籍輸入性基孔肯亞熱病例。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與廣東檢驗檢疫局配合,及時對該基孔肯亞熱確診病例採取有效治療措施,患者不久後康復出院。

小資料

基孔肯亞熱(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始發於非洲的病毒性傳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尚尼亞發現本病流行,1953年分離到基孔肯亞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亞」這個名稱音譯自坦尚尼亞的Swahili土語,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嚴重的關節疼痛而蜷縮著身體的特徵體態。這種傳染病主要分布於冬季氣溫18℃以上的非洲及東南亞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基孔肯亞熱的潛伏期一般為2天~4天,也可長達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狀有發熱、關節痛、軀幹部皮疹等,可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結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狀。初期症狀容易與感冒、關節炎、登革熱等病混淆,導致誤診,恢復期可長達幾週至數月,甚至3年以上,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多為對症治療。

蚊蟲是基孔肯亞熱的主要傳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紋伊蚊、非洲伊蚊和帶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為家棲蚊種,是傳播基孔肯亞病毒能力最強的蚊種;白紋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島嶼基孔肯亞流行的主要媒介,該蚊種在我國分布較為廣泛。

来源:南方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