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春運已經難了多少年?

發表:2011-01-30 16: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我一直在「春運」的路上;因為很多年都在關注這方面的報導,我獲取了更多的、近半個多世紀的「春運」信息。

春運,一開始稱「春節客運」、後來叫「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再後來簡化為「春運」,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是整個中國一年一遇的社會問題。

「春節客運」1953年就作為問題出現了。《人民日報》是那個時代主要的媒體,就從這張報紙上看看當時的「春節客運」 吧。檢索《人民日報》的資料庫,第一次出現「春節客運」字樣是1953年2月8日,農曆臘月廿五,這一天報紙在「政務院財經委員會發布通知,保證春節鐵路裝卸工作;鐵道部指示各局做好春節客運」的標題下刊登了兩條新華社2月7日播發的消息。有關春節客運的消息說:「今年春節旅客將比去年同期增加100萬人」,但沒有說總人數是多少。

又過了一年,到1954年春節期間,問題又嚴重了一些,這年春節前的1月26日《人民日報》第二版以《做好春節期間鐵路客運工作》為題,刊登了一篇不算短的短評。文章說:「春節期間旅客數量激增,是歷年來的慣例。」短評中提及了北京、瀋陽、上海等幾個大城市鐵路部門春節期間的客運情況,但沒有說這一期間全國的鐵路客運總量,也沒有提公路和水運,那時可能還沒有人能乘飛機回家過年。

1955年1月17日《人民日報》只刊登了一條有關春節客運的消息。1956年的《人民日報》上沒有查到與春節客運有關的報導。

1957年初,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大問題了。《人民日報》破天荒的第一次為此發表了一篇社論,題為《春節期間的交通問題》,社論寫道:

「根據近幾年的資料統計,春節前後的一個月,全國鐵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長江航線和寧波以北海上航線的旅客比平常增加20%至35%,全國公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40%至50%。特別是去年春節過後,旅客數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持續上升,出現了旅客運輸的擁擠狀況。」社論還想了四種辦法。

當年寫這篇社論的範榮康先生生前回憶說:「50年代《人民日報》社論中有一類,是就某些方面工作出現的問題作一些解釋,以化解矛盾,平息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我寫的《春節期間的交通問題》是這類社論中較典型的一篇。」

從這年春節運輸開始的1月初到1月31日(這一天是農曆大年初一),《人民日報》刊登了兩條與之有關的新華社消息。後一條消息說的是春節前鐵路運送1500萬人左右、水運42萬多人,再計算同樣多的人次返程,這一年春節客運的總數約為3100萬人。

「大躍進」的1958年,《人民日報》沒有春節客運的報導,但在春節前發一篇社論《打破常規過春節》,社論的結論是:「每個職工都應該首先以國家為重,以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以生產和工作為重。由此出發,來考慮和處理自己的春節回家問題。」在一切都違背常理的年代,所有的事情也悖人之常情。

1959年1月11日,農曆臘月初三,《人民日報》又發了一篇談春節客運的社論《對春節回家旅客的幾點希望》。幾點希望與1957年社論差不多:其中第一點中有「凡是路程比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達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車的儘可能騎自行車,不要去搭坐火車、汽車和輪船」。對於今天的年輕讀者,這有點兒像天方夜譚。

1959年以後,《人民日報》沒有再發表過專門談論春節客運的社論。

讓我們隨著《人民日報》的記載看看隨後一些年的春節客運的報導。把「春節客運」作為正文主題詞輸入《人民日報》資料庫,提及這個詞彙的各類報導1960年僅有1條、1961年有6條、1962年有3條,1963和1964兩年沒有,1965年有1條、1966年沒有。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方面是老百姓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是《人民日報》以報導革命為主,所以整整10年中,僅有兩條小消息提及「春節客運」。

「文化大革命」一結束,《人民日報》又開始增加與春節旅客運輸有關的報導了。不過「文革」剛結束時的報導仍有「文革」文體的遺風。

1979年1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報導:「從一月八日起,全國鐵路部門開始接送春節期間休假、探親的旅客。各鐵路局為做好這一工作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據鐵路部門調查瞭解,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鐵路的旅客流量將有一億多人次,每天的平均數將比平時增長40%左右。」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報》轉發《人民鐵道》報導:「鐵道部決定全路在春運期間增開臨時長途客車24對,臨時短途客車228對,共252對,比去年春運期間增加30對。」

這是現在意義上的「春運」一詞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此前《人民日報》也幾次出現過「春運」兩字,但不是指大規模的春節客運。新華社的資料庫裡,電頭為1980年12月18日的新華社電訊稿第一次用了「春運」的字樣。

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報》一條消息的標題為「鐵路春運效率高秩序好 兩個月運客1.21億人次」。「春運」兩字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的標題上。從此,「春運」成了中國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繁的一個關鍵詞。檢索1981年至 2008年6月底的《人民日報》圖文電子版,從那時至2008年3月3日當年春運結束,「春運」在《人民日報》的標題中出現518次,而同期在《人民日報》刊登的消息、通訊、評論和各類文章中,有1621篇出現過「春運」字樣。總的趨勢是一年比一年用得頻繁。

1982年的《人民日報》有六條消息提到「春運」,但沒有說全國鐵路旅客總數和其他交通運輸行業的情況。1983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消息說:據分析,1983年春節客運將達1.24億人次。

按照中央政府的部署,從1983年起,春運成為「全國性、大交通春運」,春節旅客運輸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區協助鐵路,變為鐵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協作,全社會支持。從這一年開始,春運不再是鐵路包攬天下,而是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都加入了春運的大軍。

1984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新華社消息報導:「預計今年春節客運期間(1月13日至2月21日)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運量約達6億多人次,比去年春節約增加8,000萬人次。」1985年仍有6億多人次加入春運。新華社1986年年底的12月2日就早早地報導了1987年的春運。說春運鐵路旅客將達1.298億人次。

1988年12月4日《人民日報》的一條消息標題為《我國每天有70萬人站著乘火車》,其中說:「今年從春運到暑期,主要幹線的特、直快旅客列車超員率都在40%以上,部分列車超員80%以上,個別車次有時竟高達100%以上。」「這一嚴重情況是多年來鐵路運量的增長落後於工農業生產增長的結果。據測算,當我國工業產值增長1%,鐵路貨運量增長0。5%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七五’以來這一比例係數卻逐年下降。」1989年初《人民日報》的消息說當年「春運在即預計輸送旅客八億人次」。

1991年春運結束時,《人民日報》分別報導了鐵路、公路和水路的春運總的情況。幾個數字相加,春運人次總數為8.5億以上。這時全國春運的公路客流呈猛增的趨勢。

1992年春運人次增至9億。3月11日《人民日報》報導:「為期40天的春運期間,全國有近9億人次出門旅行。」1993年本著「早計畫、早安排、早準備」的精神,鐵道部1992年11月就對做好明年春節旅客運輸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1982年秋天,我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工作,我年邁的父母住在成都,從1983年春節起,我便加入了春運的大潮,而且是在最緊張的出入四川線路。可以說是親身體驗和親眼目睹了中國的春運人數的迅猛增長。

在全國鐵路六次大提速中,京滬、京廣等鐵路提速不少,北京到成都卻只快了幾小時,鐵路發展的成果不知為何總沒有給8000多萬四川人(1997年重慶直轄前是近1億)帶來實惠。剛到北京的那幾年,春節前是自己到前門售票處買火車票,排一會兒隊就能買到,特快到成都硬座35元一張、硬臥55元一張。幾年以後票價漲了買票也不容易了。

那時,我每年春節後都親眼看到人員爆滿的成都火車站。從候車室到站前廣場再擴散到車站附近的街道,只要能站人的地方都是人,絕大部分是外出打工的農民,他們帶著被蓋卷兒和大大小小的其他行李,還有人帶著幼小的孩子。上萬人好幾天買不到火車票,男女老少夜以繼日地在露天的廣場上坐著、蹲著或站著,焦慮地等待著、苦熬著。

買票的「人龍」更是成都站一個奇特的景象,車站管理者要求買票的人必須一個人緊挨著一個人,後一個人必須抱著前一個人的腰,也不管前後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這樣做不至於有人夾塞兒,也可盡量避免出現混亂。如此一來,幾十條「人龍」從售票處的窗口開始向外延伸,長達數百米甚至上千米。如果有哪個地方 「人龍」鼓出來一個「包」,就被強拉出來。

節後從成都乘火車出發,寶成線沿途綿陽、江油、廣元等火車站,站裡站外全是農民工,每個車站的站台上都擠滿了人,一有火車停下,不管是硬座還是硬臥、軟臥,人們呼嘯著一窩蜂地往上湧,車上的警察把往臥鋪車上擠的人往下推,站台上的警察把朝上擠的人往下拉。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形成了勢不可當的巨大人流,於是有了「民工流」 這個詞彙。1994年春運期間,「民工流」三個字第一次上了《人民日報》。

報導提供的數字表明,1994年鐵路春運人次已達2.1億。

1995年全國春運結束之際的3月12日,《人民日報》刊登本報記者江世傑的長篇通訊《為了兩千萬民工有序流動》。文章作者認為:要真正解決好民工潮和民工潮帶來的問題,還必須在更深更廣的方面開拓:第一是就地就近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第二是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第三是要繼續加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第四是要抓緊建立全國統一、開放、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避免各地民工盲目亂闖。

再看看《人民日報》上以後幾年的春運數字:1996年15.19億人次;1997年17.4億人次;1998年18.23億人次;1999年公路、水路、民航和鐵路共運送旅客15.7億人次。

2000年《人民日報》春運報導有一些變化,說公路為鐵路分流,說鐵路系統轉變觀念,在春運中創收,還第一次報導了鐵路的客票收入總數。

進入21世紀,春運人次繼續猛增。2001年鐵路春運40天發送旅客1.26億人次;2002年春運有17.28億人次。

2003年春運結束時,《人民日報》的消息說,2003年春運全國共發送旅客18億多人次,其中公路16.67億人次,在春運中擔當主力。 2004年全國春運運送旅客18億多人次。這一年《人民日報》首次報導春運民航旅客上千萬。2005年春運人次逼近20億。春運開始時,《人民日報》報導:據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介紹,預計春運期間全國旅客運量將達到19.7億人次。2006年春運前,1月12日《人民日報》發的消息說,預計今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運量將達到20.42億人次。

2007年春運結束時,《人民日報》刊登幾條拼在一起的消息,報導全國春運總況。幾條消息的總人數為:鐵路1.56億人次,民航2000萬人次,道(公)路205億人次,水路2850萬人次。4個數字相加共為22。545億人次。

這一年,離《人民日報》發表《春節期間的交通問題》社論已整整50年,2007年的春運人次是50前的72.7倍,走公路的人數大增。不變的是,歷經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春運還是中國政府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北京宣稱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春運的人們茫然不語。

来源:新民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