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物價存在明顯差異的秘密

發表:2011-09-16 10: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人民日報》9月13日發表林麗鸝、馬冰一的文章,大侃中美物價,並以北京和紐約的物價來對比,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物價並不比美國高,「紐約市的理髮價格是北京市的5倍以上」就是例證。但《人民日報》顯然迴避了一些更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的深層次問題。

美國在人工服務等方面的消費價格,確實比中國高出不少,不過,這並不能說明中國物價水平不高,更無法佐證「中國物價壓力比美國低」。

美國的整體物價並不低,如果一個中國人,每年只能擁有官方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美國顯然很難生活下去。中國統計局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比上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長11.3%,實際增長7.8%。而2010年美國年人均收入約為4.4萬美元(不同於人均GDP)(約合人民幣29萬元),這個收入只要念過高中或者大學,勤勤懇懇工作就可以獲得。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曾表示,「中國工人平均工資是美國工人的4%,跟1975年的韓國類似。目前,即使墨西哥工人的工資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物價是收入和消費能力的市場化體現,月收入數千美元的美國人掏20美元理一次發與月收入千把元人民幣的中國人掏10元人民幣理一次發,實際上後者的消費壓力遠遠大於前者。

美國大街小鎮超市眾多,各種商品琳琅滿目,許多商品的價格跟中國的超市相比差異不大。特別是主打國貨的華人超市,商品價格比中國的超市還要便宜。1美元能派上很大用場,比如:6包方便麵(在中國這樣的方便麵一包要賣3元人民幣)或三碗桶裝速食麵(這樣的速食麵賣5元人民幣一碗),或十來個橙子,或一袋葡萄,或二磅香蕉,或十個雞蛋,或一瓶牛奶,或幾個麵包,或一把青菜……許多產自中國的商品,比如拖鞋、浴巾、T恤、餐具等等,質量比國內銷售的好很多,價格卻明顯低於國內。禽肉類除了牛排比國內稍貴一點,豬肉豬排雞肉雞翅特別是豬內臟都比國內便宜。

但在諸如梅西百貨這樣的大商場,如果沒有趕上打折,裡面銷售的東西跟國內大商場相比,價格沒有多少優勢。只有那些在國內被視為奢侈品的名牌服飾、皮具、手錶、化妝品要比國內的價格至少低三成以上。美國的城市周邊有許多大賣場和工廠店,那裡銷售的商品比城裡超市又要便宜三分之一,很多美國家庭喜歡在這些地方大包小包的購物,更多來自中國的遊客也喜歡在這些地方選購各種價廉物美的名牌商品。

以GUCCI的一款手包為例,美國市場約2000元人民幣,香港的價格為2500元人民幣,國內的價格為4200元人民幣。

美國滿大街都是汽車,無論是新車還是二手車,價格都比中國便宜很多,國內一般在20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豪車,在美國不超過10萬美元,而在美國一輛2.0排量的日韓車在中國只能買一輛1.5排量的吉利或奇瑞。一般3.0排量的汽車根據品牌不同價格介於2-4萬美元之間,5萬美元可買到在國內100萬左右的汽車。二手車的價格就更低了,即使是不滿一年的九成新汽車,價格又比新車便宜三分之一以上。

美國市場上銷售的高標號汽油和柴油,隨國際油價漲跌波動,但一般每升的價格折算下來比國內要低2元人民幣以上。我國現有公路網中,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42%的二級公路都是收費公路。我國的收費公路是世界第一!而美國的公路基本上都是免費通行,從美國東海岸到西海岸,綿延幾千公里的州際公路,都不向國民收取什麼路橋費。

美國的電信通訊業競爭激烈,沒有所謂的壟斷企業,無論是在東岸還是西岸抑或是中南部,每月只要花幾十美元的固定電話費,就可以每天24小時無任何時間限制直接撥打全美國和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電話。中國的電信通訊業被同一個老闆控制,國民所支付的通信費至少是美國人的三倍。

至於房子,可比性不是太大,由於所處的城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價格差異很大。除了極少數頂級豪宅很貴以外,美國的獨幢別墅比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線城市的別墅價格至少便宜一半以上,除紐約外,一般城市的公寓價格至少比中國一線城市要便宜一半。

孩子的教育支出,是許多中國家庭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從幼兒園到大學,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每個父母就有一本算不清的賬。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是全免費的,不僅學費全免,課本費全免,校車費全免,連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午餐費也全免。即使上了大學,沒有申請到獎學金,如果家庭年收入低於所在州的平均收入,也不必繳納學費。

中國的低工資和高物價結合在一起,美國的高工資和低物價結合在一起,這就使中美兩國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要遠遠高於貨幣收入之間的差距。

1980年美國人均收入是10,200美元,中國是190美元,相差約54倍。由於中國那時是低工資低物價,所以當時在收入相差54倍的情況下,中國人也如同美國人一樣,獨自一人就能夠養活一家四、五口人。2010年美國人均收入4.4萬美元,中國是1500美元,相差30倍,貨幣收入差距縮短了三分之一多。可是,在實際生活中,美國人仍然能夠獨自一人養活一家四、五口人,而中國人夫妻倆一起沒日沒夜地幹,養活一個孩子都很困難。為什麼中美兩國貨幣工資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而中國人供養家庭的能力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做工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的狀況?這種狀況不僅在中國,即使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罕見現象。原因是中國的物價在向西方國家看齊,而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又沒有出現大幅增長,從而使中國人養活家庭的能力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如果沒有所謂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在中國即使官員也會過得很艱難。

按照摩根.斯坦利提供的數據,中國商品在美國的零售價格,高於出口價格4倍。可是,即便高於出口價格4倍的零售價格,仍然低於國內同一商品的零售價格。可見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之低,已經低到了何等驚人的程度,由此形成的巨額財富轉移該是多麼驚人。

2010年中國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了15萬億,出口商品總額15779.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萬多億,出口商品總額佔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三分之二。通過這種價格體系,中國老百姓創造的財富,如同長江大河般滾滾流向了西方國家,讓所有西方國家的所有家庭,都享受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利益。中國的廉價商品,廉價資源,廉價勞動力等等,成為美歐等西方國家發展虛擬經濟、建立透支性消費體系的物質基礎。

中國改革開放的確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多年前西方國家是高工資高物價,中國則是低工資低物價。中國改革開放的奇蹟之一,就是在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進行了分配關係的重新組合,把西方國家的高物價與中國的低工資結合在一起;把中國的低物價和西方國家的高工資結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了西方國家高工資低物價,而中國是低工資高物價的經濟現象。

稅收畸高是導致中國高物價的另一個原因,中國稅收佔消費品價格的比重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高高在上。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講,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6.5來增發6.5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高達3.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20萬億,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6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如果中國不出口商品,而是用於國內百姓生活,既能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會發生對外財政補貼;或者退一步來說,如果中國出口商品白白送給外國,不收取美元,國內也不會增發人民幣,貨幣也不會貶值,中國老百姓的損失也會小一些。可現在卻是,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由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純粹廢紙」。由於這些增發的「純粹廢紙」與現有貨幣一樣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分財富,連手裡的貨幣財富都在遭受貶值損失。

反觀美國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由於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穩定,美國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再加上流向中國的美元又通過中國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回流到了美國財政部,美國財政部可以用中國的這些錢來增加公共供給,能夠進一步降低物價,提高美國老百姓的購買力。

這就是中美物價存在明顯差異的原因,也是美國高工資低物價與中國低工資高物價的秘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易》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